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农村社会救济
1)  rural social relieves
农村社会救济
1.
However, the rural social relieves is close to blank.
但目前农村社会救济却一片空白。
2)  Social relief in rural areas
乡村社会救济
3)  rural social assistance
农村社会救助
1.
Economics Vision on Rural Social Assistance Policy Analysis and Selection;
经济学视野下的农村社会救助政策分析与选择
2.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is that the rural social assistance concentrates on maintaining the basic livelihood of the poor, and lacks a "development" dimension.
当前农村减贫效果有限,原因之一在于农村社会救助以收入维持为主要目标,缺乏"发展"维度。
3.
Therefore, there s a need to build an overall rural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to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times, to solve some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far-reaching problems, to define approaches to actual work and to provide an overall and systematical living security to the rural residents with special difficulties.
因此,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建构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农村社会救助的保障体系,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明确思路,找准方向,为广大困难农民提供全面、系统的生活保障,真正做到"保障民生,维护民权,实现民利"。
4)  economic history of rural society
农村社会经济史
5)  rural society and economy
农村社会经济
1.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society of relatively comfortable life, developing adult education has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ety and economy.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 ,发展成人教育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成人教育在新形势下 ,必须通过建立“三校合一”的农村成人教育新机制、重点培养农村乡土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农村后备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教育、提高农村现实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实现与农村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6)  rural economic and society
农村经济社会
1.
Coincided with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in China,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ic and society of Zhangjiakou enters a special historical phase and meets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development and dangers at the same period.
正值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张家口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改革开放的特殊历史阶段,迎来了机遇和挑战并存、发展与危险同在的特殊历史机遇。
补充资料: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
social relief

   国家和社会对贫困者提供最低水平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并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生存能力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又称社会救助。
    西方社会救济的历史发展 社会救济源于中世纪世俗和宗教的慈善事业。15~16世纪之交,西欧国家的政府有的开始借助教会和私人的慈善事业来主办济贫工作,并予以立法干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贫富悬殊的社会矛盾日益严重,劳工领袖们极力促使政府干预社会贫穷问题。在德国和英国,工人阶级开始在福利的立法方面显示政治力量,要求实施社会保险和公共救助的广泛规划。1897~1930年间,大多数欧洲国家都采取社会保障措施,社会救济已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内,成为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对象是没有劳动能力,或收入不足以维持法定的最低生活标准(贫困线)的家庭。救济金额常随救济对象的家庭人口和贫困程度(有的国家包括病残、老龄、孀居或被遗弃等情况)而定。这种社会救济以法律为依据,符合法律规定者,经过申请和核实,就有权享受救济。
    中国历史上的社会救济 中国历史上的赈穷、恤贫,含有恩赐、怜悯的意思。主要项目有:①抚恤鳏、寡、孤、独。汉代刘邦、唐代李世民、宋代赵匡胤、明代朱元璋得天下后,都曾采用遣使巡行四方等方式,赈济鳏、寡、孤、独和穷民。②假民田苑。将公有山林、陂池或荒地分给贫苦劳动人民耕种、渔猎,并减免租赋,有时还贷种贷食。③赈贷。包括无偿的赈济和无息有偿的借贷。④工赈,即以工代赈。主要是兴修农田水利及其他公共工程,计工给值。⑤平粜。丰年谷贱,朝廷则增价籴(买入),以免谷贱伤农;荒年谷贵则减价粜(卖出),以周贫民之急。此外,还进行移民就粟,或调粟就民。⑥施粥。古人认为救饥如救溺,施粥为最便捷、最有效的应急办法,历代多采用。此外,还有为救贫设置的收容机构,史称居养。宋代设有福田院、安济坊、居养院,金朝有普济院,元、明两代有养济院、济众院,清代有栖流所、养济院、习艺所。太平天国在其所辖境内也设有老人馆、能人馆,为其军民养老、养伤、治病之所。中华民国时期,类似的机构有3类:官办的救济院,下设养老、残废、孤儿、育婴等所,普遍设于各省、市、县政府所在地;民间救助性和互济性的组织;宗教团体办的慈善事业,多为收养孤儿、弃婴等的机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时期,对社会救济工作采取了一些适应当时情况的措施。提出以救济失业、调节粮食、赈济灾荒作为改良人民生活的重要措施。边区政府采取了救济灾荒、扶养老弱贫困等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救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人民政府承担了大量的社会救济工作。从1954年起历次宪法都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国家的社会救济工作,主要是依靠群众和集体,开展生产自救,实行邻里相助,国家辅之以必要的救济。
   中国现行的社会救济工作,分为城市社会救济和农村社会救济两种。城市社会救济的对象包括:①城市中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孤老残幼(定期定量救济对象),无固定收入或收入不足以维持当地生活水平的居民(临时救济对象)。②1961~1965年6月9日期间被精简退职的1957年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老弱残职工。③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被宽大释放的原国民党的党、政、军、特人员中无家可归者,生活困难的台湾同胞、去台人员亲属,因公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下乡知识青年,计划生育医疗事故造成生活困难的人员,生活困难的刑事犯罪分子家属,生活困难的归国华侨和侨眷等。城市困难户救济标准,以保证救济对象的基本生活需要为原则,项目包括国家供应的生活必需品和其他一些必需品,以及一定数量的必要的生活费用。救济标准由各地区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规定,并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适当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农村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负责;农业集体化以后,主要由集体经济负担。80年代以来农村社会救济的任务是:①对农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依无靠的老人、残疾人和孤儿,采取依靠集体供养、辅之以国家必要救济的办法,实行五保,即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孤儿保教),保证他们的生活达到当地一般群众的生活水平。供养的形式有集中供养(见敬老院)和分散供养。②对农村中全家收入维持不了当地最低生活水平的贫困户,发给救济费。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国的社会救济正在逐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过渡。经济不发达地区,已由单纯维持贫困人民的最低生活水平,发展为以扶优、扶贫为重心,解决贫困人民温饱问题,开始由救济型向福利型转变;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社会救济原有的社会功能逐步由社会保险所代替。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