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riginal ethnic identity
本民族认同
1.
As more and more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Uighur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to the city, its identity and social status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the tremendous 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the new social experience,but also so that their original ethnic identity changed.
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形成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正式问卷,对其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根据收回数据同时考察诸多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本民族认同及中华民族认同的影响。
2) ethnic identity
民族认同
1.
Written from the definition and change of the identity concept, this paper introduces western researchers?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identity, ethnic identity and mental health, ethnic identity and acculturation, and ethnic identity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etc, and summarizes some study strategies of ethnic identity.
从“认同”的概念界定及其嬗变出发,介绍了西方研究者在民族认同的发展、民族认同与心理健康、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民族认同与人格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并且概括了民族认同的一些研究策略。
2.
After a survey in 2116 adolescents in Southern Xinjiang,the paper reveals that the adolescents in Southern Xinjiang are more positive in national identity than in ethnic identity,the ratio in national identity and ethnic identity changes as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of adolescents develops,not following a straight line.
文章在对南疆地区2116名青少年进行调查后发现:南疆地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较民族认同更为积极,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高低随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直线的,其中高三学生的国家认同最高,高一学生的民族认同最高。
3.
Cultural identity is the basic premise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ethnic identity,national and ethnic identity is maintained and the basi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reunification,and ultimately,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peaceful reunification.
文化认同是国家、民族认同的基本前提,国家、民族认同则是维系和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最终来说文化认同则成为国家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
3) national identity
民族认同
1.
On the Opening-up and Reform and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China
改革开放与当代民族认同
4) ethnic recognition
民族认同
1.
Promoting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ethnic groups and the country hence become the issue of solving the problem between ethnic recognition and national recognition.
促进民族与国家的良性和谐发展便是解决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问题。
2.
In the long developmental history,each ethnic group developed their ethnic recognition but compared with the ethnic inner recognition,the national recognition of China by each ethnic group is not that smooth.
在全球化深入推进和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冲击下,应认真分析现代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理论与实践,吸取其经验教训,探索我国以国族认同为基础的全国范围内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方法,推动实现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发展。
3.
Ethnic recognition is an inevitable outcome of history.
民族认同是民族发展必然出现的客观现象,正确认识这一现象,有利于对民族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5)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民族认同
1.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is a time when nationalism is upsurging,communication of different cultures results in interactions of national identification,culture identification and state identification.
全球化时代是一个民族主义高涨的时代,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同时带来了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互动。
2.
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of a "she" minority village,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under our national policy and special conditions, a certain human group can construct a new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but include different minorities without even national identity or tradition but the benefits of instrumentalism.
本文依据对一个畲族乡的调查指出,在我国的民族政策和特殊国情下,即便没有族籍(无论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还是文化意义上的)和传统的存在,只要有工具主义的好处,某些特定的人群也可能借用其他族群的族籍,来构建出一个新的同时包含不同族群的民族认同。
3.
Its behaving forms involve ultra nationalism,terrorism and national splittism,they are catabolized national identifications and make against to the state identification and state security for the nations in the national country.
当今是民族个性张扬的时代,极端民族主义、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是其外在表现形式,这是一种异化的民族认同,不利于各民族国家内部各民族对该国的国家认同和国家安全。
6) nation identity
民族认同
1.
Relatively, the nation identity anxiety of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strong illusion upon modernization of the mass have brought about the flooding of globalization narrative discours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d formed a kind of discourse hegemony gradually with great impact on the China s civilizing and the aesthetic nature of Chinese literature, w.
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认同焦虑以及大众对于现代化的强烈梦幻,导致了全球化叙事话语在当前文学发展中的泛滥,并且逐渐形成一种话语霸权,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文学的审美品质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不仅无助于当下中国真实生活的反映,也使自我主体和民族认同的建立变得艰难无比。
补充资料:保障一切散居少数民族成分的民族平等权利
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各少数民族除有一定聚居区外,有的民族还有一部分甚至大部分散居在全国各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们长期忍受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有的为了谋求生存,故意隐瞒其民族成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剥削阶级被消灭,产生民族压迫的根源已不存在,由于散居的少数民族成分长期和汉族居民生活在一起,在当地人口中所占比例又很小,其民族平等权利往往被忽视。而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民族散居的现象将越来越普遍,因此,切实保障一切散居少数民族成分的民族平等权利,对贯彻执行民族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成分的民族平等权利,1952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了《关于保障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成分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决定》,对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保持或改革其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参加各种人民团体和各种职业等权利,均予以法律保障。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成分如遭受民族歧视、压迫或侮辱,有向人民政府控诉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对此种控告须负责予以处理;对于歧视、压迫或侮辱行为严重者,应依法予以惩治。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成分,在享受民族平等权利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可提请当地人民政府予以适当帮助。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重申,必须认真做好散居少数民族工作,切实保障他们的民族平等权利。
散居少数民族除了享有宪法规定的公民各项权利和义务以及民族平等权利之外,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中,都有适当名额的少数民族代表和干部参加。为了保障散居少数民族都有适当名额的代表参加所在地区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规定:"散居的少数民族应选当地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可以少于当地人民代表大会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在凡是相当于乡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应当建立民族乡,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采取适合民族特点的具体措施。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还从散居少数民族的实际出发,大力帮助散居少数民族培养本民族出身的干部和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在招工、征兵和招收各种工作人员时,对散居少数民族给予适当的照顾;扶持和发展散居少数民族的林、 牧、渔业和传统的工艺品生产; 帮助散居少数民族办好民族中小学、民族师范学校和各类职业学校;尊重散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尽可能满足他们生产、生活上的特殊需要;对他们的节日所需物资的供应也给予适当照顾。
保障一切散居少数民族平等权利政策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散居地区各族人民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调动了少数民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积极性。
为了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成分的民族平等权利,1952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了《关于保障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成分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决定》,对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保持或改革其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参加各种人民团体和各种职业等权利,均予以法律保障。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成分如遭受民族歧视、压迫或侮辱,有向人民政府控诉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对此种控告须负责予以处理;对于歧视、压迫或侮辱行为严重者,应依法予以惩治。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成分,在享受民族平等权利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可提请当地人民政府予以适当帮助。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重申,必须认真做好散居少数民族工作,切实保障他们的民族平等权利。
散居少数民族除了享有宪法规定的公民各项权利和义务以及民族平等权利之外,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中,都有适当名额的少数民族代表和干部参加。为了保障散居少数民族都有适当名额的代表参加所在地区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规定:"散居的少数民族应选当地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可以少于当地人民代表大会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在凡是相当于乡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应当建立民族乡,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采取适合民族特点的具体措施。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还从散居少数民族的实际出发,大力帮助散居少数民族培养本民族出身的干部和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在招工、征兵和招收各种工作人员时,对散居少数民族给予适当的照顾;扶持和发展散居少数民族的林、 牧、渔业和传统的工艺品生产; 帮助散居少数民族办好民族中小学、民族师范学校和各类职业学校;尊重散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尽可能满足他们生产、生活上的特殊需要;对他们的节日所需物资的供应也给予适当照顾。
保障一切散居少数民族平等权利政策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散居地区各族人民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调动了少数民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积极性。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