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EA
中华经济区
2)  China
中华
1.
On the Research Paradigm of the Economic System of China;
中华经济系统的研究范式
2.
"Jiandao Issue" and the Germina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Identification with China among the Chinese Koreans;
“间岛问题”与朝鲜族“中华”认同意识的萌发
3)  the Chinese nation
中华
1.
It holds that the appearance of such a comprehensive discipline is a certain reflection of the rationalism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also a certain reflection of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with which the Chinese nation “understands itself”.
简论建立中华学的必要性、可能性、中华学的内容和学科性质、中华学与其他有关学科的关系等类问题,认为这一综合性学科的出现是新的中华理性主义的某种体现,是中华民族“自己认识自己”的民族自觉的某种反
2.
From the angle of the human ecosystem, this paper examines and analyses the chief influential factors, the functional traits and functional principles of the key factors in the system of the likely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从人类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中华可持续发展系统内的主要影响因素、关键因素的作用特点和作用规律,指出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是中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教兴国是中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
4)  Zhong hua
中华
1.
Discussion Briefly the Origin and Meaning of "Zhong hua";
略论“中华”的起源和涵义
5)  Chinese
中华
1.
Chinese 12-Animalals Culture & Life Philosophy of Competition;
论中华生肖文化和竞争机制的人生哲学观
2.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Yangtze River -- Cradle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黄河 长江——中华文明的摇篮
6)  Trionyx sinensis
中华鳖
1.
Analysis of Heavy Metals in Trionyx sinensis Muscles in Zhejiang Province;
浙江中华鳖肌肉中四种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分析
2.
Determination of Amino Acid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rionyx sinensis;
中华鳖不同部位氨基酸的测定与分析
3.
A study of the Aeromonas hydrophila disease of Trionyx sinensis;
中华鳖嗜水气单胞菌病的研究
参考词条
补充资料:研究中国经济问题涉及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从1967年起连续出版了《大陆中国的经济概貌》(1967年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的估计》(1972年版),《对中国经济的重新估计》(1975年版)、《毛主席以后的中国经济》(1978年版),1982年又出版了《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中国》。其中后三本书已有中译本。

《对中国经济的重新估计》(注: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对中国经济的重新估计》(中译本),中国财经出版社,1977年。)是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于1975年7月发表的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报告的汇编。据称参加这项研究工作的有28位美国国内外从事中国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还有15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大学,其中包括商务部、中央情报局、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等。在这本书里,有相当大部分是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问题的。包括:1.工业发展史。如"1949年至197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用工业"、"中国的工业体制"、"中国工业工人的积极性"、"中国石油工业的增长与前景"和"中国的钢铁工业";2.农村和农业。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农业"、"牵制中国发展的几个因素"、"1963年至197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社体制"和"中国农村的工业化";3.基本建设与电信。如"1949年至1974年中国的基本建设趋势"、"1949年至1974年的国内和国际电信";4.国防经济与对外贸易。如"1965年至1974年中国的国防负担"、"中国和日本的贸易关系"、"1950年至1974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此外,他们还研究了中国的技术引进和推广、中国的人口问题、沿海与内地工业发展的布局、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等等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毛主席以后的中国经济》(注: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毛主席以后的中国经济》(中译本),中国财经出版社,1980年。)也是由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组织了37位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学者,会同美国13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大学编写而成的。书中集中研究了中国的以下问题:1.制造业和采掘工业。如"中国的政治斗争和工业增长(1965-1977年)"、"中国机械工业的调查"、"中国能源的系统分析"、"中国矿产经济"和"中国的电力工业";2.人口和劳动力的利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口增长"、"中国在实现现代化中有关科学和技术的若干问题"、"中国1949年至1978年的就业政策(以农村生产妇女为重点)";3.农业。如"中国的农业生产"、"中国的粮食贸易"和"中国农业技术政策和能力的演变";4.对外经济关系。如"中国的国际贸易和金融"和"中美商业关系"等等。

1982年,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再次组织编写了《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中国》(注: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中国》(中译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5年。),集中研究了"中国工业管理的改革"、"中国运输事业的发展(1971~1980年)"和"中国的劳动力(1957~1980年)"等经济史问题。

前苏联学者克娜瓦洛夫和莫洛佐娃研究了1949~1974年的中国人口和劳动力发展问题。莫洛佐娃认为在1974年中国有483200000适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大约58%,其中有22%的人口居住在城中。她还估计,1974年,中国城镇人口约为1.7亿,占总人口的20%。她还研究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粮食产量问题。(注:彼得罗夫、莫洛佐娃:《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76年。)对于新中国工业发展的研究,他们大致把1949年到1957年作为一个时期,1958年到70年代末作为另一个时期。他们认为中国在第一时期遵循了既定的依靠苏联的路线,出现了工业的迅速增长,并为中国工业此后的成功发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础。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