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alvation movement
救亡者
1.
"Fields of Life and Death" is a bitter gourd it reaped, and reveals all kinds of participants in the national salvation movement and their patriotic spirit, and to some extent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some weak points of national spiritual culture, forming extremely complex aesthetic features.
它展示了各种类型的救亡者及其爱国主义精神,但同时又在或一程度上与民族精神文化的某些弱点联系在一起。
2) national salvation
救亡
1.
It was raised by the advanced intellectuals of modern China during the crisis of the country, and it developed deeply in the course of modern Chinese s asking for national salvation from foreign countries.
它是中国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在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下,随着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亡道路"的过程中提出并深入发展的。
2.
On the platform of studying in Japan, the Chinese students played a magnificent and mighty duet of national salvation and enlightenment movement.
可以说,在留学日本这个大舞台上,留学生们演奏的是一曲威武雄壮的救亡与启蒙的二重奏。
3.
It reflected the intense conflict and divergence between intellectuals and the government on the matter of national salvation and democracy.
七君子事件是抗战前一场声势颇大的社会运动,七君子坚持民主救亡,并依法抗辩自救,南京国民政府则有法不依,企图维护其专治秩序。
3) salvation
[英][sæl'veɪʃn] [美][sæl'veʃən]
救亡
1.
The enlightenment campaign promoted the political salvation, but it didn t accomplish the regeneration of the deep-leveled Chinese culture because of the emergency of the political salvation.
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政治上的救亡。
2.
The translation is the ideal choice of reproducing the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and constructing the image of China or subjectivity combined with the aim of"enlightenment"and"salvation".
以晚清和"五四"为代表的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和文学系统的转型相呼应,民族危机的现实与强国富民的政治理想激发了知识分子对强势西方他者的学习兴趣,结合"启蒙"、"救亡"的目标,翻译当仁不让地成为再现民族文化身份,建构中国形象主体性的思想选择。
4) saving the nation from extinction
救亡
1.
He not only encouraged troupers to throw themselves into the mighty revolutionary movement, but also praised and honored their magnificent feats of the enlightenment and of saving the nation from extinction.
他不仅把戏曲作为启蒙民众、宣传革命的有力武器,而且激励戏曲艺人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之中,对他们以实际行动谱写一曲启蒙与救亡的凯歌这种壮举更是褒奖有加。
5) saving protest
救亡主张
1.
Surrounded the saving protest,they insisted that the Japanese invasion war didn t satisfied with the Northeast,but would be extended.
他们在国难非常时期,积极投身公众领域,围绕《国风》提出了人文与科学并重的救亡主张,尽到了他们“对于国家之应尽责任”。
补充资料:救亡演剧队
