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oad systems detection
道路系统检测
2) traffic information extraction system
道路检测系统
3) Automatic Pavement Distress Detection System
道路病害自动检测系统
4) traffic flow detecting system
道路流量检测系统
1.
This paper introduces some basic concepts of the vehicle detector and the design scheme of traffic flow detecting system,and points out that the traffic flow detecting system occupies a prominent place in ITS being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ITS.
介绍了车辆检测器的基本概念以及道路流量检测系统的设计方案,指出作为ITS的基本部分,道路流量检测系统在ITS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5) lane detection
道路检测
1.
According to the morphological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a new lane detection method based on(morphological) transformation can detect the edge of the straight lane by using the morphological transformation,(Canny) edge detection and Hough transformation.
利用形态学图像处理技术,基于形态学变换的道路检测方法,能够应用形态学变换、Canny边缘检测与Hough变换检测出直线道路车行道的边缘线。
2.
A new method for lane detection is presented ,at first, the real road image can be divided into road region and non-road region based on line region growing, the region searched for lane markings is limited in the road region, then lane markings are renewed with method similar to road image segmentation, finally it applies linear data fitting to find lane markings.
提出了一种新的道路检测算法。
3.
The lane detection based on the computer vision technique is one of key problems of ALV(Autonomous Land Vehicle), a novel lane detection system for ALV based on the road structure was developed.
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道路检测,针对红旗轿车自主驾驶系统的视觉导航,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道路结构特征的自主车视觉导航方法。
6) road detection
道路检测
1.
Lane and road detection based on adaptive deformable template;
基于自适应模板的非结构化道路检测
2.
Method of realizing road detection in advanced vehicle control system;
高级车辆控制系统中道路检测的实现方法
3.
The Design of Road Detection Algorithm on THMR-V;
THMR-V道路检测算法设计
补充资料:城市道路系统
由连接城市各部分的所有道路(包括干道、支路、交叉口以及同道路相连接的广场等)组成的交通网络,在一些现代城市中还包括地下铁道、地下街等设施。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应根据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交通规划的要求,规划设计城市干道网,在此基础上制订主要道路断面和交叉口的规划方案等。
