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西槌击膜鸣类打击乐器
1)  Chinese and western skin drums
中西槌击膜鸣类打击乐器
1.
, while the compatibility of performance skill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kin drums is a highly critical fac.
中西方打击乐艺术在包括演奏技术、演奏方式、作品创作、乐器制作、专业教学等各方面进行了互相学习和借鉴,而中西槌击膜鸣类打击乐器在演奏技术上的兼容则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2)  mallet for percussion musical instruments
打击乐器的槌
3)  percussion instrument
打击乐器
1.
The playing of percussion instrument is one of important ways for children to begin music learning.
打击乐器演奏是幼儿学习音乐的重要途径之一。
2.
Chunyu is a kind of bronze percussion instrument in ancient China and has been remarked in some ancient Chinese documents, such as Zhou Li, Guo Yu etc.
錞于是我国古代流行于春秋至汉的一种青铜打击乐器。
3.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percussion instrument, took Sui and Tang dynasties music the important carrier, the type rich, the application is widespread, is various formats, they can manifest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music the magnificence.
隋唐打击乐器,作为隋唐音乐的重要载体,种类丰富、应用广泛、形式多样,它们能够体现隋唐音乐的辉煌。
4)  Chinese percussion
中国打击乐
1.
The Chinese percussion instruments are various kinds and they used in wide ranging.
中国打击乐器品种繁多 ,运用广泛。
5)  idiophonic
打击乐器的
6)  percussion section
打击乐器组
补充资料:膜鸣乐器
      现代乐器分类法中的五大类之一。这类乐器均以张紧的膜为声源体,通过敲击、摩擦或以声波等方式激发使其振动发声。
  
  概述  膜鸣乐器包括所有的击奏鼓(铜鼓、钢鼓除外,不属于膜鸣类);还包括几种不常见的擦奏鼓和膜管。鼓,通常以弹性皮膜张紧于筒体口上构成。鼓筒分两端开口和一端开口两种。两端开口的鼓,有的两端均张膜,称双面鼓;有的仅一端张膜,称单面鼓。
  
  鼓面一般为圆形,少数鼓有方形、矩形、菱形、三角形和八角形等。鼓筒形状有多种,对各种鼓的再分类,即按鼓筒形状区分。
  
  用作鼓膜的材料甚多。如牛、羊、猪、狗、猫、山鼠、马、驴、驼、鹿、狼、豹、海豹、海象等的皮革、膀胱或肠衣,蛇、蟒、蜥蜴等爬行类的皮膜,鲨鱼等鱼皮,经加工的绢布纸张,合成树脂薄膜等。鼓筒材料有陶土、烧瓷、竹木、葫芦和椰子等果壳以及金属、塑料等。
  
  多数鼓用槌击奏。鼓槌的长短、粗细、硬软和形状很多。一般用木、竹、藤等材料制成。最简单的仅用一根棒。有的棒端有球形或弯曲成多种形状的槌头;有的槌头裹以皮革、橡胶、毛毡或织物等不同硬软的材料;亦有双头鼓槌,两头大小、形状或包裹材料往往不同;有的鼓槌呈板条或刀片状;还有用一把钢丝扎成的"刷槌"。鼗鼓则用固定于鼓筒两侧的一对"耳槌"往复转击。
  
  本类乐器一般不定音,无固定音高;有少数击奏鼓按一定音程或音阶定音。敲击鼓膜的不同部位,能产生不同音色、音量;有些鼓的边框也属击奏部位。用手的不同部分──指、掌、腕,和用不同形状、硬软的鼓槌击奏,能产生不同的发音效果。在铃鼓等手鼓(即达卜)上,除手击或槌击外,常伴以手指搓擦或摇震等,产生多样效果。击鼓中常以手掌或织物捂压鼓膜,能产生弱音效果;有些鼓在鼓膜中心区涂粘颗粒或膏状物,或贴近鼓膜加装"响弦"等,都能使音色或音高有所变化。
  
