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援朝抗倭
1)  Assisting Korea and fighting against Japanese invaders
援朝抗倭
2)  Japanese invasion war of Chosen
援朝御倭战争
3)  War to resist U.S. Aggression and Aid Korea
抗美援朝
1.
The victory of War to resist U.
抗美援朝的胜利与政治动员密切相关。
2.
This thesis retrospects the period-from the liberation to the basical completion of the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which is called "striding with songs"; comprehensively analyses the patterns of the report and propaganda of the mass media (especially the party newspaper) in War to Resist U.
回顾了建国初期到我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这一“凯歌行进的时期” ,通过对新闻媒介 (主要是党报 )在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三大改造中宣传报道模式的全面分析 ,系统总结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建国初期对经济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
3.
In War to Resist U.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严格执行宽待俘虏政策,对战俘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
4)  Korean War
抗美援朝
1.
On Policy-Making for Negotiation of the Cease-Fire of the Korean War;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停战谈判决策研究
2.
On the Relation of the Korean War with the Rise of China International Status;
论抗美援朝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关系
3.
The Korean War and the Forma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Strategy of Building a Major Rear Area;
抗美援朝战争与中国建设大后方国防战略思想的形成
5)  To resist U.S. aggression and aid Korea.
是抗美援朝。
6)  Struggle against Japan
抗倭
补充资料:明东南沿海抗倭战争
      中国明嘉靖二十六年至四十五年(1547~1566),明朝军民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入侵、取得重大胜利的战争(见彩图)。
  
  
  历史背景  14世纪,日本处于南北朝时代,在国内战争中溃败的武士,流亡海岛,勾结海商和失业流民组成海盗集团,窜犯中国今辽宁沿海,并渐次南移。由于明廷厉行海禁,派遣信国公汤和、江夏侯周德兴等将领在东南沿海筑城设卫,整饬海防,倭寇未成大患。15世纪后期,日本进入战国时代,封建主和寺院大地主为扩充实力,弥补内战损失,怂恿、支持海盗活动,因而倭寇逐渐猖獗。16世纪,特别是嘉靖年间,明廷内政日趋腐败,沿海卫所空虚,军备废弛。倭寇乘机与少数奸商相勾结,窜犯今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占据岛屿,攻城掠地,深入久踞。倭寇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给沿海民众带来深重灾难,成为明朝的严重祸患。沿海民众不甘倭寇侵略,奋起抗击。在民众抗倭斗争推动下,明军展开了一场长期的、卓有成效的抗倭战争。
  
  主要经过  嘉靖二十六年,入侵浙、闽沿海的倭寇,出没无常,当地守军互不相统,难以抵御。明廷命朱纨为浙江巡抚兼提督浙、闽海防军务。他统一部署浙、闽海防,征调战船40余艘,分布沿海,还采用封锁手段,禁止商船下海,严立保甲制度,搜捕、严惩勾结倭寇的内贼,孤立倭寇。二十七年四月,朱纨遣福建都指挥佥事卢镗乘夜暗不良天候,率军围剿双屿港(今浙江宁波东),斩杀和溺死海盗数百人,擒获勾结倭寇的海盗首领许栋。朱纨力挫倭寇,然因打击了勾结倭寇的官僚、地主、商人,被诬陷罢职,忧愤自杀,卢镗也被陷入狱。
  
  三十一年,明廷先后命王忬和张经总督浙、闽军务。他们重用俞大猷、汤克宽,释放卢镗等抗倭名将,编练水军,请调援军,水陆军密切配合,抗击倭寇。三十二年三月,王忬遣参将俞大猷、汤克宽等率舟师夜袭普陀山(在今浙江普陀县境),先火攻,后肉搏,俘斩倭寇数百人。与此同时,沿海民众也积极投入抗倭斗争。次年,倭寇数百人在定海(今属浙江)金家岙登陆,乡民杨一率众与倭寇激战海涂,将其打败。三十四年四月底,倭寇4000余人,从柘林(今上海奉贤南)突袭嘉兴(今属浙江)。张经遣副总兵俞大猷和参将卢镗、汤克宽等,率水陆军联合抗击。五月初,倭寇进至王江泾(今嘉兴北),汤克宽率水师由中间出击,俞大猷和卢镗率军前后夹击,斩倭1980余名。明军乘胜追击,在苏州平望、陆泾坝又歼逃倭千人。
  
  
  三十五年,入侵浙江的倭寇日益猖獗,明廷命胡宗宪为浙江总督。他采用剿抚兼施的策略,计杀勾结倭寇的海盗首领徐海,诱降勾结倭寇的海盗巨贼汪直。秋,胡宗宪令浙江总兵俞大猷率军进剿平湖,歼倭1600余人。三十八年,参将戚继光针对沿海卫所废弛、军令难行、战斗力低的情况,在胡宗宪支持下,亲去义乌等地招募矿夫、农民4000多人,训练成为闻名的"戚家军"。戚继光又督造战船40余艘,分布于浙江沿海的松门(今温岭东)、海门(今椒江市)二卫,在海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他还根据沿海地形和倭寇作战特点,创造了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每队12人,配备长短兵器,灵活变换队形,发挥各种火器和士兵的整体作战威力,屡次打败倭寇。四十年四月,倭寇万余、战船数百艘,大举入侵台州,戚继光率军九战皆捷,全歼倭寇。九月,总兵卢镗、参将牛天锡分别率军在宁波、温州等地与倭寇交战十余次,杀敌1400余人,焚死、溺死者甚众。至此,窜犯浙江的倭寇基本荡平。
  
  四十一年,福建沿海倭患严重,特别是横屿岛(今宁德东),地势险要,倭寇结寨为营,并与牛田(今福清南)、林墩(今莆田南)倭巢互为犄角,四出焚掠。七月,戚继光奉命率领6000精兵,由浙江入闽剿倭。他利用退潮之机,涉海进攻横屿,斩倭2600余人,接着乘胜攻克牛田、林墩,后班师回浙。不久,福建沿海倭寇又趋猖獗。明廷命谭纶为福建巡抚,总督福建军务;俞大猷为福建总兵,戚继光为副总兵,率军进剿;同时,令广东总兵刘显率军援闽。四十二年四月,谭纶决心进攻倭寇据为巢穴的平海卫(今莆田东南)。他针对该地三面环海、易守难攻的特点,令戚继光率中军,刘显率左军,俞大猷率右军,采用水陆配合、中间突破、左右夹击的战法,一举攻克平海卫,斩倭2200余人,溺死无数,救回被掳男女3000余人,乘胜收复兴化城(今莆田)。接着,谭纶下令整治海防,督造战船,扼守海口,在沿海各县建立战守合一的地方武装。同年冬,倭寇万余人围攻仙游。次年二月,戚继光率军驰援,大战城下,倭寇败逃。戚家军乘胜追击,在同安、漳浦斩倭数千人,溺死焚死数千人,逃走者仅千人。至此,入侵福建的倭寇基本荡平。此后,俞大猷和戚继光分别率军横扫流窜广东沿海的残倭。时至四十五年,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消除。
  
  胜利原因  明东南沿海抗倭战争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沿海民众大力支持,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谭纶、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将领,指挥卓越,战法灵活;招募和训练御倭新军,改变明军成分,提高战斗力;加强海防设施,建立地方武装;针对倭寇活动的特点,采取清除内奸、孤立倭寇、剿抚并施的对策,各个歼敌。
  
  中国军民抗倭战争的胜利,基本消除了明代近200年的倭患,是抗击外来侵略、保卫祖国海疆的著名范例,也为中国海防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