城市道路的特点 城市道路同一般公路相比,主要特点是:①道路交叉点多,区间段短,交通流速较低,通行能力较小。②道路上行人和公共交通车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等各种交通流相互交织,交通组织比较复杂。③城市道路的布局、线形、路型和宽度,除了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外,还要满足许多非交通性的要求,如排除地面水,埋设工程管线,通风、日照、绿化、防火、防震以及城市景观等。④在交通安全和交通管理方面要求较高。
城市道路分类 中国的城市道路一般分为四类。①主干道(全市性干道)。联系城市中主要居住区、交通枢纽和城市的主要公共活动中心,是全市性的主要客货运输线。主干道系统在城市内部且同郊区的公路干线网连结成整体。②次干道(地区性干道)。主干道的辅助交通线,用以沟通主干道和支路,交通吸引范围比主干道小。③支路。干道的分支线和出入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的道路。④专用道路。有汽车专用的高速道路和快速道路,载重汽车专用道路,公共汽车专用道路,自行车专用路,步行街等;中国目前城市中大部分道路都是各种车辆混合通行的道路,专用道路很少。
道路系统形式 按照道路系统的平面形状有三种基本形式:方格形系统、放射形系统、放射-环形组合式系统。此外,还有三角形、六角形、鱼骨形、枝节形,以及结合地形自由布置的各种形式。
方格形系统 公元前 5世纪希腊建筑师就已提出方格形道路网(棋盘式道路网)的设计理论,公元前4~前3 世纪小亚细亚的米利都城的道路网就是这种形状(见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古罗马时代,有的城市先定主轴和次轴,确定十字街方位,在十字街相交处布置城市的中心,在十字街尽端开设城门,次要道路都同十字街平行或垂直布置,形成整齐的方格形道路网。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很重视城市道路网的规划。《考工记》中提出的方格形道路系统是中国古代都城、地方城市道路系统的模式。长江以南河网地区的城市,水运发达,街道一般平行或垂直于河流布置。房屋建在街道和河流之间,前面朝街,后面朝河,水陆交通便利。街坊多数呈扁长形。
美国城市很多采用小方格形的道路网。纽约、费城、芝加哥、休斯敦等城市都是如此。
方格形道路系统有利于交通流的调节,从出发地到目的地可以有多条路线可供选择。交通受阻时,可以改变行车路线。直线式道路施工方便,有利于建筑布置,街坊也比较整齐。小方格道路网的缺点是道路分工不明确,交叉口太多。方格形道路网不适用于地形复杂的城市。
放射形系统 以广场为布局中心,街道形成放射状的道路网。古希腊罗马时代,在神庙、市政厅等建筑物前面设置广场作为公共活动和放射形道路的中心。后来欧洲的城市继承了这种传统,利用轴线构图和道路的引导来加强广场和城市造型的表现力。其代表作有巴黎凡尔赛宫的总体布局和巴黎市区的改建方案等。这种风格对其他国家影响很大。1791年法国军事工程师P.C.朗方编制的华盛顿规划,以国会大厦和白宫为两个中心点,形成放射形道路网,就带有这种传统形式的色彩。
放射形道路系统的特点是:在一条轴线上连续布置几个广场,以强调轴线的作用;用道路沟通广场之间的联系,街道笔直如矢而以广场为聚焦点。城市各主要广场之间的交通路线最短,但处在聚焦点上的广场的交通则比较复杂;被道路分割的不规则形状的用地不利于建筑的布置。应用广场作为组织建筑群体的中心,对广场、建筑、庭园、道路进行整体性设计,构成完整的几何形图案。在构图上有强烈的向心作用。
放射-环形组合式系统 干道由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并且沿着城市的周边建设同心圆式环路(或利用拆除原城墙的墙基建筑环形道路),两者结合形成道路网。莫斯科在历史上形成的道路网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放射-环形组合式系统。50年代以来,大城市边缘地区迅速城市化,市区面积不断扩大,同心圆式的城市平面结构,使市中心区日益增加的过境车辆和本城的车辆相混杂,交通流量超过原有道路的负担能力,加剧交通的拥塞。改善的措施一般是:改造中心区周围的内环路,提高道路等级,建设立体交叉等。用吸引和管制的办法,迫使穿越市中心区的过境车辆改由外环路绕行。辐射形干线是联系市中心区和外围地区的走廊;环路主要担负横向交通联系,并把外来的交通量均衡地分配到各放射线路上。