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国戏曲史
1)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History
中国戏曲史
1.
A Research on Japanese Sinologist Masaru Aoki s Studi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History;
论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的中国戏曲史研究
2)  zhongguo jinshi xiqushi
《中国近世戏曲史》
3)  zhongguo xiqu tongshi
《中国戏曲通史》
4)  History of Chinese Classical Drama
中国古典戏曲史
5)  Chinese drama
中国戏曲
1.
And Chinese dramas bring Brecht to his brilliance in his literature wiritings.
布莱希特的创作深受中国文学影响,中国哲学推动着布莱希特的创作灵感,中国戏曲成就布莱希特的创作辉煌。
2.
The comprehensive methods used in Chinese drama are in accordance to the Chinese aesthetic thinking;its enjoyable feature are formed in the long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its procedures is the result of the filtering of other art and culture element.
关于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的艺术特征,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见解。
3.
Chinese drama is a kind of stage art for explaining poetic imagery,which can condense boundless and rich lives into a limited stage image.
论述了写意性的美学原则贯穿于中国传统戏曲始终,使中国戏曲跨上了艺术美的高度,中国传统戏曲也使写意这种艺术风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6)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中国戏曲
1.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and Haining——On Wang Guowei s Contribution to the Opera Theory and Its Meaning;
中国戏曲与海宁——兼论王国维对戏剧理论的贡献及意义
2.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can be dated back to as early as the Nan Song Dynasty.
中国戏曲最早出现在南宋末年,本文以《牡丹亭》为例,分析了它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它用情来战胜封建礼教;它在中国戏曲史、文学史上所产生的影响——它不但影响了戏剧本身的发展,还影响了其他体裁文学的发展。
3.
All of the exist or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s had the process of impart and inherit.
中国戏曲的存在或发展,都必然经历“传承”这样一个过程。
补充资料:《中国近世戏曲史》
      中国戏曲史专著。〔日〕青木正儿著,成书于昭和五年(1930)。1933年上海北新书店曾出版郑震节译本。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又出版了王古鲁的译本,195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译者的"增补修订本",1958年又由作家出版社重印。
  
  著者自序撰写此书目的是想作为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之续编,原欲题名为《明清戏曲史》。著者认为,戏曲在唐以前殆无足论,宋代稍见发达,是戏曲史的古代期,元代为中世期,明清为近世期,遂用现名。
  
  青木正儿在大学求学时即爱好中国古典戏曲,1912年曾拜谒当时侨寓日本的王国维,1925年游学北京,又访晤王国维于清华大学,始以全力致力于中国戏曲史的研究,博览曲籍,并在北京、上海观摩戏曲演出,撰述《南北曲流源考》、《自昆曲至皮黄调的推移》等专论,在此基础上,编写了《中国近世戏曲史》。
  
  全书五篇十六章。第一篇"南戏北剧之由来",叙述宋以前戏剧发展之概略,南北曲之起源,南北曲之分歧。第二篇"南戏复兴期",论述自元代中叶至明正德年间的南戏,以及固守元曲余势的明初杂剧。第三篇"昆曲昌盛期",论述自明嘉靖至清乾隆期间的昆曲,又细分为昆曲的勃兴时代(自嘉靖至万历初年)、极盛时代(前期)(万历年间)、极盛时代(后期)(自明天启到清康熙初年)、余势时代(自康熙中叶至乾隆末叶)。这是全书着力论述的一篇,此篇五章,介绍和分析了五十几位剧作家及其代表作。第四篇"花部勃兴期",论述自乾隆末至清末花部之勃兴与昆曲之衰颓。第五篇为"余论",论述南北曲之比较,剧场之构造及南戏之脚色,沈璟之《南九宫十三调曲谱》与蒋孝之"九宫"、"十三调"二谱的关系。著者考订证明,《读曲丛刊》中《十三调南曲音节谱》及《旧编南九宫目录》均非徐渭所撰。
  
  此书对明清戏曲的重要作品,都写了较详尽的剧情梗概。分析作品,著者注重结构、取材、曲词及声律。重要作品的版本沿革,也略有介绍。这是一本材料丰富、编排系统、有一定影响的中国戏曲史研究专著。
  
  译者王古鲁在中译本中增入"参考"29处,附录2项。"参考"收入了许多重要的戏曲史料,弥补原著在征引文献方面的不足,也有的是为了纠正著者的错误,对原著作必要的补充与修正。并附录《国立北平图书馆所藏之蒋孝〈旧南九宫谱〉》与《蒋孝〈旧编南九宫谱〉与沈璟〈南九宫十三调曲谱〉》考证文章两篇。1954年出版的"增补修订本",订正了原译的一些错误,并根据新的文献资料,重编了《曲学书目举要》,补入了《奢摩他室藏曲待价目》等,都反映了译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