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RNA polymerase Ⅲ
RNA聚合酶Ⅲ
1.
Maf1: a negative regulator of RNA polymerase Ⅲ;
Maf1:一种RNA聚合酶Ⅲ的负调节因子
2.
D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Ⅲ synthesizes a set of small stable RNAs, such as 5S rRNA, tRNA, and U 6SnRNA etc.
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Ⅲ (polⅢ )能催化 5SrRNA、tRNA、U6SnRNA等一些小的、稳定的RNA的合成。
3.
RNA polymerase Ⅱ mainly produces mRNA encoding proteins, and RNA polymerase Ⅲ makes 5S rRNA and tRNAs , as well as a few small nuclear RNAs.
真核生物的细胞核中具有三种不同的RNA聚合酶,分别是RNA聚合酶Ⅰ、RNA聚合酶Ⅱ和RNA聚合酶Ⅲ。
3) RNA polymerase gene
RNA聚合酶Ⅰ基因
4) RNA polymerase Ⅰ
RNA多聚酶Ⅰ
5) RNA polymerase
RNA聚合酶
1.
Sub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influenza virus RNA polymerase PB1-1 fragment;
流感病毒RNA聚合酶PB1-1亚基片段的克隆及表达
2.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RNA polymerase from influenza virus;
流感病毒RNA聚合酶的分离与纯化(英文)
3.
Stringent RNA polymerase of E. coli and its in vivo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大肠杆菌严谨型RNA聚合酶的筛选及体内转录活性测定
6) T7 RNA polymerase
T7 RNA聚合酶
1.
Technique and its significance of detecting colorectal cancer cells by fluorescent amplification catalyzed with T7 RNA polymerase;
T7 RNA聚合酶催化的荧光扩增技术检测结直肠癌细胞方法的建立及其意义
2.
T7 RNA polymerase was added to perform RNA amplification.
目的:建立检测人癌胚抗原(CEA)的T7 RNA聚合酶催化的荧光扩增技术(fluorescent amplification catalyzed by T7 polymerase technique,FACTT)。
3.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establish a ST-based cell line stably expressing the T7 RNA polymerase, which can be used in the reverse genetic manipulation of CSFV and other swine RNA viruses.
本研究旨在构建稳定表达T7 RNA聚合酶的猪睾丸细胞系(ST细胞系),用于猪瘟病毒等的反向遗传操作。
补充资料:感染性RNA病原RNA
分子式:
CAS号:
性质:又称感染性RNA病原RNA;壳病毒,是一种和病毒(virus)相似的感染性颗粒。为无蛋白外壳的单链RNA,分子量1.1×105~1.3×105。它是比已知病毒都小的能在宿主细胞内自主复制的病原体之一。已知的近20种类病毒中,大部分已测得了一级结构,都是无蛋白外壳的共价闭合的单链环状RNA分子。在天然状态下类病毒RNA以高度碱基配对的棒状结构形式存在。最先是由T. O. Diener等人(1969)在马铃薯纤块茎病(potato spindle tuber disease)的病株上首先发现的,在电镜下可见到这RNA分子呈50nm长的杆状分子,共有359个碱基对,并证实是游离的RNA,为此正式命名为类病毒。它通常在宿主细胞核内,借助汁液传染,分子量75000~130000,比最小病毒还小80倍。后又相继在菊花矮缩病(chrysanthemum stunt)、菊花绿斑病(chrysanthenum chlorotic mottle)、柑橘剥皮病(citrus excortis)等患病植株中分离到低分子量的病原RNA。推测它也可能存在于其他植物、动物甚至人体内。绝大部分类病毒均具有共同的结构特征:(1)位于棒状结构中心有一个高度保守的序列;(2)靠近这一保守中心区的左侧有一个多聚嘌呤区;(3)棒状结构左侧序列保守性强,右侧变异性大。它可能是通过核苷酸序列或结构改变直接与寄主细胞相互作用、干扰细胞的代谢而致病。对类病毒的研究可能为揭示生命起源和进化、生命过程的实现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理论问题作出贡献。
CAS号:
性质:又称感染性RNA病原RNA;壳病毒,是一种和病毒(virus)相似的感染性颗粒。为无蛋白外壳的单链RNA,分子量1.1×105~1.3×105。它是比已知病毒都小的能在宿主细胞内自主复制的病原体之一。已知的近20种类病毒中,大部分已测得了一级结构,都是无蛋白外壳的共价闭合的单链环状RNA分子。在天然状态下类病毒RNA以高度碱基配对的棒状结构形式存在。最先是由T. O. Diener等人(1969)在马铃薯纤块茎病(potato spindle tuber disease)的病株上首先发现的,在电镜下可见到这RNA分子呈50nm长的杆状分子,共有359个碱基对,并证实是游离的RNA,为此正式命名为类病毒。它通常在宿主细胞核内,借助汁液传染,分子量75000~130000,比最小病毒还小80倍。后又相继在菊花矮缩病(chrysanthemum stunt)、菊花绿斑病(chrysanthenum chlorotic mottle)、柑橘剥皮病(citrus excortis)等患病植株中分离到低分子量的病原RNA。推测它也可能存在于其他植物、动物甚至人体内。绝大部分类病毒均具有共同的结构特征:(1)位于棒状结构中心有一个高度保守的序列;(2)靠近这一保守中心区的左侧有一个多聚嘌呤区;(3)棒状结构左侧序列保守性强,右侧变异性大。它可能是通过核苷酸序列或结构改变直接与寄主细胞相互作用、干扰细胞的代谢而致病。对类病毒的研究可能为揭示生命起源和进化、生命过程的实现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理论问题作出贡献。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