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tele theory of Qing dynasty
清代碑学
2) Qing Epigraphy Thought
清代碑学思想
3) BeiXue
碑学
1.
"BeiXue", developed at Ming Qing dynasty, was very strong and was a revolting and supplement to "TieXue".
但就在这种超稳定结构的链条上,书法,这门传统艺术自身的发展之路却又是曲折不平的,明清时代兴起的强大碑学运动,更是对悠悠千年帖学的反叛与补充。
2.
In the calligraphy world of the Qing Dynasty which was inbued with famed calligraphers,Yi developed an artistic school of his own and became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who aroused the resurgence of clerical script in Beixue (the study of stele inscription) in the Qing Dynasty.
伊秉绶在名家林立的清代书坛,独树一帜,其隶书成就达到了清代碑学的高峰,是清代碑学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4) mathematics of the Qing Dynasty
清代数学
1.
The theory of equations, which was in full bloom in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made a new progress different from wasan and the mathematics of the Qing Dynasty.
鼎盛于宋元时代的中算方程论在和算与清代数学中又有着新的不同发展,从和算这一视角探讨中算方程论之特质与局限性,具有重要意义。
6) Sinology in Qing
清代汉学
1.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ademies and popularity of Sinology in Qing;
清代汉学与书院互动之规律初探
补充资料:元代蒙文碑
元代蒙古文字碑石的概称。包括蒙古畏兀字碑与八思巴蒙古字碑两类。
蒙古畏兀字碑 蒙古成吉思汗时期应用畏兀(回鹘)字母拼写成蒙古语言,制成最早的蒙古文字,自上而下直写,自左至右行,元代称为蒙古畏兀字。现存蒙古畏兀字碑最早者为苏联列宁格勒博物馆所藏1225年的《移相哥碑》,又称《成吉思汗石》。碑文以蒙古畏兀字书写蒙古语,记述成吉思汗侄移相哥在宴会上射箭事。昆明筇竹寺存1340年《云南王藏经碑》,碑阴以蒙古畏兀字书写云南王阿鲁的蒙古语令旨,无汉文译文,是完整的蒙古文碑铭。此碑自20世纪初发现以来,陆续有考释发表。中国现存蒙古畏兀字碑,还有内蒙古翁牛特旗的1335年《张氏先茔碑》及1338年《竹温台碑》、甘肃武威1362年《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等,均为蒙汉文对照,蒙文系据汉文译义。还有蒙古人民共和国额尔德尼昭的1342年《兴元阁碑》断石,全刊蒙古畏兀字蒙文,也自汉文译出。此外,山西济源1240年《紫微宫碑》汉文皇后懿旨文末刻有蒙古畏兀字令文3行,蒙古人民共和国现存1257年《释迦院碑》汉文碑铭右侧有蒙古畏兀字颂文3行。元代蒙古畏兀字碑现已发现者为数不多,但对研究元代历史、制度和古代蒙古语文都有重要价值。
