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修羊棚挖出“龙骨”
东至县建新乡汪村位于东至到九江的S327省道附近,这是一个典型的皖南山村,约有几十户人家,村庄背后是一个小山,灌木丛生。华龙洞旧石器遗址就在这貌不惊人小山南坡上。
1988年,该村村民庞金木在修建羊棚时偶然挖掘出一堆奇特的“龙骨”,将其收集了十几年。2001年他通过朋友告知了当地文物部门。2005年,省考古研究所的韩立刚领队在东至县境内进行考古发掘时获此消息并高度重视。
今年7月16日,韩教授带队在此开展试掘工作,相继发掘出包括大熊猫、东方剑齿象、水牛、鹿、貘等大量动物碎骨化石,以及有明显加工痕迹的骨器、石器。最近又发掘出两块疑似人类头盖骨碎片化石以及一颗疑似人类前臼齿化石。
华龙洞其实不是“洞”
昨天下午3时许,记者踏着山间的碎石小道来到华龙洞考古现场。记者发现,展现在眼前并不是山洞,而是满山已经露出秋意的灌木和灰色的岩石。在几块巨大的岩石下面则是一块平坦的土地,地面一边露出很多白色或灰色的“碎石”,那是正在发掘、还部分埋在地里的动物骨化石或骨器、石器。记者看到,发掘层面已经被分割若干区域,在一些重要化石出土位置还插上了小红旗。地面的另一边有一个较深的坑,那是正在向下开挖深层土坑。
华龙洞既然是“洞”,为什么现场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山坡?正在记者纳闷之际,一位考古人员告诉记者,虽然看不出来是洞,但是专家推测在远古时代这里可能是一个人类聚居的洞穴。后来在漫长的岁月中,地壳运动使原先的洞穴逐渐消失,洞内堆积的动物骨骼也被埋藏在泥土里。至于“华龙洞”的来历,考古人员称这是省考古所韩立刚教授取的名字,寓意是“中华民族、龙的传人”。
考古人员告诉记者,整个发掘面积为72平方米,遗址化石堆积厚度大约在1.7米左右,发掘深度为70公分,以10公分为一层共挖掘了7层,其中4~5层的化石最为密集。从现场看来无论是面积还是深度都不很醒目,但是目前还是在“洞外”的部分进行发掘,真正的主体部分还没有揭开面纱,发掘潜力很大。
国内考古专家云集东至
昨天下午3:30,通往华龙洞的山道上一阵嘈杂,随后有十多人来到考古现场。
一位考古人员告诉记者,这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几位顶尖考古专家,今天特地从远道来华龙洞进行考察和研究。记者了解到,这些专家分别为著名古人类学家、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新智院士,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金昌柱,南师大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沈冠军等专家及其助手。小小的山坡上因此一下子热闹起来。
据悉,沈冠军教授主要负责采样和鉴定出土化石地质的年代。古人类学家、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新智院士此行则主要是考证发现的几块疑似人类骨骼化石的可靠性和年代。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金昌柱是繁昌“人字洞”遗址的发掘项目负责人,此次则主要对发掘做一些研究和考证。
记者看到,沈冠军教授在发掘层面上的几个点分别采集了几袋钟乳石样本,准备带回实验室化验鉴定其产生年代。他说,目前该校的仪器可以鉴定40万年以内的样本,准确度可以详细到上下3000年。如果年代超出这个范围就要通过交换等方式向国外借用机械测定。如果这里的年代确实如韩教授所测是在10~20万年左右的话,那么明年年初左右他们应该可以把明确结果拿出来。
韩教授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已发掘出的动物骨骼化石已经达到了8万余件,其中5公分以下的7万多件,5公分以下的5万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