放射-环形道路网结构不适用于小城市。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任务 主要为:①根据城市交通的发展目标和指导方针,结合城市功能分区和市区外围城镇居民点的布置,以及铁路、港口、码头、机场和公路干线的分布,布置城市的主要交通路线,组成城市道路网。②主要交通集散点(如工业区、居住区、行政中心,商业中心、体育中心、文化中心、车站等客流集散点,货场、码头、仓库等货流集散点)的布局,规划主干道的路网,并且向外延伸同城市外围公路网相衔接。③布置由主干道分出的次干道的路网,以及由次干道分出的支路网。④制订城市道路交叉口、道路和铁路交叉口,以及桥梁、隧道等的处理方案。⑤制订市中心区的道路布局和交通规划方案。⑥布置停车场(库)。⑦选择货运车辆行驶路线,制订交通管理方案。⑧确定城市道路断面和道路线型,以及道路中心线交叉点的坐标和标高。
制订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原则 主要有:①总的原则是人和车、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道通行,兼顾安全、效率和环境。主干道吸引跨区交通和过境交通,设计时着重考虑安全和效率的要求。居住区内部道路则着重考虑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②运用交通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预估远景道路交通量和交通量在整个路网中的分配,然后确定道路和交叉口的容量和工程规模。③在路网设计中体现公共交通优先的原则。例如,设计公共汽车专用路线或专用车道;在地下铁道车站和其他公共交通路线的主要站点建设小汽车、自行车等私人交通工具的存车换乘设施。④重视步行者的要求,在道路网的设计中,将步行街连接成独立的系统。⑤在技术、经济条件许可时,利用地下街。
城市道路系统的设计要素 主要为设计车速、干道间隔、通行能力。
设计车速 城市道路的设计车速一般低于公路的设计车速。城市主干道设计车速为每小时40~60公里;次干道为每小时30~40公里;支路为每小时30公里以下。快速道路设计车速为每小时80公里,与主要道路立体交叉,与次要道路可部分平面交叉。
按行车速度将行驶机动车为主的道路网分为几个层次:高速道路与快速道路系统;主干道与次干道系统;街区支路系统。这样就可以把发挥汽车的性能与保护环境的要求结合起来。远距离交通使用高速-快速道路,以节省时间;将要到达目的地之前,把车速放慢,通过干道的过渡进入街区支路,以保障居住区环境的安全和宁静。街区支路大都与行车速度较低的次干道连接,以保证主干道、快速道路、高速道路有较长的行车区间和均匀的行车速度。
干道间隔 确定干道间隔的三个主要因素是:步行的适宜距离、居住区的规模和结构、公共交通线网的分布密度。一般情况下,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步行的适宜距离为1~1.5公里。邻里单位或居住小区四周都以干道为界,区内最远地点之间的步行时间以10~15分钟为度。因此,邻里单位或居住小区的用地规模大致为直径 700~1000米的范围之内。如果选择大邻里单位或居住小区作为组织城市的基本单元,则干道的间隔可达到1000~1200米。确定公共交通路线网密度,必须把缩短乘客行程的总时间作为目标。一般经验是,乘客步行到车站的平均距离大约等于站间距离的1/4;平均候车时间约等于行车间隔时间的1/2。由此得出公共交通线如果沿干道布置,干道间隔以600~700米以下为宜。
通行能力 汽车行车道通行能力计量单位是车道(或称车行线)。双向通行的道路一般采用双数车道。小汽车的车道宽度为3米,大汽车的车道宽度为3.5米、3.75米、4米。 通行能力取决于车速和道路网密度。按理论计算,在理想条件下一条车道一小时最高通过量为2000辆小汽车,对应的车速为每小时56公里。实际上,高速公路平均一条车道通过量约为每小时1200辆。城市道路上行车速度较低,通行能力受交叉口的限制。以信号灯控制的交叉口,一条直行车道的通行能力为每小时500~600辆。为了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一般应在交叉口附近路段增加车道数,或采取立体交叉。
专用自行车道,每条行车带计算宽度为1米,每小时通过量为1000辆自行车。
人行道计算单位是步行带。一般道路不少于 2条步行带。步行带计算宽度为0.75米;车站、码头、繁华商业区的步行带采用0.9~1米为计算宽度(行道树带宽度另加),一条步行带的通行能力为每小时600~1000人次,商业区应采用低值。
通行能力和交通量是道路交通容量计算的依据。就道路网整体而论,容量设计应使道路的通行能力同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相适应。
