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辖34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
临漳县城:
临漳县城,早在北宋已形成村落,北宋叫“理王”村。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知县杨辛奏迁县于理王村,始筑土城及四门。后经历任知县多次修建,逐步形成城郭,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临漳县城以十字街为中心,逐步形成“四街”、“四关”、“四城角”。
东街:
因该街位于县城十字街之东,故名东街。东街现有耕地1052亩,农业人口1156人。
南街:
因该街位于县城十字街之南,故名南街。南街现有耕地194亩,农业人口881人。
西街:
因该街位于县城十字街之西,故名西街。西街现有耕地881亩,农业人口1096人。
北街:
因该街位于县城十字街之北,故名北街。北街现有耕地1271亩,农业人口1811人。
东关:
因该村位于县城东门外,故名东关,清咸丰年间为东关厢。东关现有耕地464亩,农业人口771人。
南关:
因该村位于县城南门外,故名南关,清咸丰年间为南关厢。南关现有耕地213亩,农业人口860人。
西关:
因该村位于县城西门外,故名西关,清咸丰年间为西关厢。西关现有耕地202亩,农业人口524人。
北关:
因该村位于县城北门外,故名北关,清咸丰年间为北关厢。北关现有耕地1935亩,农业人口2787人。
东北城角:
该村原名理王店,即理王村。因位于县城东北角,逐步演变为东北城角。该村现有耕地665亩,农业人口1123人。
东南城角:
因位于县城东南角,故名东南城角。该村现有耕地850亩,农业人口1161人。
西南城角:
因位于县城西南角,故名西南城角。该村现有耕地408亩,农业人口1752人。
西北城角:
因位于县城西北角,故名西北城角。该村现有耕地500亩,农业人口772人。
李家村:
李家村位于县城东关东侧。据查,明永乐年间,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形成村落,故名李家村。该村现有耕地2105亩,农业人口2335人。李家村是临漳县第一个党支部组织委员林源的故乡。
西上村:
明正德年《临漳县志》记载:在县城西北一里许,设有“社稷坛”。社稷坛也称社稷台,后在此逐步形成村落,因在城西,取名西台上村,又称西堂上村,后简化为西上村。该村现有耕地748亩,农业人口1205人。
落村:
相传曾在此落过天书,故名落书村,后简化为落村。北宋时即有落村。因村滨漳河,明正德年《临漳县志》记载为落村渡口。清乾隆年间为东、西二落村,咸丰年间至今为落村。该村现有耕地2580亩,农业人口1875人。
岗陵城:
岗陵城历史悠久。《汉书》云:战国名将乐毅聘魏,被封为岗陵君,并为他筑城,曰岗陵城。据此,岗陵城早在战国时期已形成村落。该村现有耕地4600亩,农业人口3300人。
东烟寨、西烟寨:
相传,此地原靠漳河,大雁栖落,烟雾缭绕,笼罩大地。后在此形成村落,名曰雁落寨、烟落寨。又据村民传说,原村紧靠漳河,时遭水患,村庄大搬迁,但不知迁往何地为好。于是村民将大量香箔点燃,叫神指点。香箔的烟落在何处,即在何处定居。此地为“烟落处”,在此定居,取名烟落寨。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烟落寨。清咸丰年至今为东烟落寨、西烟落寨。现简化为东烟寨、西烟寨。东烟寨位于县城西南二里,现有耕地518亩,农业人口619人。西烟寨位于县城西南二里,现有耕地1060亩,农业人口1374人。
东五岔口、西五岔口:
明代漳河在此村附近流过,村北有五条路通向河口,因而该村得名五岔口。明正德《临漳县志》记载:五岔口。清乾隆年至今为五岔口。1962年该村一分为二,分成两个行政村:东五岔口、西五岔口。东五岔口现有耕地2820亩,农业人口1672人。西五岔口现有耕地1492亩,农业人口846人。
“坊表”村名由来及演变:
“坊表”村早在北宋已形成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