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cceptance aesthetic
接受美学思想
1.
But academic circles hardly pay attention to his acceptance aesthetic in a long time.
本文试以金圣叹的《水浒》评点为中心,对金圣叹的接受美学思想进行专门研究,具体拟从以下几个部分对此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金圣叹接受美学思想的形成。
3) acceptance of thoughts
思想接受
5) aesthetic thought
美学思想
1.
The aesthetic thought of Tang dynasty influence on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of Tang dynasty;
唐朝的美学思想对唐朝建筑风格的影响
2.
Xu Wei s Aesthetic Thought of Conciseness: A Single-angle View;
观其一节:徐渭尚简尚短的美学思想
3.
Taking Summa Theologica as its major original source,the article analyzes firstly Aquinas theological standpoint and his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and then mainly makes a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on Aquinas aesthetic thought in three respects of the ontology,formalism and experimentalism of beauty.
阿奎那的美学思想是其神学思想的一部分,主要散见于《神学大全》中。
6) aesthetics
[英][i:s'θetiks] [美][ɛs'θɛtɪks]
美学思想
1.
Aesthetics Reflected in Wagner s Operas;
小议瓦格纳歌剧的美学思想
2.
On Li Zi s aesthetics viewed from his theory of children s mind;
从“童心说”看李贽的美学思想
3.
Research of Aesthetics in Huang Tingjian s Painting Poems;
黄庭坚题画诗中的美学思想研究
补充资料:接受美学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美学思潮。联邦德国的文学史专家、文学美学家H.R.姚斯和W.伊泽尔提出,美学研究应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过问与答和进行解释的方法,去研究创作与接受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要求把文学史从实证主义的死胡同中引起来,把审美经验放在历史 -社会的条件下去考察。
理论基础 接受美学理论家反对19世纪兰克的历史客观主义,反对文学作品有客观的永恒不变的涵义或意义。他们认为历史研究是一种随着认识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对经验的研究。历史研究者同样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一历史观是接受美学文学史观的基础。始自W.狄尔泰、M.海德格尔,由H.-G.加达默尔确立,P.里科尔予以补充的新解释学哲学,为接受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方法论。新解释学的"解释循环"、"效果史"、"水平融合"等概念成为接受美学的主要概念。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启发接受美学把作者、作品、读者作为生产者、产品、消费者,置于交往动态关系中去考察。H.马尔库塞、E.布洛赫、阿多尔诺、J.哈贝马斯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文化批判,以及结构主义美学的共时断面、"关系概念"、本文理论等也被接受美学批判地吸取。姚斯把结构思想与历史思想结合起来,认为作品结构是更高级的结构,它是在作品的历史系列与公众态度系列之间的矛盾运动中产生的一种过程。姚斯还引进了科学哲学家K.R.波普尔的"期待水平"的概念,为接受美学划定了一个新的独特的研究范围。
