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uppet carving
布袋戏偶头
2) hand puppet plays
布袋木偶戏
1.
The paper made a survey of the popularity,performing features and current situations of hand puppet plays,and offere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布袋木偶戏是舟山群岛民间重要文化娱乐形式,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3) Budai puppet
布袋戏
1.
The paper aimed to find the origin of Zhangzhou Budai puppet and the genre of puppet c.
最终达到如下几个目的:1、追溯漳州布袋戏的源流、木偶雕刻艺术风格流派及其形成的社会原因。
5) Zhangzhou Budai Pappet Show
漳州布袋戏
补充资料:台湾布袋戏
台湾布袋戏 中国地方木偶戏的一种。又称掌中木偶戏。因戏偶小巧而装以小戏笼,与提线木偶大笼相对,故又名之为小笼。其偶人造型、舞台布景、音乐曲调诸方面,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戏班分前后场,前场表演撑技,即由头手、二手(主演、助演)2人操纵戏偶;后场4人,分担文武场。唱腔一般采用漳州调。乐器有月琴、单皮、堂鼓、小锣、铙钹等。演出多为有谱可循的传统剧目,内容大抵取材于历史故事,或者民间传说。 传统台湾布袋戏,据说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从闽粤沿海一带传入。最初流行于台湾嘉义、鹿港等闽南人聚居地区,道白曲调均带闽南乡音,被闽南人称为家乡戏。后来逐渐扩散到台湾全省。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台湾,竭力推行“皇民化”政策,强迫将台湾布袋戏改成日本式的木偶戏,以台语夹杂日语道白,用西洋乐器伴奏,使之遭到无情的践踏,一些老艺人纷纷转到乡野民间。及至50年代,登记在册的500多个偶戏班,又因受到所谓现代艺术冲击,仅存无几。只有台北许王的小西园、李天禄的亦宛然等少数几个班子,仍保留有漳泉布袋戏的余风。1963年,老艺人黄海岱之子黄俊雄的真五洲木偶剧团,以现代先进的声光电技术,运用于台湾布袋戏的舞台上,首先将《云州大儒侠史艳文》搬上电视荧屏,引起轰动。不过,由于经他改造的木偶与手掌比例很不协调,致使表演者无法发挥掌上功夫。特别是采用摇滚乐等西洋乐器,伴以台上摇摇晃晃的文偶、磕磕碰碰的武偶,已失去了台湾传统布袋戏的风格。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