  分类  对膜鸣乐器的再分类,一般对各种击奏鼓按不同筒形划分,对非筒形的箍圈鼓和锅形鼓,以及不同击发方式的摇奏鼓、擦奏鼓和膜管,则另设类。
  
  筒形鼓  按不同筒形分为:①圆柱筒鼓;②粗腰筒鼓(琵琶筒鼓);③圆锥筒鼓;④细腰筒鼓(沙漏筒鼓);⑤有脚鼓;⑥座墩鼓(高脚杯鼓);⑦长筒鼓。
  
  箍圈鼓  鼓筒很浅(如手鼓、铃鼓和八角鼓)或仅为一个圈环(如中国的太平鼓和日本的团扇大鼓)的鼓。
  
  锅形鼓  包括定音鼓和鼓筒类似盆、罐、缸、罈大口花瓶等有底容器的鼓。
  
  摇奏鼓  有两种:一种内装卵石类颗粒,摇动时撞击鼓膜发声;另一种是鼗鼓(即拨浪鼓)。
  
  擦奏鼓  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鼓膜中心插入一根细长棒,用手使之升降或旋转,使其摩擦鼓膜发声;另一种是在鼓膜中心拴上一条绳或一撮马尾,用手捋之,使鼓膜振动发声。
  
  膜管  形式多样,基本结构为一根简单的管,在管端或管侧膜孔贴薄膜,用嘴含着吹口哼、唱或说话,以声波促使薄膜振动而产生音响。欧美和非洲均有这种乐器,有的属儿童玩具乐器。
  
  原理  膜鸣乐器的发声,均属膜振动方式。张紧的膜靠张力作用产生恢复力,而不考虑其劲度。这一点和板振动(见体鸣乐器)相反,而与弦振动(见弦鸣乐器)的情况基本相似。膜振动可以看成是弦振动由"线"到"面"的扩展。但膜比弦的振动方式要复杂得多。弦振动波形和速度是不变的;膜振动中波动的进行并不保持原形,而是复杂多变的。
  
  膜振动的各自然固有频率也与弦相似,有一定的波腹与波节,只是弦上的"节点"在膜上则是"节线"。当外力作用于弦上的某个固有频率的波节点时,这个固有频率即受抑止,从而对音色产生影响。膜振动也有类似情况:当鼓槌敲击在鼓膜的不同部位,或用硬软不同、与鼓膜接触面大小不同的槌头敲击,均会使固有频率发生变化而影响音色。鼓手在演奏中,常利用这些特性使音色产生变化。
  
  膜振动的固有频率数量比弦多,并且分布较散,其泛音和基频之间不是整数倍关系,因此是不和谐的。膜振动的固有频率沿高频方向逐渐变密,即音越高泛音越密。所以鼓音的高低,一般不如弦乐器明显。一般打击在近边缘处,更有利于加强基频。所以定音鼓的正常敲击区,大致在距鼓边约5~10厘米之间。
  
  所有膜鸣乐器的发声,主要来自膜振动,筒体只起共鸣作用。但筒体的容积和形状对鼓的音质有一定影响。底部封闭的鼓筒,其鼓膜的张力受筒腔内空气反作用力的影响,即鼓膜在运动时由于交替压缩鼓腔内的空气而受腔内空气的反作用力,因而固有频率产生变化。如定音鼓一类的锅形鼓,不仅要适当调节鼓膜的张力,由于基频受腔体的影响,还应使鼓筒和鼓膜之间具有适当的耦合关系。双面鼓的两面鼓膜振动基频相同时,腔内空气运动即使两面鼓膜之间相耦合,两者的振幅将交替由大变小。
  
  起源  鼓的起源久远。在古代,鼓并非用于音乐。鼓声有隆隆如雷鸣的特征,因此古人常把鼓作为雷神和威严的象征,用于祈神求雨、驱魔祛邪和战争中助威等场合。鼓作为乐器的历史,相对来说并不太长。由于做鼓的皮革、木材等年久易朽,对于其起源只能从一些残存的陶土鼓筒、石雕、出土文物和图文记载获取考证,显然这些都晚于实际存在的史实。
  
