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古镇展新姿
葛沽,是一个底蕴深厚的文化古镇。历史上曾是北方有名的漕运集散地和水陆交通枢纽,随漕运而衍生的民俗文化至今仍闻名海内外,“水流三带”、“九桥十八庙”的美景,曾被乾隆皇帝称之为“小江南”。新中国建立后,古镇旧貌焕新颜,今年3月,葛沽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特色之乡”。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葛沽镇党委、镇政府带领全镇人民锐意改革,开拓创新,镇域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从1998年开始,津南区着手实施以工业园区、高标准农田、中心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一”经济发展战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亲自挂帅,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三个一”经济发展战略。经过坚持不懈的摸索实践,这一被市领导肯定的津南模式日臻完善,成为发展津南经济、扩大劳动力就业、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葛沽镇作为津南区“老三镇”之一,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奋力实施园区建设与发展老企业并重的基本战略,采取机制创新、政策倾斜、资金扶持、服务引导等措施,集中力量狠抓园区建设,不遗余力打造重点企业,镇域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葛沽镇位于市区东南部的海河下游南岸,是滨海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本市工业东移战略中的海河下游工业区内。全镇总面积4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535人,辖25个村和6个居委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业强镇。企业数量多、经营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是其工业发展的真实写照。全镇共有各类企业229家。在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31家企业中,千万元以上的16家,超亿元企业4家。“启明”、“甘泉”、“凤鸣”、“津鸥”四大工业产品商标被市工商局认定为天津市著名商标。全镇支柱产业有:冶金、机械制造、服装、餐具、化工设备五大类。目前年产生铁100万吨,服装360万套(件),餐具1700万打、化肥10万吨。其中服装、餐具产品全部出口欧美市场。全镇现有2个工业园区,15家企业坐落其中。镇级冶金工业园区2003年上半年向国家纳税4700余万元。轻工业园区上半年纳税1100万元。2003年上半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3亿元,同比增长2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466元;财政收入7745万元,同比增长109%;农民人均收入3300元,同比增长14%。
这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农业大镇。著名的“葛沽青萝卜”和特早熟葡萄“津南早红”早已蜚声大江南北。近年来,全镇兴建了高标准节水示范田,建成了葡萄种植基地,发展水产养殖4000亩,蔬菜年上市量保持在2800吨,成为塘沽、大港等地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
这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商业重镇。以市场为载体的服务业日益发达。葛沽隆海综合市场集蔬菜、果品、水产品批发零售于一体,交易活跃,流通繁忙,日交易额达200万元以上,连续多年跻身全市商贸流通企业20强之列。
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教育名镇。据史料记载,津南大地办学最早的当属葛沽“津东书院”,成立于清同治十二年(1874年),1947年开始创办公立“津东中学”(葛沽第一中学前身)。50多年来,葛沽地区为国家培养了数不胜数的优秀人才,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尤其是近几年来,该镇自己培养的一批企业家为全镇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这里又是一个底蕴深厚的文化古镇。历史上曾是北方有名的漕运集散地和水陆交通枢纽,随漕运而衍生的民俗文化至今仍闻名海内外。“水流三带”、“九桥十八庙”的美景,曾被乾隆皇帝称之为“小江南”。每年正月十六的民俗庙会吸引了大批游人前来观光。2003年3月,葛沽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特色之乡”。
葛沽镇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已经率先驶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在党的十六大和市委八届四次全会、区委八届三次会议精神指引下,未来的葛沽镇经济将会更加繁荣,人民生活将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