八思巴蒙古字碑 元世祖忽必烈命吐蕃萨迦喇嘛八思巴据藏文字母制造新体蒙古字,用以拼写蒙、汉、梵、藏等各种语言。至元六年(1269)新字制成。字形仿汉字方体,自上而下直写。当时称为蒙古新字,后改称蒙古字或蒙古国字,是元朝法定的文字,官方文书均用此种字体书写。近人称为八思巴蒙古字。现存八思巴蒙古字碑已发现者约有20余种,多为皇帝圣旨、皇后懿旨、皇子诸王令旨或帝师法旨,内容均为保护佛寺道观产业及减免僧道赋税差发诸事,是研究元代宗教史及寺观经济的重要资料。已刊布的碑石分布于陕西周至、韩城,甘肃泾川,山西太原,河南安阳、许昌、浚县,河北易县,山东邹县等地元代寺观故址。碑文多为八思巴蒙古字与汉字合刻,八思巴字拼写蒙古语,系文书原文,汉字据蒙文译出,以汉语白话体直译文义。少数碑石无汉语译文。北京居庸关云台石刻中有八思巴蒙古字铭文两方。一为梵文陀罗尼经的音译,一为拼写蒙语,记述有关元代佛教传播业绩,无汉语译文,是罕见的蒙文佛教史料。各地的八思巴字碑文记录了许多元代人名、地名和名物制度等蒙古语专名,足资考订。与汉语译文合刻的碑石,对于研究元代文献译名的还原及演变,尤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古代蒙古语言的研究也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元代八思巴字碑另有一类以八思巴字拼写汉语,系据汉文文献音译,如加封孔子、孟子的制书,封赠道士的制诰及山西阳城赠郑鼎制诰等,可据以研究元代汉语语音及译名。
参考书目
道布:《回鹘式蒙古字文献汇编》,民族出版社,1984。
罗常培、蔡美彪:《八思巴字与元代汉语》,科学出版社,1959。
蒙古畏兀字碑 蒙古成吉思汗时期应用畏兀(回鹘)字母拼写成蒙古语言,制成最早的蒙古文字,自上而下直写,自左至右行,元代称为蒙古畏兀字。现存蒙古畏兀字碑最早者为苏联列宁格勒博物馆所藏1225年的《移相哥碑》,又称《成吉思汗石》。碑文以蒙古畏兀字书写蒙古语,记述成吉思汗侄移相哥在宴会上射箭事。昆明筇竹寺存1340年《云南王藏经碑》,碑阴以蒙古畏兀字书写云南王阿鲁的蒙古语令旨,无汉文译文,是完整的蒙古文碑铭。此碑自20世纪初发现以来,陆续有考释发表。中国现存蒙古畏兀字碑,还有内蒙古翁牛特旗的1335年《张氏先茔碑》及1338年《竹温台碑》、甘肃武威1362年《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等,均为蒙汉文对照,蒙文系据汉文译义。还有蒙古人民共和国额尔德尼昭的1342年《兴元阁碑》断石,全刊蒙古畏兀字蒙文,也自汉文译出。此外,山西济源1240年《紫微宫碑》汉文皇后懿旨文末刻有蒙古畏兀字令文3行,蒙古人民共和国现存1257年《释迦院碑》汉文碑铭右侧有蒙古畏兀字颂文3行。元代蒙古畏兀字碑现已发现者为数不多,但对研究元代历史、制度和古代蒙古语文都有重要价值。
八思巴蒙古字碑 元世祖忽必烈命吐蕃萨迦喇嘛八思巴据藏文字母制造新体蒙古字,用以拼写蒙、汉、梵、藏等各种语言。至元六年(1269)新字制成。字形仿汉字方体,自上而下直写。当时称为蒙古新字,后改称蒙古字或蒙古国字,是元朝法定的文字,官方文书均用此种字体书写。近人称为八思巴蒙古字。现存八思巴蒙古字碑已发现者约有20余种,多为皇帝圣旨、皇后懿旨、皇子诸王令旨或帝师法旨,内容均为保护佛寺道观产业及减免僧道赋税差发诸事,是研究元代宗教史及寺观经济的重要资料。已刊布的碑石分布于陕西周至、韩城,甘肃泾川,山西太原,河南安阳、许昌、浚县,河北易县,山东邹县等地元代寺观故址。碑文多为八思巴蒙古字与汉字合刻,八思巴字拼写蒙古语,系文书原文,汉字据蒙文译出,以汉语白话体直译文义。少数碑石无汉语译文。北京居庸关云台石刻中有八思巴蒙古字铭文两方。一为梵文陀罗尼经的音译,一为拼写蒙语,记述有关元代佛教传播业绩,无汉语译文,是罕见的蒙文佛教史料。各地的八思巴字碑文记录了许多元代人名、地名和名物制度等蒙古语专名,足资考订。与汉语译文合刻的碑石,对于研究元代文献译名的还原及演变,尤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古代蒙古语言的研究也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元代八思巴字碑另有一类以八思巴字拼写汉语,系据汉文文献音译,如加封孔子、孟子的制书,封赠道士的制诰及山西阳城赠郑鼎制诰等,可据以研究元代汉语语音及译名。
参考书目
道布:《回鹘式蒙古字文献汇编》,民族出版社,1984。
罗常培、蔡美彪:《八思巴字与元代汉语》,科学出版社,1959。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