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 rural construction party
乡村建设派
2) village construction school
乡村建设学派
1.
The scholars of both the“village construction school”and the“industrialization school”offered their respective rural devel- opment modes.
针对这一问题,乡村建设学派和工业化学派都从各自的立足点出发提出了一定的农村发展之路。
3) country construction
乡村建设
1.
Early in 1930 s, Yanyangchu and the Association of Promoting Mass Education under his leading began to concern about country s health care work in the process of boosting the country construction movement and attempted to build up health care system in the villages with the backward conditions both in economy and in social civilization, which got a great amount of valuable experience.
早在 2 0世纪 30年代 ,晏阳初和他所领导的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推行乡村建设运动的过程中就已开始关注农村卫生保健工作。
2.
Whether it is the country construction movement of Liang Shuming or the Chinese revolution that Mao Zedong leaded, they are all the calls of that time.
无论是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还是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都是时代的呼唤。
3.
Liang Shuming work hard for the country construction to find a way to make the nation independent and prosperity.
为了祖国的富强和民族的兴盛,梁漱溟开始了乡村建设的探索之路,并进行了实验。
4) Rural construction
乡村建设
1.
The thought on r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reflected in the Oriental Magazine;
从《东方杂志》解读民国乡村建设思想
2.
A historical account of the rural construc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及其历史启示
3.
Rural Construction: The Origin and Contribution of PDT;
乡村建设运动:参与式发展理论的本土来源与贡献
5) Rural reconstruction
乡村建设
1.
The analyse about the function of the Concourse of Politics and Learning in the rural reconstruction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
论平教会在民国时期乡村建设中的作用
2.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ural Reconstruction schools During the 1920 s and 1930 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民国乡村建设派别的主要分歧
3.
Rural reconstruction which is a great social integration movement,aims at changing the rural areas dropping behind and poverty by introducing technology and culture.
乡村建设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整合运动,旨在通过技术引进和文化输入,改变乡村落后和凋敝的局面。
6)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乡村建设
1.
Liang Shuming s early thought of Industrilization which comes from his thought of culture,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s theory of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梁漱溟的早期工业化思想来自于他的文化思想,是其乡村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On the one hand, Liang Shuming affirmed the advantage of Confucianism and all the Chinese 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Confucius s philosophy of life; on the other hand , he put the Confucius s philosophy of life into the detailed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ociety and organized the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movement which provides a detai.
梁漱溟一方面从孔子的人生哲学来肯定儒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又把孔子的人生哲学落实到具体的社会组织结构上,开展乡村建设运动,从而为儒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方案。
补充资料:乡村建设派
1930年前后形成的一个主张用改良主义方法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政治派别。简称"乡建派"。其流派很多,影响较大的有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和以晏阳初为代表的中华平民教育会派。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发动的土地革命,动摇着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与此同时,中国农村经济也在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的压榨下濒临破产的边缘。农村问题成了举国瞩目的问题。在地主资产阶级"建设"农村、"复兴"农村的喊叫声中,梁漱溟、晏阳初等人发起了乡村建设运动,为凋敝的农村寻求出路。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认为,中国是个伦理本位和职业分立的社会,不存在阶级对立和斗争,主张从事以恢复法制礼俗和维持社会秩序为任务的乡村建设运动,避免武力。他自1929年起在河南辉县开办村治学院,1931年在山东邹平、菏泽等地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和实验区,溶伦理、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政治、治安于一体("政、教、富、卫"合一论),实验行政机关教育机关化,乡学、村学,既是乡村自治机关,也是乡村教育机关;由乡村学校统一政治、经济和武装事业,提倡组织各种合作社,并从事农产物优良品种的推广。
晏阳初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不在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的压迫与剥削,而是农民的"愚、贫、弱、私"造成的,主张用教育手段改造社会,即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贫",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他1923年在北京建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26年选定河北定县为实验区。经过四年准备,1930年正式进入实验期,采用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种教育方式,大力推行上述文艺、生计、卫生、公民教育。
乡建派反对用武力推翻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的统治,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幻想在不触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基础上,依靠"乡村建设"和文化教育救国,是根本行不通的,但在若干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37年"七七"事变后,乡村建设运动无形解体,大部分人参加抗日,还有一部分人参加了抗日民主运动。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发动的土地革命,动摇着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与此同时,中国农村经济也在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的压榨下濒临破产的边缘。农村问题成了举国瞩目的问题。在地主资产阶级"建设"农村、"复兴"农村的喊叫声中,梁漱溟、晏阳初等人发起了乡村建设运动,为凋敝的农村寻求出路。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认为,中国是个伦理本位和职业分立的社会,不存在阶级对立和斗争,主张从事以恢复法制礼俗和维持社会秩序为任务的乡村建设运动,避免武力。他自1929年起在河南辉县开办村治学院,1931年在山东邹平、菏泽等地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和实验区,溶伦理、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政治、治安于一体("政、教、富、卫"合一论),实验行政机关教育机关化,乡学、村学,既是乡村自治机关,也是乡村教育机关;由乡村学校统一政治、经济和武装事业,提倡组织各种合作社,并从事农产物优良品种的推广。
晏阳初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不在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的压迫与剥削,而是农民的"愚、贫、弱、私"造成的,主张用教育手段改造社会,即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贫",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他1923年在北京建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26年选定河北定县为实验区。经过四年准备,1930年正式进入实验期,采用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种教育方式,大力推行上述文艺、生计、卫生、公民教育。
乡建派反对用武力推翻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的统治,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幻想在不触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基础上,依靠"乡村建设"和文化教育救国,是根本行不通的,但在若干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37年"七七"事变后,乡村建设运动无形解体,大部分人参加抗日,还有一部分人参加了抗日民主运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