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历史校本课程
1)  School-based history curriculum
历史校本课程
2)  History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resources
历史校本课程资源
3)  Curriculum reform the ability of the histor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
4)  history course
历史课程
1.
The history course is one of the liberal studies in five-year teachers training schools.
历史课程在五年制师范学校课程结构中属于通识课程,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认识,塑造学生的灵魂,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2.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developing the students sound personality required by the history course, I probe and try the teaching pattern "self-study—cooperative inquiry" and have achieved great success.
为有效地实现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的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的宗旨,本人在教学中探索并尝试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  history curriculum
历史课程
1.
On the tend of integration of history curriculum reform;
论历史课程改革的综合化趋势
2.
The curriculum succeeds the valuable experience of traditional history curriculum.
这一课程在继承传统历史课程有益经验的同时,又对传统的历史课程内容及其组织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从而使历史教育的内容更具时代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3.
The cultivation of middle-school student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in history curriculum is to let the students form the national history cultu.
中学历史课程对于民族意识的培养,就是要使学生在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从而逐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并确立民族责任感。
6)  history education
历史课程
1.
Human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ections in the course of history education in senior middle schools while the later is the main means of success of the former.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力图修正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 ,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等方面 ,都强调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力求找回历史教育失落的人文关怀。
2.
On Positions and Roles of History Education in Social Studies;
典型的有:美国在多元化与全球化理念的指导下,重新认识历史课程功能;英国提出的“新历史”观念,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与能力方面有大的突破;日本则在80年代重新审视社会科的课程框架,寻求历史教育与其社会发展、国际地位和竞争型人才之间的平衡关系。
补充资料:《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穿关》
      明代戏曲服饰史料。脉望馆为明代藏书家赵琦美书室名。赵琦美(1563~1624)一名开美,字玄度,号清常道人,常熟人。万历、天启年间,历任太常寺典簿、都察院都事、刑部郎中等职。生平好"网罗古今载籍","损衣削食,假借缮写"(钱谦益《初学集·刑部郎中赵君墓表》),"所裒聚凡数万卷"(龚立本《烟艇永怀》)。赵氏钞校的元明杂剧,清初为钱曾(1629~1702)所得,录于《也是园书目》中,故有称《也是园古今杂剧》。后又数易其主。1938年收为国有,藏北京图书馆。1939年,商务印书馆选出144种排印出版,题为《孤本元明杂剧》。此纸型于1957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重印。1958年,郑振铎又将现存的全部脉望馆钞校元明杂剧共 242种编入由他主编的《古本戏曲丛刊》第4集中,影印出版。在这批元明杂剧中,有102种附有"穿关"。"穿关"详列了每折戏的登场人物及其应穿戴的衣冠、髯口,应执的砌末。"穿关"即穿戴关目之意。附有"穿关"的剧本,赵琦美在卷末题识中大都注明录自"内本"或据"内本"校过,可知"穿关"所记录的,乃是明代宫中演出这些剧本时的装扮实况。从题识看,赵氏钞校这些剧本的时间是在万历四十二至四十五年间(1614~1617)。其时北曲已经衰微,宫中演剧时尚也由北杂剧趋向各种南曲声腔,"如'弋阳'、'海盐'、'昆山'诸家俱有之"(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禁中演戏》)。所以产生这批"穿关"的年代,当比赵氏转录的时间为早,很可能是由嘉靖、隆庆年间或者更早一些时候的宫廷艺人们制定的。
  
  "穿关"记载有主要冠服名目 200多种,经过不同搭配所形成的装束样式近 300种。此外还记载了假发和髯口30多种,面具和形儿40多种,刀枪把子及其他砌末近百种。此虽非宫廷戏衣、戏具的全部,但明代宫廷杂剧的装扮面貌,于此可见大略。"穿关"中的冠服名目,大都可以从史籍上找到它们的生活来源,其中既有明代以前的服饰因素,也掺杂了明代的服饰,但其用法,同生活实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艺术加工程度,因无图象,无从判断。在近 300种装束样式中,男扮比女扮丰富得多,男扮中武扮又比文扮丰富,这是同所收北杂剧有较多的军事题材相适应的。"穿关"所反映的穿戴规制表明,当时除了注意区分男女、老幼、文武之外,还强调表现人物的不同的社会地位,民族的差别在服饰上也有标志。但所有这些表现,都是经过了程式化的。它们不表现某朝某代的历史具体性以及地区、季节的差别,以通用于各个朝代的历史故事戏。"穿关"包括的装束样式,比起后世戏曲来,还是简单的。不少戏剧场面的装扮,显得呆板、单调。但对于某些人物形象却已作了相当生动的刻画,如关羽、张飞、孟良、焦赞、李逵等,这同吸收说唱、小说的艺术描写有关。这批"穿关",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比较系统的戏曲服饰史料,对于研究戏曲舞台美术的历史演变,有重要价值。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