  亚洲是鼓类最早的发源地,主要有以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为先导的阿拉伯系,和与阿拉伯系有密切联系的印度系及中国系三股主流,影响所及遍于世界许多地区。
  
  中国历史上有关鼓的传说和文献很丰富。据《礼记·明堂位》记载伊耆氏(约公元前2300年以前)有土造的鼓,用草扎成的槌击奏。河南安阳殷墓曾出土一件蟒皮木筒鼓。几乎和现在的堂鼓之类的粗腰筒鼓无大区别。粗腰筒是中国主要的鼓形,这一传统延续至今。秦汉以后,尤其是自南北朝至唐代,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鼓类乐器不断传入中原,其中有不少是从阿拉伯和印度等国传入的。唐以后,中原地区不同形制的鼓多达50 余种。中国鼓在唐代前后传入朝鲜和日本,有些鼓至今仍保持原有的形制和名称。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鼓的起源早,种类较多。约公元前3000年在苏美尔的石雕像和古瓶上,有一些直径达100厘米上下的箍圈鼓和有半人高的座墩鼓。巴比伦(约公元前2000~前1000)有圆柱形、细腰形和锅形等多种赤陶鼓。亚述(公元前750~前612)有较大的锥筒鼓。这些鼓都用手击奏。这是后来西亚阿拉伯国家、波斯和土耳其等国众多鼓类的主要渊源。这个地区的鼓类等?制鳎蠊惴捍サ椒侵蕖⑴分蕖⒅醒恰⒛涎且灾炼涎堑鹊兀纸裥矶嘀匾牡南惹?
  
  印度在约公元前2000多年的浮雕上,有妇女击奏圆柱筒小鼓的形象。印度与中亚、西亚及埃及文化有历史悠久的联系,有些鼓是从那里传入的。印度鼓的形制很多,几乎各种筒形的鼓都有。鼓的应用和击奏技巧很发达,常用于独奏,有时弦乐器反而为鼓伴奏。印度对南亚、东南亚地区鼓类发展有重要影响。
  
  埃及在约公元前2700年的一座太阳神庙废墟中发现的碎片上,绘有一种大形箍圈鼓。据推测系从苏美尔传入。约公元前2000年前后,埃及已有圆柱筒、粗腰筒和多种箍圈形鼓,还有小巧的座墩形和锅形鼓。非洲非穆斯林地区鼓类很发达,形制很多,广泛用于歌舞、宗教、战争以至通信传话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在抗击法西斯入侵的战争中,曾组成有40面纳加拉(锅形鼓)的鼓乐队,鼓舞斗志。传话鼓在西非很发达,据说鼓声最远能传至30公里外,远处鼓手闻声后再依次往下传递,在生产、生活和反殖民主义斗争中起着重要作用。
  
  欧洲早期的鼓主要是从西亚传入,在文艺复兴时期和产业革命后,鼓类乐器也获得高度发展,成为现代世界广泛流行的小鼓、大鼓和定音鼓等重要乐器的发源地。
  
  美洲有本土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的鼓、随欧洲移民和随贩卖黑奴传入的欧洲鼓及非洲鼓。从中美印第安人灿烂的玛雅文化遗址,曾发掘出陶制的座墩鼓;在今危地马拉高地发现7~10世纪的细长的双面陶鼓;在墨西哥发现大型有脚鼓;在秘鲁曾发现很浅的圆柱筒鼓。现在北美印第安人用的鼓多为圆柱筒形,大小深浅形制甚多。各种箍圈鼓在美洲土著民族中也很普遍。爱斯基摩人的有柄手鼓,只击鼓圈而不击鼓膜,常用于行医。
  
  大洋洲以长筒鼓和有脚鼓最盛行,大小形制甚多。波利尼西亚的有脚鼓,有的高达250厘米,以鲨鱼皮为膜,用面包树作筒;夏威夷的有脚鼓,小的不到50厘米高,常由妇女坐地击奏。长筒鼓在新几内亚最盛行,一般在鼓筒中腰有一个手柄,为舞蹈或战争时执柄击鼓。这些鼓都以手击奏。夏威夷尚有一种用绳捋的摩擦鼓。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