城市道路的特点 城市道路同一般公路相比,主要特点是:①道路交叉点多,区间段短,交通流速较低,通行能力较小。②道路上行人和公共交通车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等各种交通流相互交织,交通组织比较复杂。③城市道路的布局、线形、路型和宽度,除了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外,还要满足许多非交通性的要求,如排除地面水,埋设工程管线,通风、日照、绿化、防火、防震以及城市景观等。④在交通安全和交通管理方面要求较高。
城市道路分类 中国的城市道路一般分为四类。①主干道(全市性干道)。联系城市中主要居住区、交通枢纽和城市的主要公共活动中心,是全市性的主要客货运输线。主干道系统在城市内部且同郊区的公路干线网连结成整体。②次干道(地区性干道)。主干道的辅助交通线,用以沟通主干道和支路,交通吸引范围比主干道小。③支路。干道的分支线和出入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的道路。④专用道路。有汽车专用的高速道路和快速道路,载重汽车专用道路,公共汽车专用道路,自行车专用路,步行街等;中国目前城市中大部分道路都是各种车辆混合通行的道路,专用道路很少。
道路系统形式 按照道路系统的平面形状有三种基本形式:方格形系统、放射形系统、放射-环形组合式系统。此外,还有三角形、六角形、鱼骨形、枝节形,以及结合地形自由布置的各种形式。
方格形系统 公元前 5世纪希腊建筑师就已提出方格形道路网(棋盘式道路网)的设计理论,公元前4~前3 世纪小亚细亚的米利都城的道路网就是这种形状(见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古罗马时代,有的城市先定主轴和次轴,确定十字街方位,在十字街相交处布置城市的中心,在十字街尽端开设城门,次要道路都同十字街平行或垂直布置,形成整齐的方格形道路网。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很重视城市道路网的规划。《考工记》中提出的方格形道路系统是中国古代都城、地方城市道路系统的模式。长江以南河网地区的城市,水运发达,街道一般平行或垂直于河流布置。房屋建在街道和河流之间,前面朝街,后面朝河,水陆交通便利。街坊多数呈扁长形。
美国城市很多采用小方格形的道路网。纽约、费城、芝加哥、休斯敦等城市都是如此。
方格形道路系统有利于交通流的调节,从出发地到目的地可以有多条路线可供选择。交通受阻时,可以改变行车路线。直线式道路施工方便,有利于建筑布置,街坊也比较整齐。小方格道路网的缺点是道路分工不明确,交叉口太多。方格形道路网不适用于地形复杂的城市。
放射形系统 以广场为布局中心,街道形成放射状的道路网。古希腊罗马时代,在神庙、市政厅等建筑物前面设置广场作为公共活动和放射形道路的中心。后来欧洲的城市继承了这种传统,利用轴线构图和道路的引导来加强广场和城市造型的表现力。其代表作有巴黎凡尔赛宫的总体布局和巴黎市区的改建方案等。这种风格对其他国家影响很大。1791年法国军事工程师P.C.朗方编制的华盛顿规划,以国会大厦和白宫为两个中心点,形成放射形道路网,就带有这种传统形式的色彩。
放射形道路系统的特点是:在一条轴线上连续布置几个广场,以强调轴线的作用;用道路沟通广场之间的联系,街道笔直如矢而以广场为聚焦点。城市各主要广场之间的交通路线最短,但处在聚焦点上的广场的交通则比较复杂;被道路分割的不规则形状的用地不利于建筑的布置。应用广场作为组织建筑群体的中心,对广场、建筑、庭园、道路进行整体性设计,构成完整的几何形图案。在构图上有强烈的向心作用。
放射-环形组合式系统 干道由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并且沿着城市的周边建设同心圆式环路(或利用拆除原城墙的墙基建筑环形道路),两者结合形成道路网。莫斯科在历史上形成的道路网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放射-环形组合式系统。50年代以来,大城市边缘地区迅速城市化,市区面积不断扩大,同心圆式的城市平面结构,使市中心区日益增加的过境车辆和本城的车辆相混杂,交通流量超过原有道路的负担能力,加剧交通的拥塞。改善的措施一般是:改造中心区周围的内环路,提高道路等级,建设立体交叉等。用吸引和管制的办法,迫使穿越市中心区的过境车辆改由外环路绕行。辐射形干线是联系市中心区和外围地区的走廊;环路主要担负横向交通联系,并把外来的交通量均衡地分配到各放射线路上。放射-环形道路网结构不适用于小城市。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任务 主要为:①根据城市交通的发展目标和指导方针,结合城市功能分区和市区外围城镇居民点的布置,以及铁路、港口、码头、机场和公路干线的分布,布置城市的主要交通路线,组成城市道路网。②主要交通集散点(如工业区、居住区、行政中心,商业中心、体育中心、文化中心、车站等客流集散点,货场、码头、仓库等货流集散点)的布局,规划主干道的路网,并且向外延伸同城市外围公路网相衔接。③布置由主干道分出的次干道的路网,以及由次干道分出的支路网。④制订城市道路交叉口、道路和铁路交叉口,以及桥梁、隧道等的处理方案。⑤制订市中心区的道路布局和交通规划方案。⑥布置停车场(库)。⑦选择货运车辆行驶路线,制订交通管理方案。⑧确定城市道路断面和道路线型,以及道路中心线交叉点的坐标和标高。