理论先驱 30年代,波兰现象学美学家R.因加尔登在他的文学作品"解剖学"中已涉及到读者问题。他认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虽应遵从作品预先确定的特征结构,但必须采取创造性的态度去使作品"具体化"。通过读者确定作品中被表现世界的"不定点",人物、背景、事件之中就充满了读者在一次具体的阅读中所增附的主观性杂质。被称为结构主义美学之父的J.穆卡洛夫斯基(1891~1975)认为,作品只是一个物质成品,只有潜在的审美价值,在读者的理解和解释中,它才表现出实际的审美价值。美学客体是读者的集体意识与作品中模式的融合。解释学哲学家加达默尔以文学艺术哲理的代言人自居,毕生追求艺术经验的哲学真谛。他认为解释学包括美学,它沟通心灵间的距离,并揭示与其他心灵的疏异性。法国解释学哲学家里科尔把现代诗学作为解释学的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认为诗与具有认识和发现信息价值的新参与性有密切关系。
理论原则 姚斯指出,美学实践应包括文学的生产、文学的流通、文学的接受三个方面。
接受是读者的审美经验创造作品的过程,它发掘出作品中的种种意蕴。艺术品不具有永恒性,只具有被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不断接受的历史性。经典作品也只有当其被接受时才存在。读者的接受活动受自身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受作品范围规定,因而不能随心所欲。作者通过作品与读者建立起对话关系。当一部作品出现时,就产生了期待水平,即期待从作品中读到什么。读者的期待建立起一个参照条,读者的经验依此与作者的经验相交往。
期待水平既受文学体裁决定,又受读者以前读过的这一类作品的经验决定。作品的价值在于它与读者的期待水平不一致,产生审美距离。分析期待水平和实际的审美感受经验,还可以了解过去的艺术标准。接受者有3种类型:一般读者、批评家、作家。此外,文学史家也是读者,文学史的过程就是接受的过程,任何作品都在解决以前作品遗留下来的道德、社会、形式方面的问题,同时又提出新的问题,成为后面作品的起点。文学的社会功能是通过阅读和流通培养读者对世界的认识,改变读者的社会态度。
艺术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消费,而是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审美经验在这一活动中产生和发挥功用,是美学实践的中介。
伊泽尔提出,文学作品的显著特征在于,作品中所描绘的现象与现实中的客体之间不存在确切的关联作用。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读者由于个人的体验发现的也正是这一特性。读者有两种途径使不确定性标准化:或者以自己的标准衡量作品,或者修正自己的成见。作品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完全一致的对应。这种无地生根的开放性使它们能在不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形成各种情景。
实践情况 姚斯的《提出挑战的文学史》(1969)和伊泽尔的《本文的号召结构》(1970)是接受美学实践的开山著作。以后大致有接受的历史研究和接受实验分析两类实践方向。接受的历史研究着重研究历史上对神话的接受及其演变。接受实验分析则多半说明?邮芊治隹梢越⒃谑笛榛∩希纱四芙唷⒏幌嗤亩琳吣扇胩致邸=邮苁笛榉治霾幌窠邮艿睦费芯浚炎约夯旧辖笤谖难铮芾枚琳呱罹榈挠跋臁1捌渫碌氖笛槭钦庋械模喊岩皇锥淌址⒏舾勺槎琳撸嵌灾饔镆宸治觥7治龅幕∫环矫媸亲杂闪耄硪环矫媸俏侍獾ド细璧挠泄赜镆寮鸬娜舾晒嬖颉J笛榈哪康氖嵌嘌模械脑谟谂逅降?"潜在读者",有的则将对同一作品的两种不同的批判态度并列,从而揭示各自批评的先决条件。
评价 接受美学的研究方法和开拓的美学研究新领域,引起了民主德国和苏联美学界的重视,并在这一方面有进一步发挥。
接受美学反对孤立、片面、机械地研究文学艺术,反对结构主义化的唯本文趋向,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性接受姿态,从社会意识交往的角度考察文学的创作和接受,这都具有积极的价值。反映了在结构主义思潮之后,人文思潮的又一次抬头。但它仍然回避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等基本美学问题,表现了它的局限性和理论弱点。
理论基础 接受美学理论家反对19世纪兰克的历史客观主义,反对文学作品有客观的永恒不变的涵义或意义。他们认为历史研究是一种随着认识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对经验的研究。历史研究者同样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一历史观是接受美学文学史观的基础。始自W.狄尔泰、M.海德格尔,由H.-G.加达默尔确立,P.里科尔予以补充的新解释学哲学,为接受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方法论。新解释学的"解释循环"、"效果史"、"水平融合"等概念成为接受美学的主要概念。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启发接受美学把作者、作品、读者作为生产者、产品、消费者,置于交往动态关系中去考察。H.马尔库塞、E.布洛赫、阿多尔诺、J.哈贝马斯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文化批判,以及结构主义美学的共时断面、"关系概念"、本文理论等也被接受美学批判地吸取。姚斯把结构思想与历史思想结合起来,认为作品结构是更高级的结构,它是在作品的历史系列与公众态度系列之间的矛盾运动中产生的一种过程。姚斯还引进了科学哲学家K.R.波普尔的"期待水平"的概念,为接受美学划定了一个新的独特的研究范围。
