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亲和动机
1)  Affiliation motivation
亲和动机
2)  affinity mechanism
亲和性机制
1.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as far as the premise of construction is concerned, legal culture is affinity mechanism instead of causality mechanism to law.
我们在分析法律文化概念构建问题时,应该思考的不仅仅是如何构建这一概念的问题,也该同时反思一下这种研究范式无法深入的深层次原因;就构建前提而言,法律文化对于法律为亲和性机制而非因果性机制,就研究范式的解释力而言,也存在诸多不足,所以,法律文化概念乃至以其为基础的法律文化研究被学界质疑也就不足为奇。
3)  Affinity kinetics
亲和动力学
1.
Affinity kinetics of antigen-antibody in animals immunized with BSA;
BSA免疫动物过程中抗原抗体亲和动力学特性的研究
4)  promotor affinity
启动亲和力
5)  inorganic/organic affinity
无机/有机亲和性
1.
In this paper,float-sink experiment and measure technology are used to study the inorganic/organic affinity and washing floatation characteristic of fluorine in coal.
为了有效脱除煤中微量有害元素氟,采用浮沉试验、煤中氟质量分数测定技术研究了中国煤中氟的无机/有机亲和性与洗选特性。
6)  prosocial motivation
亲社会动机
1.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are 9 prosocial motivations of peer evaluation.
结果发现,这些儿童认为其同伴的亲社会动机主要是"乐于助人"、"为他人着想"、"应该这么做"、"获得好朋友";他们普遍认为同伴的亲社会动机是出于对他人和集体利益的考虑;总体上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从利他和集体利益的角度评价同伴的亲社会动机,特别在合作行为和安慰行为方面;各年级的评价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补充资料:亲和动机
      人类普遍具有的社会动机之一,指个体与他人结群、交往并希望有人陪伴的内在力量与需要。社会心理学对亲和动机有如下解释:①适度唤醒层次论。认为每个人所需要的最适宜的刺激量各不相同,亲和动机就有差异。就个人而言,当外来刺激超过个人最适宜程度的刺激量时,会引发追求清静的动机;反之则产生相反动机,即希望有人陪伴。至于最适宜的刺激量为多大,没有给予明确界定,也没有提出计量方法。②本能理论。认为人天生有一种亲和本能,这是产生结群、交往行为的原动力。③条件作用理论。认为婴儿之所以依恋其母,是因为她的面孔和形象已经与某些原始驱力状态的缓和产生了联想,这种原始驱力首先是饥和渴,每当母亲给婴儿喂奶时,婴儿便把母亲与温暖、舒适的感受联系起来,这种感受来自饥渴的减轻。婴儿无数次受到爱抚,就无数次地与愉快情境联系起来,通过这种条件作用过程,他逐步学会了"爱"母亲,再把爱逐步泛化到其他人身上,最后与他人结群、交往、希望有人陪伴的动机成了某种"习惯"而被固定下来。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沙赫特于1959年假定,高度恐惧的个体比低度恐惧的个体有更强的亲和动机。为了检验这个假设,他做了一项实验。实验者首先选择基本条件相同的被试,然后用实验操纵他们的恐惧程度,再给被试一个亲和的机会,用他们显示出来的亲和行为量作对比,由此产生的任何差别都可以归因于他们已经唤起的恐惧程度。结果表明,恐惧程度越高,亲和动机越强。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