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报刊文学
1)  press literature
报刊文学
1.
The studies will provide the original materials for the Mongolian press literature studies, and will broaden the research vision.
这将给系统研究蒙古族现代报刊文学提供原始资料,继而拓展研究视野。
2)  literary supplement of Dagong Newspaper
《大公报·文学副刊》
3)  deguo wenxue baokan
德国文学报刊
4)  journalistic English teaching
英文报刊教学
5)  English newspapers
英文报刊
1.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positive meaning of bringing in English newspapers into English teaching,and the basic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referring to NIE and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 for Senior High School.
从NIE及《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入手,探讨在英语教学中引入英文报刊的积极意义、具体操作以及教师的基本素养。
6)  arts newspaper
文艺报刊
1.
On the Emergence of the Participation Method of New Culture——Studies on the editing guideline of urban arts newspape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新的文化参与方式的产生——20世纪初都市类文艺报刊的办刊思路
补充资料:德国文学报刊
      德国最早的文学期刊出现于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在英国人艾迪生和斯梯尔创办的《闲谈者》、《旁观者》等刊物的影响下,德国出现了各种"道德周刊",据统计18世纪有500多种。其中早期著名的有《理性的人》(1713~1714)、《画家论坛》(1721~1723)、《爱国者》(1724~1726)、《爱说闲话的理性的女人》(1725~1726)、《老实人》(1727~1729)等。这些刊物的宗旨都是劝善戒恶,宣传理性主义思想,进行道德教育。内容大多谈日常生活,偶尔也谈文学问题。它们的创办人,如布罗克斯、博德默、布赖丁格和戈特舍德等,都是早期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因而"道德周刊"可看作启蒙运动的刊物。
  
  18世纪40年代,由"道德周刊"进而出版专门的文学期刊,它们是早期启蒙运动的论坛。戈特舍德的学生施瓦伯1741年创办的《理智和机智的娱乐》(1745年停刊),宣传和维护戈特舍德的主张。与它相对立的是博德默和布赖丁格办的《批评、文学和其他机智著作的汇编》(1741~1744)。随后,在不来梅出版的《理智和机智的娱乐新论》(1744~1759),简称《不来梅新论》,也起来批评戈特舍德,《不来梅新论》同人(文学史上称为"不来梅同人"),如盖勒特、约翰·埃利阿斯·施莱格尔、哈格多恩和拉伯纳等,本来是戈特舍德的追随者。后来脱离戈特舍德的影响,走上新的道路,标志着启蒙运动向新的发展阶段过渡。这家刊物于1748年发表了克洛卜施托克的《救世主》的前三章,在文学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反响。
  
  18世纪50年代末,启蒙运动已完全过渡到所谓"莱辛时期"。莱辛的朋友尼科莱作为期刊的编辑者,对这个时期的文学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他于1757年创办了 《美科学和自由艺术文库》, 1759年交由魏瑟主办(1765年改名为《美科学和艺术新文库》,直到1806年),他自己编辑《新文学书简》。这份刊物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莱辛在上面发表的文章提出了重要的理论观点。同时为它撰稿的还有尼科莱本人以及门德尔松、阿贝尔特、苏尔采等启蒙运动的重要理论家和美学家。1760年底莱辛离开柏林,刊物于1765年停刊。同年尼科莱又办起了《德意志万有文库》(1765~1805),专门评论1764年以来的文学。
  
  《德意志信使》(1773~1789)是以法国的《法兰西信使》为榜样创办的,是影响最大的一份期刊。它在魏玛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这座小城日后成为德国文坛巨星的集中地。它之所以能产生较大的影响,除了主编维兰德的声望以外,还因为得到了象歌德、席勒和赫尔德这样一些著名作家的支持。
  
  18世纪70年代,德国文学进入"狂飚突进"时期,但"狂飚突进"作家并没有统一的刊物。居住在斯特拉斯堡和法兰克福一带的作家主要在梅尔克主编的《法兰克福学者报》(1770~1790)和约翰·格奥尔格·雅科比主编的《伊利斯》(1774~1776)上发表自己的文学主张;生活在德国南部的作家则团结在舒巴特办的《德意志纪事报》周围。《德意志纪事报》创办于1774年,以反封建反教会为宗旨。舒巴特于1777年被暴君卡尔·欧根监禁,刊物由米勒主办。1788年舒巴特获释,把刊名改为《祖国纪事报》,直到1791年。
  