理论先驱 30年代,波兰现象学美学家R.因加尔登在他的文学作品"解剖学"中已涉及到读者问题。他认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虽应遵从作品预先确定的特征结构,但必须采取创造性的态度去使作品"具体化"。通过读者确定作品中被表现世界的"不定点",人物、背景、事件之中就充满了读者在一次具体的阅读中所增附的主观性杂质。被称为结构主义美学之父的J.穆卡洛夫斯基(1891~1975)认为,作品只是一个物质成品,只有潜在的审美价值,在读者的理解和解释中,它才表现出实际的审美价值。美学客体是读者的集体意识与作品中模式的融合。解释学哲学家加达默尔以文学艺术哲理的代言人自居,毕生追求艺术经验的哲学真谛。他认为解释学包括美学,它沟通心灵间的距离,并揭示与其他心灵的疏异性。法国解释学哲学家里科尔把现代诗学作为解释学的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认为诗与具有认识和发现信息价值的新参与性有密切关系。
理论原则 姚斯指出,美学实践应包括文学的生产、文学的流通、文学的接受三个方面。
接受是读者的审美经验创造作品的过程,它发掘出作品中的种种意蕴。艺术品不具有永恒性,只具有被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不断接受的历史性。经典作品也只有当其被接受时才存在。读者的接受活动受自身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受作品范围规定,因而不能随心所欲。作者通过作品与读者建立起对话关系。当一部作品出现时,就产生了期待水平,即期待从作品中读到什么。读者的期待建立起一个参照条,读者的经验依此与作者的经验相交往。
期待水平既受文学体裁决定,又受读者以前读过的这一类作品的经验决定。作品的价值在于它与读者的期待水平不一致,产生审美距离。分析期待水平和实际的审美感受经验,还可以了解过去的艺术标准。接受者有3种类型:一般读者、批评家、作家。此外,文学史家也是读者,文学史的过程就是接受的过程,任何作品都在解决以前作品遗留下来的道德、社会、形式方面的问题,同时又提出新的问题,成为后面作品的起点。文学的社会功能是通过阅读和流通培养读者对世界的认识,改变读者的社会态度。
艺术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消费,而是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审美经验在这一活动中产生和发挥功用,是美学实践的中介。
伊泽尔提出,文学作品的显著特征在于,作品中所描绘的现象与现实中的客体之间不存在确切的关联作用。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读者由于个人的体验发现的也正是这一特性。读者有两种途径使不确定性标准化:或者以自己的标准衡量作品,或者修正自己的成见。作品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完全一致的对应。这种无地生根的开放性使它们能在不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形成各种情景。
实践情况 姚斯的《提出挑战的文学史》(1969)和伊泽尔的《本文的号召结构》(1970)是接受美学实践的开山著作。以后大致有接受的历史研究和接受实验分析两类实践方向。接受的历史研究着重研究历史上对神话的接受及其演变。接受实验分析则多半说明?邮芊治隹梢越⒃谑笛榛∩希纱四芙唷⒏幌嗤亩琳吣扇胩致邸=邮苁笛榉治霾幌窠邮艿睦费芯浚炎约夯旧辖笤谖难铮芾枚琳呱罹榈挠跋臁1捌渫碌氖笛槭钦庋械模喊岩皇锥淌址⒏舾勺槎琳撸嵌灾饔镆宸治觥7治龅幕∫环矫媸亲杂闪耄硪环矫媸俏侍獾ド细璧挠泄赜镆寮鸬娜舾晒嬖颉J笛榈哪康氖嵌嘌模械脑谟谂逅降?"潜在读者",有的则将对同一作品的两种不同的批判态度并列,从而揭示各自批评的先决条件。
评价 接受美学的研究方法和开拓的美学研究新领域,引起了民主德国和苏联美学界的重视,并在这一方面有进一步发挥。
接受美学反对孤立、片面、机械地研究文学艺术,反对结构主义化的唯本文趋向,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性接受姿态,从社会意识交往的角度考察文学的创作和接受,这都具有积极的价值。反映了在结构主义思潮之后,人文思潮的又一次抬头。但它仍然回避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等基本美学问题,表现了它的局限性和理论弱点。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