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历史课程纲要
1)  subject syllabus of history
历史课程纲要
2)  curriculum outline
课程纲要
3)  "Chinese Contemporary history Summary"curriculum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4)  the course of"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5)  history course
历史课程
1.
The history course is one of the liberal studies in five-year teachers training schools.
历史课程在五年制师范学校课程结构中属于通识课程,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认识,塑造学生的灵魂,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2.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developing the students sound personality required by the history course, I probe and try the teaching pattern "self-study—cooperative inquiry" and have achieved great success.
为有效地实现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的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的宗旨,本人在教学中探索并尝试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6)  history curriculum
历史课程
1.
On the tend of integration of history curriculum reform;
论历史课程改革的综合化趋势
2.
The curriculum succeeds the valuable experience of traditional history curriculum.
这一课程在继承传统历史课程有益经验的同时,又对传统的历史课程内容及其组织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从而使历史教育的内容更具时代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3.
The cultivation of middle-school student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in history curriculum is to let the students form the national history cultu.
中学历史课程对于民族意识的培养,就是要使学生在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从而逐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并确立民族责任感。
补充资料:《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The National Program of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from 1956 to 1967

  《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TheNational Program of Agrieulture De-veloPment from 1956 to 1967)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动员农民和各方面的力量,在发展和完善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心,促进社会主义农业建设,全面改善农民物质和文化生活而制订的长期规划。制订过程1955年下半年,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迅速发展。为迎接并推进当时预期即将来临的农业生产高潮,毛泽东在1955年n月间,先后同部分省、自治区党委书记,就全国农业发展问题共同商定了《十七条》。随后,在毛泽东主持下,将《十七条》扩充为《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由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于1956年1月23日提交最高国务会议讨论后公布:195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八届三中全会基本通过了修改与补充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并决定将修订草案分发到全国农村讨论。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原则通过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第二次修正草案)》,委托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再作必要的修改。1960年4月10日经全国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颁布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并号召全国人民为实现此纲要而奋斗。 墓本内容纲要除序言外,正文共均条,故习称《四十条纲要》。序言阐明了农业的重要性,指出农业合作化给中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最广阔的道路,弛润司这个纲要是在中国第一个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为着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力,以便加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农民以及全体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奋斗纲领。正文的主要内容有:①巩固农业合作化制度。争取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把所有的农业合作社巩固起来,使大多数合作社赶上或者超过当地富裕中农的生产水平和收入水平。②提高粮食和其他农作物产量。从1956年起,在12年内,粮食每亩平均年产量分别达到下列水平:在黄河、秦岭、白龙江、黄河(青海境内)以北地区,由1955年的150多斤增加到40()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由1955年的208斤增加到500斤;淮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由1955年的400斤增加到80()斤。简称为“四、五、八指标”。这是纲要的基本点。棉花亩产(皮棉)由1955年全国平均的35斤,按照各地情况,分别增加到40斤、60斤、80斤和100斤。在优先发展粮食生产的条件下,积极发展纺织原料、油料、糖料、茶叶、烤烟、果类、药材、蔬菜等。③发展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