  博伊于1770年创办的《格廷根文艺年鉴》,是狂飚突进文学运动的另一份重要刊物。它最初发表的多是老一代诗人的作品,从1772年起主要发表青年诗人的创作。以这份刊物为中心,赫尔蒂、施托尔贝格、米勒、福斯等结成联盟,同他们保持密切联系的还有毕尔格等人,文学史上称他们为"格廷根林苑派"诗人。由于《格廷根文艺年鉴》的影响,随后在德国出版过多种文艺年鉴。
  
  维兰德1785年创办的《文学汇报》是德国文学向古典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过渡时期的一份重要刊物,它同时为歌德、席勒、威廉·封·洪堡、奥古斯特·威廉·封·施莱格尔、卡罗莉娜·施莱格尔等人提供了发表作品的场所。19世纪初,歌德和席勒同浪漫派之间的矛盾加剧,使这份刊物发生分裂,德国古典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最后分道扬镳。1804年浪漫派作家把编辑部从耶拿迁往哈勒,同时根据歌德的建议在耶拿创办了《耶拿文学汇报》。
  
  席勒一生为编辑文学期刊曾倾注了大量心血。早在1782年,他就办过《符腾堡文学书目》。这份刊物虽然寿命很短,但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价值,席勒在这上面曾对自己的剧本《强盗》作过评论。在曼海姆期间,席勒又想办一份刊物,但遭到剧院方面的拒绝,不得已于1785年自行编辑出版《莱茵塔莉亚》,并发表了剧本《唐·卡洛斯》的初稿片断和论文《把舞台作为道德的学校》。后由于经济拮据,在克尔纳的帮助下,刊物由莱比锡一家出版社出版,改名《塔莉亚》,1792年又改名为《新塔莉亚》。它曾发表过席勒的不少著名诗篇,其中包括《欢乐颂》。荷尔德林的代表作《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的初稿也于1794年在《新塔莉亚》上发表。
  
  1793至1794年间,席勒在施瓦本地区与出版商科塔商定,出版一份叫《季节女神》的文学刊物,1794年 6月并征得歌德的同意和支持。1795年《季节女神》正式刊行,标志着两位文学大师10年合作的开始。歌德和席勒在《季节女神》上发表了他们的重要作品,如席勒的《论人的审美教育书简》(1795),歌德的《文学上的平民主义》(1795)。这份刊物于1797年停刊,它作为德国古典文学的代表性刊物在德国文学史上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古典文学的另一份重要期刊是歌德与亨利希·迈耶合办的《普罗庇累恩》,歌德发表的文章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文艺理论问题。1816至1832年歌德又与迈耶合办了《论艺术与古代文化》,与前者一样都以探讨古希腊艺术为主要内容。
  
  浪漫主义文学是同古典文学并行发展的,它正式出现的标志是《雅典娜神殿》(1798~1800)的创办。期刊由施莱格尔兄弟主办,在柏林出版,是早期浪漫派(或称耶拿浪漫派)的机关刊物。它曾发表过一些早期浪漫派的代表作,如弗·施莱格尔的《片断》和诺瓦利斯的《夜颂》。蒂克和谢林等也曾为期刊撰稿。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一些早期浪漫派作家在思想和政治方面愈来愈趋于反动,他们的刊物也明显地有所改变。弗·施莱格尔于1803年办的《欧罗巴》(1805年停刊)热中于宣传天主教思想,而1820年与亚当·米勒合办的《和睦》(1823年停刊)则直接宣扬反动的政治观点。
  
  阿尔尼姆主办的《隐士报》(1808)是晚期浪漫派(或称海得尔堡浪漫派)的机关刊物。与早期浪漫派的刊物不同,它很注重古代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学,反映了年轻一代浪漫派作家的美学观点。属于晚期浪漫派的刊物还有《万神庙》(1810)、《魔棒》(1818)等。
  
  从席勒的《塔莉亚》以来,德国的文学刊物都不涉及政治,在远离政治的纯意识形态领域探讨人类和文艺问题。拿破仑的入侵,打破了这种局面。作家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对祖国命运和社会发展表示关注,对现实的生活斗争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从文学刊物方面看, 这首先表现在克莱斯特和亚当·米勒合办的《太阳神杂志》(1808)。它除发表克莱斯特的作品外,还对政治问题发表意见。他们二人随后办起的《柏林晚报》(1810~1813),不仅直接宣传爱国主义和仇视法国的思想,而且公开反对普鲁士政府所进行的社会改革。这份刊物曾是"柏林浪漫派"的中心,除克莱斯特和亚当·米勒外,还有艾兴多尔夫、富凯、阿尔尼姆、布伦坦诺等。
  