抗日演剧团体。全称为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战时移动演剧队。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月15日,上海剧作者协会举行全体会议,根据抗日统一战线精神,由夏衍提议并经会议一致通过将上海剧作者协会扩大改组为中国剧作者协会。会议决定集体创作话剧《保卫芦沟桥》。20日中国剧作者协会讨论《保卫卢沟桥》演出事宜,会议推举于伶等人筹备组织战时移动演剧队。8月13日淞沪战争爆发,上海军民一致奋起抗击日军侵略。8月15日,上海戏剧界人士于卡尔登剧场(今长江剧场)举行紧急会议,讨论如何适应抗战形势,开展救亡宣传活动。会议以中国剧作者协会和戏剧联谊社名义发起成立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并决议组织13个救亡演剧队分赴各地活动,动员群众实行全民抗战。各队自20日起先后出发,第十、十二两队留沪工作。第九队原拟派中国旅行剧团或上海影人剧团,因两团已先期离沪,未能组建,实际组成的救亡演剧队共12个。
一队队长为马彦祥、宋之的,自上海出发,经南京、武汉、郑州,到达两安与五队会合,部分队员由王震之、崔嵬带领在山西监汾工作一个时期后,去延安参加鲁迅艺术学院等处工作;另一部分由宋之的带队转回武汉,参加大后方戏剧运动。二队队长为洪深、金山,自上海出发,在南京、徐州、开封、洛阳、郑州等地进行宣传演出,到达汉口后分为两队,洪深队在黄石、安陆、随县、襄樊等地活动一个时期后归入政治部所属抗敌演剧队一、二队;金山队在宋埠一带活动,后经桂林到香港,在南洋各地进行抗日宣传。三队队长为郑君里、徐韬,四队队长为陈鲤庭、瞿白音,三、四两队总队长为应云卫。两队在沪宁线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一带流动演出,于南京会合。当时军事委员会政训处提出,希望两队编为政府所属的宣传团体。两队内部就"入朝"、"在野"问题进行了讨论,赵丹等部分队员另组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入川,郑君里等大部分队员在议定合作条件后改编为抗敌剧团,在芜湖、安庆、九江、武汉一带进行宣传活动。1938年5月台儿庄会战时,曾到前线演出。7月,编入政治部所属抗敌演剧队一、二队。五队队长为左明,自上海出发,经开封、郑州到达西安,与一队会合,部分队员进入延安,部分队员转回武汉。六队队长为李实,自上海出发,在加兴、湖州一带流动演出,后解散,部分队员进入浙东工作。七队队长为丁洋,由上海出发至青浦,因战事而分散,大部队员去武汉,编入政治部所属抗敌演剧队三队。八队队长为刘斐章,自上海出发至南京,进入安徽,历经芜湖、宣城、巢县、庐江、桐城、潜山到达武汉,编为政治部所属抗敌演剧队第八队。十队队长为辛汉文、王惕予。留沪工作,后于孤岛戏剧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十一队队长为侯枫,自上海沿沪宁线至南京,经安庆到舒城,后辗转到武汉,编为抗敌演剧队第四队。十二队队长为于伶、石凌鹤。十二队留沪工作,后成为孤岛戏剧运动的中坚。十三队队长为陈铿然,由水路前往潮州开展宣传工作。
救亡演剧队从上海大城市走到农村、工厂、部队、矿山,足迹遍及半个中国,还远涉南洋各地,作了空前规模的抗日救亡宣传。他们以演剧活动为主,同时进行演讲、教唱救亡歌曲、展览连环漫画、制作标语及广告,采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活动。在戏剧演出形式上有街头剧、活报、拉洋片等简捷轻便的方式。他们每到一地,便结合当时当地的情况编演节目,以日军的暴行、人民的苦难,唤起群众的爱国之情。《放下你的鞭子》等短剧演出时,观众情绪激昂,声泪俱下,和演员一起喊口号,一起唱《义勇军进行曲》等救亡歌曲,体现了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在火热的斗争中,各演剧队创作了一批抗战新剧目,如《八百壮士》、《火中的上海》、《血祭九·一八》、《顺民》、《归关之战》、《渡黄河》、《血战台儿庄》、《米》、《同心合力打东洋》、《壮丁》、《为自由和平而战》、《生路》等,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战斗性、鼓动性。各演剧队在演出方式上也多方探索,大胆创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救亡演剧队不仅有高昂的工作热情,在内部管理、工作作风方面也体现出崭新的面貌。队员们一边进行宣传演出,一边筹募生活费用;演出时也身兼数事,人人动手,保持团结、和谐、紧张、高效率的工作状态。演剧队员们从卡尔登剧场走到街头,通过工作锻炼,学会了接近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方法,逐步养成了集体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许多艺术上有造诣的演员在和老百姓接触的过程中改变了艺术观点和演出作风,他们由向往西方明星到学习中国戏曲、曲艺,并体验普通群众的生活风习和思想感情,使话剧艺术民族化迈开了切实的一步。
