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mall hairpin loop RNA
小发卡环RNA
1.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small hairpin loop RNA (shRN.
目的观察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及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细胞在高糖及高糖联合缺氧的培养条件下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探讨高糖及高糖联合缺氧对HIF-1α及VEGF表达的影响;并利用小发卡环RNA(small hairpin loop RNA,shRNA)使缺氧培养条件下的人RPE细胞HIF-1α基因沉默,观察对VEGF及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epithelium-derivedfactor,PEDF)表达的影响,探讨使缺氧条件下RPE细胞HIF-1α基因沉默能否有效地抑制RPE细胞VEGF的表达和促进PEDF的表达。
3) small hairpin RNA
小发卡结构RNA
1.
Methods Genome sequences of Survivin gene was retrieved from gene bank,siRNA(small interfering RNA) was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Tuschl s principle of RNAi-based medicine,and was converted into cDNA coding expression of shRNA(small hairpin RNA) of siRNA for Survivin gene.
方法根据GeneBank数据库提供的Survivin基因所有变异体的共同核苷酸序列,按照Tuschl设计原则,选择设计双链siRNA,再转化为能表达其小发卡结构RNA(small hairpinRNA,shRNA)的DNA序列,并与载体pSINsi-hU6定向连接,构建受控于启动子U6的真核表达载体pSIN/shRNA1、pSIN/shR-NA2,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DNA测序进行鉴定。
5) short hairpin RNA(shRNA)
短发卡RNA
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short hairpin RNA(shRNA) targeting hypoxia inducible-1α(HIF-1α) on the human colon carcinoma SW480 cell line under hypoxia conditions.
目的构建靶向缺氧诱导因子-1α特异性短发卡RNA(shRNA)的真核表达载体,为结肠癌的靶向治疗奠定基础。
补充资料:感染性RNA病原RNA
分子式:
CAS号:
性质:又称感染性RNA病原RNA;壳病毒,是一种和病毒(virus)相似的感染性颗粒。为无蛋白外壳的单链RNA,分子量1.1×105~1.3×105。它是比已知病毒都小的能在宿主细胞内自主复制的病原体之一。已知的近20种类病毒中,大部分已测得了一级结构,都是无蛋白外壳的共价闭合的单链环状RNA分子。在天然状态下类病毒RNA以高度碱基配对的棒状结构形式存在。最先是由T. O. Diener等人(1969)在马铃薯纤块茎病(potato spindle tuber disease)的病株上首先发现的,在电镜下可见到这RNA分子呈50nm长的杆状分子,共有359个碱基对,并证实是游离的RNA,为此正式命名为类病毒。它通常在宿主细胞核内,借助汁液传染,分子量75000~130000,比最小病毒还小80倍。后又相继在菊花矮缩病(chrysanthemum stunt)、菊花绿斑病(chrysanthenum chlorotic mottle)、柑橘剥皮病(citrus excortis)等患病植株中分离到低分子量的病原RNA。推测它也可能存在于其他植物、动物甚至人体内。绝大部分类病毒均具有共同的结构特征:(1)位于棒状结构中心有一个高度保守的序列;(2)靠近这一保守中心区的左侧有一个多聚嘌呤区;(3)棒状结构左侧序列保守性强,右侧变异性大。它可能是通过核苷酸序列或结构改变直接与寄主细胞相互作用、干扰细胞的代谢而致病。对类病毒的研究可能为揭示生命起源和进化、生命过程的实现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理论问题作出贡献。
CAS号:
性质:又称感染性RNA病原RNA;壳病毒,是一种和病毒(virus)相似的感染性颗粒。为无蛋白外壳的单链RNA,分子量1.1×105~1.3×105。它是比已知病毒都小的能在宿主细胞内自主复制的病原体之一。已知的近20种类病毒中,大部分已测得了一级结构,都是无蛋白外壳的共价闭合的单链环状RNA分子。在天然状态下类病毒RNA以高度碱基配对的棒状结构形式存在。最先是由T. O. Diener等人(1969)在马铃薯纤块茎病(potato spindle tuber disease)的病株上首先发现的,在电镜下可见到这RNA分子呈50nm长的杆状分子,共有359个碱基对,并证实是游离的RNA,为此正式命名为类病毒。它通常在宿主细胞核内,借助汁液传染,分子量75000~130000,比最小病毒还小80倍。后又相继在菊花矮缩病(chrysanthemum stunt)、菊花绿斑病(chrysanthenum chlorotic mottle)、柑橘剥皮病(citrus excortis)等患病植株中分离到低分子量的病原RNA。推测它也可能存在于其他植物、动物甚至人体内。绝大部分类病毒均具有共同的结构特征:(1)位于棒状结构中心有一个高度保守的序列;(2)靠近这一保守中心区的左侧有一个多聚嘌呤区;(3)棒状结构左侧序列保守性强,右侧变异性大。它可能是通过核苷酸序列或结构改变直接与寄主细胞相互作用、干扰细胞的代谢而致病。对类病毒的研究可能为揭示生命起源和进化、生命过程的实现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理论问题作出贡献。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