制订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原则 主要有:①总的原则是人和车、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道通行,兼顾安全、效率和环境。主干道吸引跨区交通和过境交通,设计时着重考虑安全和效率的要求。居住区内部道路则着重考虑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②运用交通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预估远景道路交通量和交通量在整个路网中的分配,然后确定道路和交叉口的容量和工程规模。③在路网设计中体现公共交通优先的原则。例如,设计公共汽车专用路线或专用车道;在地下铁道车站和其他公共交通路线的主要站点建设小汽车、自行车等私人交通工具的存车换乘设施。④重视步行者的要求,在道路网的设计中,将步行街连接成独立的系统。⑤在技术、经济条件许可时,利用地下街。
城市道路系统的设计要素 主要为设计车速、干道间隔、通行能力。
设计车速 城市道路的设计车速一般低于公路的设计车速。城市主干道设计车速为每小时40~60公里;次干道为每小时30~40公里;支路为每小时30公里以下。快速道路设计车速为每小时80公里,与主要道路立体交叉,与次要道路可部分平面交叉。
按行车速度将行驶机动车为主的道路网分为几个层次:高速道路与快速道路系统;主干道与次干道系统;街区支路系统。这样就可以把发挥汽车的性能与保护环境的要求结合起来。远距离交通使用高速-快速道路,以节省时间;将要到达目的地之前,把车速放慢,通过干道的过渡进入街区支路,以保障居住区环境的安全和宁静。街区支路大都与行车速度较低的次干道连接,以保证主干道、快速道路、高速道路有较长的行车区间和均匀的行车速度。
干道间隔 确定干道间隔的三个主要因素是:步行的适宜距离、居住区的规模和结构、公共交通线网的分布密度。一般情况下,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步行的适宜距离为1~1.5公里。邻里单位或居住小区四周都以干道为界,区内最远地点之间的步行时间以10~15分钟为度。因此,邻里单位或居住小区的用地规模大致为直径 700~1000米的范围之内。如果选择大邻里单位或居住小区作为组织城市的基本单元,则干道的间隔可达到1000~1200米。确定公共交通路线网密度,必须把缩短乘客行程的总时间作为目标。一般经验是,乘客步行到车站的平均距离大约等于站间距离的1/4;平均候车时间约等于行车间隔时间的1/2。由此得出公共交通线如果沿干道布置,干道间隔以600~700米以下为宜。
通行能力 汽车行车道通行能力计量单位是车道(或称车行线)。双向通行的道路一般采用双数车道。小汽车的车道宽度为3米,大汽车的车道宽度为3.5米、3.75米、4米。 通行能力取决于车速和道路网密度。按理论计算,在理想条件下一条车道一小时最高通过量为2000辆小汽车,对应的车速为每小时56公里。实际上,高速公路平均一条车道通过量约为每小时1200辆。城市道路上行车速度较低,通行能力受交叉口的限制。以信号灯控制的交叉口,一条直行车道的通行能力为每小时500~600辆。为了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一般应在交叉口附近路段增加车道数,或采取立体交叉。
专用自行车道,每条行车带计算宽度为1米,每小时通过量为1000辆自行车。
人行道计算单位是步行带。一般道路不少于 2条步行带。步行带计算宽度为0.75米;车站、码头、繁华商业区的步行带采用0.9~1米为计算宽度(行道树带宽度另加),一条步行带的通行能力为每小时600~1000人次,商业区应采用低值。
通行能力和交通量是道路交通容量计算的依据。就道路网整体而论,容量设计应使道路的通行能力同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相适应。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