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公众参与系统
1)  Public Participation System
公众参与系统
2)  PPGIS
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
3)  public participation
公众参与
1.
Discussion on public participation mode in EIA of harbor planning;
港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模式探讨
2.
The study of introdu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to environment-supervision in construction time of highway;
公路施工期环境监理引入公众参与的探讨
3.
The practice & discussion on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field of planning EIA;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方法实践与探讨
4)  public involvement
公众参与
1.
In this paper,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current state, content,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nction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public involvement are discussed, and some suggestions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public involvements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actices are proposed.
就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法律规定、现状、内容、存在问题、作用等进行了论述 ,并探讨了如何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公众参与工
2.
Resource-oriented principle, long-term goal principl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and public involvement principle are put forward.
提出在海岸带开发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中应遵循资源定位以海定陆原则、长远目标原则、预防性原则及公众参与原则 。
3.
Taken public involvement of 500 kV Gao Xin-De Ling electricity transmission project as case study, the common problems faced in public involvement processes are discussed.
以“500kV高新变——德岭变送电线路工程项目”的公众参与与实践为例,对公众参与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普遍问题进行探讨。
5)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公众参与
1.
Today,in China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of EIA isn't ripe.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内容,它是项目方或环境工作组与公众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
2.
Then,three suggestions are brough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making of public projects: the first one is to ensure the legal status of the public s participation,the second is to detail contents of entity and process and the third is to set up the public hearing.
首先分析公众参与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的必要性、作用以及我国公众参与的现状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公众参与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的三个建议:一是确定公众参与的法律地位,二是细化公众参与的实体性和程序性内容,三是建立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听证制度。
3.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ight and important role of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he relevant law system in China.
论述了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的环境权利,公众参与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国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法律制度。
6)  citizen participation
公众参与
1.
Since the 1980s,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has taken such measures as legalizing and institutionalizing public environmental rights and bringing the procedures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to the process of policy-making in order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function of society restriction 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公众参与是日本环境保护史中的一个重要“法宝”。
2.
Analyzing the value and difficulty,this paper attempts to find the effective route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measure of governmental performance.
通过分析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价值,认清当前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困境和难点,探索出一条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有效路径,是建立科学、可行的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系统体系,进一步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行政民主化的进程,提升我国政府绩效的必要保障。
3.
The mechanism of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E-Government for the fact that through electronic mode, the common people can take part in, discuss, and debate over the public affairs as well as public policies, so as to promote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put democratic administration into practice.
电子政府中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电子化的方式方便了公众对公共事务或公共政策制定的参与和讨论,促进了民主政治及民主行政的进程。
补充资料:安全系统能否与控制系统结合的争论
但是通过采用现代化的、高集成度的处理技术,采用防火墙和主动诊断技术,在共同的环境中功能性地把控制和安全系统分开是完全可以保证安全的,也能够满足国际安全标准的要求。

  一些供应商采用了吓唬用户的策略,他们暗示用户:把控制系统和安全系统结合到单一的可靠平台上将会使你的工厂处于“不安全”的状态。

  一些反对控制和安全结合技术的典型争论是这样的:

  “过程控制器不能被应用于安全保护功能。”这里指的不是设计用于安全应用、经过国际认可的认证机构(例如:T哣)认证的控制器和I/O模件,而是在安全应用中采用基本过程控制系统(BPCS)的控制器和I/O模件。
  “如果你没有采用三重化冗余的系统,那你就是在增加自己的风险。” 从逻辑控制器的角度看,一个三重化、四重化,甚至五重化的模件冗余系统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达到所需要的降低风险的要求。实际上如果你去检查一下已经安装的双重化或是三重化模件冗余的系统,你会发现许多传感器和终端执行元件没有达到SIL(安全完整性等级)的SIF(安全仪表功能)要求。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因为大多数系统故障都是由于现场设备引起的,而不是由逻辑控制器造成的。冗余只是带来了可用性,而不是可靠性;所有安全系统都具备一定程度的冗余。三重化模件冗余系统采用冗余来降低发生危险事故的可能性。采用更新的技术可以设计出没有危险事故、诊断覆盖率接近100%的可靠系统。
  “把控制系统和安全系统结合在一起不是一种好的做法。” 但拥有双倍的工程工具,操作员界面,附加的系统元件以及全生命周期内双倍的培训、备品备件成本,肯定更不是好事情。在这类攻击组合系统的辩论中,有很重要的一点常常被忽视了——在大多数这类新系统中,你不需要把控制系统和安全系统结合到一起,因为这些系统都具有在同一个系统中实现过程控制和安全功能的能力;有些甚至可以在同一个控制器中实现,还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
  把控制系统和安全系统结合起来的理由
  为什么要把安全和过程控制两个不同的领域结合在一起?因为这使最终用户可以在保持所需要的安全等级的同时减少费用。这样也可以在项目工程实施和测试阶段节约费用。例如在同一个系统中移动I/O点和在完全不同的系统之间移动I/O点,考虑到文档和设计等方面的影响,这项工作所需要的费用和工作量将会大大减少。
  在系统调试阶段也会有其它方面的费用减少,因为整个完整的系统可以在受控的环境下进行预先测试,这样就不会导致两个相互隔离的不同系统运到现场后才第一次对接。这样的预先测试还可以增强用户对所采用系统的了解,因而可以提高整个解决方案的完整性。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