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daptation to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s
心理动机的顺应
2) the adaptability of counseling language
心理咨询语言的顺应性
5)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心理动机
1.
An Analysis of Milton s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in the Creation of Paradise Lost;
弥尔顿《失乐园》的创作心理动机分析
2.
,the linguistic reality,the social conventions and the speaker s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时中国高校学生的语码转换案例进行分析,认为语言现实、社会规范以及说话者的心理动机是导致语码转换的主要原因。
3.
Secondly, teachers switch codes to adapt to linguistic reality, teachers’role and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其次,教师语码转换都是为了顺应某种教学目标:语言现实,教师角色以及教师的心理动机。
6) Psychological Motive
心理动机
1.
According to Verschueren,natural languages have three major characteristics: linguistic reality,social convention and psychological motive.
本文主要从自然语言的顺应性角度,探讨分析语码转换的顺应性,认为要从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三方面考虑语码转换的顺应性。
2.
This paper will study code-switching from an entirely new approach, namely the adaptation approach and the author finally draw a conclusion that code-switching is a kind of language phenomenon adaptive to linguistic reality?social convention and psychological motive.
笔者分析总结得出结论:语码转换是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心理动机的顺应。
3.
This is his psychological motive.
这一思路的展开 ,以中西诗学为双重的背景 ;通过对异质因素、内在矛盾的转化调整来构建更高的统一体 ,抵达新的圆满浑融之境 ,则是闻一多追求的艺术和人生的理想 ,也是他营构其新诗理论的心理动机。
补充资料:顺应
当环境发生改变时或当生物迁入新环境时,生物对现有环境条件的生理适应过程(见生态适应)。这种生理适应是环境条件逐渐诱导的结果,有利于生物本身的生存。顺应在生物界是一种普遍现象,在动物界表现尤为突出。常见的顺应现象包括温度顺应、干旱顺应和光顺应等。
温度顺应最常见。气温随季节变化,在北温带秋季气温逐渐转冷,生物逐渐适应温度的下降并增强对冬季寒冷的抵抗能力;春季气温逐渐回升,促使生物复苏,生物对夏季高温的适应能力也逐渐提高。生活在温度较低环境中的生物,与生活在温度较高环境中的同类相比,其耐受低温的能力强,而抗高温的能力则较弱。在夏季松树的耐寒力比在冬季差得多。在夏季骤遇-8℃的温度松树立即死亡,而在冬季可耐受-30℃。对鱼来说,在夏季8月的致死高温是35.8℃,但在冬季则是29℃。
生物对温度的顺应是有阈限的,即不能超过它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温度顺应可改变生物的初始致死温度(见临界温度),也影响对致死温度的耐受时间。26℃的水温是鲟鱼的致死高温。生活在 5℃条件下的鲟鱼转移至26℃环境中,造成半数个体死亡的时间不足 1小时;生活在15℃条件下的鲟鱼则为 6.5小时。温度顺应的生理机制还不清楚,生物体内部酶系的改变可能是一个因素。
生物具有可塑性,它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生活一段时间后,便顺应了新的环境特点,从而保证种群的继续生存与发展。但这个可塑性,也即这个顺应能力,实际上仍是遗传的,因此不同物种才表现出不同的顺应能力,而顺应能力的种间差异是相当稳定的。对于任一物种而言,特别是陆生生物,环境总在变化;一年中有冷暖循环干湿交替的季节变化,而生物个体还可扩散至条件迥异的地区。故而经长期自然选择保留下的物种,大多具有一定的顺应能力。
驯化一词常指生物对人工条件的适应过程,但就生理机制而言,与顺应相同。黄粉甲幼虫在30℃下生活,其初始致死高温是42℃。如果在实验室内将它在37℃条件下驯化24小时,其初始致死高温便提高到44℃。中国北方的鹿经人工驯化后可在南方生活。
温度顺应最常见。气温随季节变化,在北温带秋季气温逐渐转冷,生物逐渐适应温度的下降并增强对冬季寒冷的抵抗能力;春季气温逐渐回升,促使生物复苏,生物对夏季高温的适应能力也逐渐提高。生活在温度较低环境中的生物,与生活在温度较高环境中的同类相比,其耐受低温的能力强,而抗高温的能力则较弱。在夏季松树的耐寒力比在冬季差得多。在夏季骤遇-8℃的温度松树立即死亡,而在冬季可耐受-30℃。对鱼来说,在夏季8月的致死高温是35.8℃,但在冬季则是29℃。
生物对温度的顺应是有阈限的,即不能超过它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温度顺应可改变生物的初始致死温度(见临界温度),也影响对致死温度的耐受时间。26℃的水温是鲟鱼的致死高温。生活在 5℃条件下的鲟鱼转移至26℃环境中,造成半数个体死亡的时间不足 1小时;生活在15℃条件下的鲟鱼则为 6.5小时。温度顺应的生理机制还不清楚,生物体内部酶系的改变可能是一个因素。
生物具有可塑性,它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生活一段时间后,便顺应了新的环境特点,从而保证种群的继续生存与发展。但这个可塑性,也即这个顺应能力,实际上仍是遗传的,因此不同物种才表现出不同的顺应能力,而顺应能力的种间差异是相当稳定的。对于任一物种而言,特别是陆生生物,环境总在变化;一年中有冷暖循环干湿交替的季节变化,而生物个体还可扩散至条件迥异的地区。故而经长期自然选择保留下的物种,大多具有一定的顺应能力。
驯化一词常指生物对人工条件的适应过程,但就生理机制而言,与顺应相同。黄粉甲幼虫在30℃下生活,其初始致死高温是42℃。如果在实验室内将它在37℃条件下驯化24小时,其初始致死高温便提高到44℃。中国北方的鹿经人工驯化后可在南方生活。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