  由于法国七月革命的影响,1830年以后德国国内的政治斗争更趋尖锐,各种文学刊物的政治倾向更加明显。“青年德意志”作家古茨科办的《纪事文学论坛》(1831),蒙特办的《文学上的黄道带》(1835),劳伯办的《阔人报》(1833),都以文学为武器宣传自由资产阶级的主张,但无明确的革命目标。毕希纳的《黑森信使》(1834)则与众不同,它提出了明确的革命口号。1848年革命期间,文学期刊与政治斗争联系得更加紧密,《新莱茵报》的文学副刊在这中间占有突出的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贯重视文学,他们办的报纸都有文学副刊。《莱茵报》的文学副刊发表过象黑尔韦格的《党》这样重要的诗歌,《前进报》和《布鲁塞尔德意志报》的文学副刊曾有海涅、黑尔韦格和韦尔特等著名诗人参加工作。《新莱茵报》的文学副刊由韦尔特主办,他在这个副刊上发表的作品使他成为"德国无产阶级的第一个诗人"。此外,弗赖利格拉特写的革命诗歌大部分是在这个副刊上发表的。
  
  从19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没有出现过有影响的文学期刊,这个时期的现实主义作家没有办过自己的刊物。到了80年代,文学期刊才又成为推动整个文学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90年代哈尔特兄弟创办的《批评交锋》和《突破》等,标志着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的兴起。康拉德于1885年在慕尼黑办的《社会》(1901年停刊)曾一度成为影响最大的自然主义文学刊物。1890年左右,柏林的自然主义作家在创作和理论方面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因而柏林取代慕尼黑成为自然主义文学中心。柏林的自然主义作家于1890年出版《现代生活的自由舞台》,1894年改名为《德意志新观察》。
  
  随着自然主义的衰落而兴起的是世纪末各种文学流派,它们总的倾向是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就文学期刊而言,最能代表这一倾向的是格奥尔格主编的《艺术之页》(1892~1919)。另外,在慕尼黑创办的《孤岛》(1899~1902)亦有相当影响,它的撰稿人有霍夫曼斯塔尔、戴默尔、李利恩克龙和里尔克等。
  
  20世纪初期表现主义兴起,随着创作的繁荣,出版了多种文学刊物。奥托在1904年创办的《沙龙》和由此而形成的"沙龙派"是表现主义的先导。1910年左右出版的《狂飚》(1910~1932)、《蒸馏瓶》(1910~1954)、《行动》(1911~1932)、《白叶》(1913~1920),都是表现主义的重要刊物,代表了表现主义的不同倾向,而且各自有一批作家。 后来,表现主义作家在政治上逐渐分化,这些刊物也就分别带有不同的政治色彩。《狂飚》和《行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逐步倾向革命,《白叶》则从反对战争转向反对革命,《蒸馏瓶》和《新的激情》(1913~1919)等则坚持不问政治的"纯文学"立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政局动荡,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属于不同政治派别的文学刊物大多限于宣传各自的政治主张,在文学上并无多大成就,而且一般存在时间也很短,只有《左翼》(1929~1932)对文学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作为"德国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的机关刊物,对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1933年希特勒攫取政权后,绝大多数进步作家被迫流亡国外,形成了"流亡文学"。1933年9月西格斯等在布拉格创办《新德意志之页》,为德国反法西斯作家提供创作园地,1935年8月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被迫停刊。1936年7月在莫斯科出版的《发言》(1939年停刊),也仍面向德国的反法西斯作家,主编有布莱希特、福伊希特万格、布雷德尔等。在莫斯科还出版《国际文学》(德文版),成为德国流亡文学的重要刊物,1945年12月停刊。另外,流亡美国的德国作家在墨西哥也办了《自由德国》(1941~1946),西格斯、雷恩等曾为这个刊物撰稿。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45年出版了"德国民主改革文化联盟"的机关刊物《建设》杂志,主要发表文艺理论和文化政策方面的文章。1949年出版的《思想与形式》是德国艺术科学院办的刊物,既发表作品也发表评论。《新德意志文学》作为德国作协的机关刊物主要发表新作。《魏玛评论》是一份学术刊物,主要发表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方面的文章。上述刊物的编辑方针都体现了德国统一社会党的文艺政策。
  
  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里希特于1946至1947年间同安德施编辑出版了《呼声》,明确提出了复兴德国和创立新文学的主张,但因宣传所谓"民主社会主义"思想遭到禁止。50年代以后文学刊物种类繁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作品与批评》和《音调》等。另外,在60年代中期学生运动中由恩岑斯贝格尔创办的《行车时刻表》(1965)代表了"新左派"的观点,50年代就已创办的《选择》从60年代中期以后也表现出类似的倾向。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