救亡演剧队在中国全面抗战初期以戏剧为主要武器,为深入而广泛地发动群众作出了贡献。救亡演剧运动是中国30年代左翼戏剧运动的必然成果和继续,无论在戏剧内容或表现方式上,都发生了革命性的转折。当时的剧目虽然不免简单、粗糙,但更主要的是它是走向革命化、群众化、民族化的重要步骤。救亡演剧队在组织上、思想上、剧目上、工作方式上为此后的抗敌演剧队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救亡演剧队的宣传演出活动,是抗战戏剧运动的序幕。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月15日,上海剧作者协会举行全体会议,根据抗日统一战线精神,由夏衍提议并经会议一致通过将上海剧作者协会扩大改组为中国剧作者协会。会议决定集体创作话剧《保卫芦沟桥》。20日中国剧作者协会讨论《保卫卢沟桥》演出事宜,会议推举于伶等人筹备组织战时移动演剧队。8月13日淞沪战争爆发,上海军民一致奋起抗击日军侵略。8月15日,上海戏剧界人士于卡尔登剧场(今长江剧场)举行紧急会议,讨论如何适应抗战形势,开展救亡宣传活动。会议以中国剧作者协会和戏剧联谊社名义发起成立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并决议组织13个救亡演剧队分赴各地活动,动员群众实行全民抗战。各队自20日起先后出发,第十、十二两队留沪工作。第九队原拟派中国旅行剧团或上海影人剧团,因两团已先期离沪,未能组建,实际组成的救亡演剧队共12个。
一队队长为马彦祥、宋之的,自上海出发,经南京、武汉、郑州,到达两安与五队会合,部分队员由王震之、崔嵬带领在山西监汾工作一个时期后,去延安参加鲁迅艺术学院等处工作;另一部分由宋之的带队转回武汉,参加大后方戏剧运动。二队队长为洪深、金山,自上海出发,在南京、徐州、开封、洛阳、郑州等地进行宣传演出,到达汉口后分为两队,洪深队在黄石、安陆、随县、襄樊等地活动一个时期后归入政治部所属抗敌演剧队一、二队;金山队在宋埠一带活动,后经桂林到香港,在南洋各地进行抗日宣传。三队队长为郑君里、徐韬,四队队长为陈鲤庭、瞿白音,三、四两队总队长为应云卫。两队在沪宁线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一带流动演出,于南京会合。当时军事委员会政训处提出,希望两队编为政府所属的宣传团体。两队内部就"入朝"、"在野"问题进行了讨论,赵丹等部分队员另组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入川,郑君里等大部分队员在议定合作条件后改编为抗敌剧团,在芜湖、安庆、九江、武汉一带进行宣传活动。1938年5月台儿庄会战时,曾到前线演出。7月,编入政治部所属抗敌演剧队一、二队。五队队长为左明,自上海出发,经开封、郑州到达西安,与一队会合,部分队员进入延安,部分队员转回武汉。六队队长为李实,自上海出发,在加兴、湖州一带流动演出,后解散,部分队员进入浙东工作。七队队长为丁洋,由上海出发至青浦,因战事而分散,大部队员去武汉,编入政治部所属抗敌演剧队三队。八队队长为刘斐章,自上海出发至南京,进入安徽,历经芜湖、宣城、巢县、庐江、桐城、潜山到达武汉,编为政治部所属抗敌演剧队第八队。十队队长为辛汉文、王惕予。留沪工作,后于孤岛戏剧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十一队队长为侯枫,自上海沿沪宁线至南京,经安庆到舒城,后辗转到武汉,编为抗敌演剧队第四队。十二队队长为于伶、石凌鹤。十二队留沪工作,后成为孤岛戏剧运动的中坚。十三队队长为陈铿然,由水路前往潮州开展宣传工作。
救亡演剧队从上海大城市走到农村、工厂、部队、矿山,足迹遍及半个中国,还远涉南洋各地,作了空前规模的抗日救亡宣传。他们以演剧活动为主,同时进行演讲、教唱救亡歌曲、展览连环漫画、制作标语及广告,采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活动。在戏剧演出形式上有街头剧、活报、拉洋片等简捷轻便的方式。他们每到一地,便结合当时当地的情况编演节目,以日军的暴行、人民的苦难,唤起群众的爱国之情。《放下你的鞭子》等短剧演出时,观众情绪激昂,声泪俱下,和演员一起喊口号,一起唱《义勇军进行曲》等救亡歌曲,体现了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在火热的斗争中,各演剧队创作了一批抗战新剧目,如《八百壮士》、《火中的上海》、《血祭九·一八》、《顺民》、《归关之战》、《渡黄河》、《血战台儿庄》、《米》、《同心合力打东洋》、《壮丁》、《为自由和平而战》、《生路》等,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战斗性、鼓动性。各演剧队在演出方式上也多方探索,大胆创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救亡演剧队不仅有高昂的工作热情,在内部管理、工作作风方面也体现出崭新的面貌。队员们一边进行宣传演出,一边筹募生活费用;演出时也身兼数事,人人动手,保持团结、和谐、紧张、高效率的工作状态。演剧队员们从卡尔登剧场走到街头,通过工作锻炼,学会了接近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方法,逐步养成了集体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许多艺术上有造诣的演员在和老百姓接触的过程中改变了艺术观点和演出作风,他们由向往西方明星到学习中国戏曲、曲艺,并体验普通群众的生活风习和思想感情,使话剧艺术民族化迈开了切实的一步。
救亡演剧队在中国全面抗战初期以戏剧为主要武器,为深入而广泛地发动群众作出了贡献。救亡演剧运动是中国30年代左翼戏剧运动的必然成果和继续,无论在戏剧内容或表现方式上,都发生了革命性的转折。当时的剧目虽然不免简单、粗糙,但更主要的是它是走向革命化、群众化、民族化的重要步骤。救亡演剧队在组织上、思想上、剧目上、工作方式上为此后的抗敌演剧队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救亡演剧队的宣传演出活动,是抗战戏剧运动的序幕。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