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lement V
元素V
1.
The influences of trace element V (0-0.
本论文以高铜含量的新型Al-Cu合金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不同的钒含量,经熔铸、轧制、固溶、时效以及金相观察、SEM分析、TEM分析、腐蚀性能测试和力学性能测试等实验手段,研究微量元素V对Al-Cu合金板材的组织和力学性能以及腐蚀性能的影响。
2) group-V elements
V族元素
1.
After summarizing in detail the research on p-type doping with group- V elements including N, P and A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technology of codoping and presents some areas where more work is needed.
概述了ZnO薄膜V族元素氮、磷、砷(N、P、As)p型掺杂的研究进展,分析对比了3种元素的掺杂和p型转变特性,简单介绍了共掺杂技术,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 micro alloying element V
微合金元素V
4) Ti and V
微合金元素V、Ti
5) vanadium
[英][və'neɪdiəm] [美][və'nedɪəm]
钒[23号元素,符号V]
6) V-P-V unit
V-P-V子元
补充资料:104 号元素
一种人工放射性元素,化学符号104、Unq、Ku或Rf,属周期系ⅣB族。半衰期最长的同位素是261104。已发现质量数253~262的全部10种同位素,其主要核性质见表。
合成实验 1964年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的Γ.Н.弗廖罗夫等用重离子回旋加速器加速的、能量为113~ 115兆电子伏的氖离子(22Ne)轰击钚靶,通过242Pu(22Ne,4n)260104核反应合成了半衰期为 0.3秒、以自发裂变方式衰变的260104。
1968年美国科学家A.吉奥索等用加利福尼亚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的重离子直线加速器加速的硼离子(10B和11B)轰击锿靶,没有观察到半衰期为0.1~0.3秒的自发裂变核的生成。吉奥索等用碳离子(12C和13C)轰击锎靶,通过下述核反应合成了257104和259104两种同位素:249Cf(12C,4n)257104、249Cf(13C,3n)259104。后来,他们又用氧离子轰击锔靶,通过248Cm(18O,5n)261104核反应合成了261104。
化学性质 根据锕系理论,103号元素铹有14个5f电子满壳层;104号元素是锕系后的第1个元素,属6d过渡元素,应与其在周期表中同族的铪相似,而不同于锕系元素。
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的科学家完成一系列出色的研究工作,证明了 104号元素不属于三价锕系元素,而属于周期系 ⅣB族。他们所采用的化学鉴定实验方案是:用1.5大气压、300~350°C氮气流收集由核反应所生成的260104,使少量气态的NbCl5和ZrCl4(3:1,分压为0.2托)与氮气混合, 将新原子氯化,然后使气流通过一个加热的过滤器,将气溶胶和不挥发的锕系元素三价氯化物滤除,挥发性的104号元素的氯化物通过过滤器,进行放射性鉴定(见图)。
1970年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的科学家使合成的104号元素通过一根直径为2毫米、长2厘米的Dowex50阳离子交换柱。以80°C和pH为4的0.1摩/升α-羟基异丁酸作淋洗剂,进行离子交换分离,证明104号元素的水溶液行为完全不同于三价和二价的锕系元素,而与四价的铪、锆相似。
命名问题 杜布纳实验组建议 104号元素命名为巻(kurchatovium),符号Ku,以纪念苏联化学家И.Β.库尔恰托夫(Курчатов)。伯克利实验组建议将命名为內(rutherfordium),符号Rf,以纪念英国物理学家E.卢瑟福(Rutherford)。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为解决命名争执问题,自1971年以来,曾多次开会讨论,均未解决。为此,该联合会无机化学组于1977年8月正式宣布以拉丁文和希腊文混合数字词头命名 100号以上元素的建议。据此,104号元素的英文名称为 unnilquadium,符号Unq。
参考书目
C.克勒尔著,《超铀元素化学》编译组译:《超铀元素化学》,原子能出版社,北京,1977。(C. Keller,TheChemistry of the Transuranium Elements, Verlag Chemie, Weinheim, 1971.)
合成实验 1964年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的Γ.Н.弗廖罗夫等用重离子回旋加速器加速的、能量为113~ 115兆电子伏的氖离子(22Ne)轰击钚靶,通过242Pu(22Ne,4n)260104核反应合成了半衰期为 0.3秒、以自发裂变方式衰变的260104。
1968年美国科学家A.吉奥索等用加利福尼亚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的重离子直线加速器加速的硼离子(10B和11B)轰击锿靶,没有观察到半衰期为0.1~0.3秒的自发裂变核的生成。吉奥索等用碳离子(12C和13C)轰击锎靶,通过下述核反应合成了257104和259104两种同位素:249Cf(12C,4n)257104、249Cf(13C,3n)259104。后来,他们又用氧离子轰击锔靶,通过248Cm(18O,5n)261104核反应合成了261104。
化学性质 根据锕系理论,103号元素铹有14个5f电子满壳层;104号元素是锕系后的第1个元素,属6d过渡元素,应与其在周期表中同族的铪相似,而不同于锕系元素。
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的科学家完成一系列出色的研究工作,证明了 104号元素不属于三价锕系元素,而属于周期系 ⅣB族。他们所采用的化学鉴定实验方案是:用1.5大气压、300~350°C氮气流收集由核反应所生成的260104,使少量气态的NbCl5和ZrCl4(3:1,分压为0.2托)与氮气混合, 将新原子氯化,然后使气流通过一个加热的过滤器,将气溶胶和不挥发的锕系元素三价氯化物滤除,挥发性的104号元素的氯化物通过过滤器,进行放射性鉴定(见图)。
1970年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的科学家使合成的104号元素通过一根直径为2毫米、长2厘米的Dowex50阳离子交换柱。以80°C和pH为4的0.1摩/升α-羟基异丁酸作淋洗剂,进行离子交换分离,证明104号元素的水溶液行为完全不同于三价和二价的锕系元素,而与四价的铪、锆相似。
命名问题 杜布纳实验组建议 104号元素命名为巻(kurchatovium),符号Ku,以纪念苏联化学家И.Β.库尔恰托夫(Курчатов)。伯克利实验组建议将命名为內(rutherfordium),符号Rf,以纪念英国物理学家E.卢瑟福(Rutherford)。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为解决命名争执问题,自1971年以来,曾多次开会讨论,均未解决。为此,该联合会无机化学组于1977年8月正式宣布以拉丁文和希腊文混合数字词头命名 100号以上元素的建议。据此,104号元素的英文名称为 unnilquadium,符号Unq。
参考书目
C.克勒尔著,《超铀元素化学》编译组译:《超铀元素化学》,原子能出版社,北京,1977。(C. Keller,TheChemistry of the Transuranium Elements, Verlag Chemie, Weinheim, 1971.)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