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柏孜柯里克石窟
1)  Bezeklik
柏孜柯里克石窟
1.
32, Bezeklik, near Turpan in Xinjiang Uighur Autonomous Region.
柏孜柯里克石窟第32窟位于石窟群中部,平面大致呈方形,有中堂和回廊。
2)  Bezkilik Grottoes
柏孜克里克石窟
3)  Turfan Bezeklik site
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
4)  Kizil Grottoes
克孜尔石窟
1.
Application of ~(14)C Data in the Research of the Date of Kizil Grottoes;
克孜尔石窟年代研究和碳十四测定数据的应用
2.
Xinjiang Kizil Grottoes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the Kucha Grottoes,and the content of the fres- cos in these grottoes is mainly about Jataka,Avadana,Nidana,analogy etc.
新疆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其壁画内容主要有本生、因缘、譬喻等内容,从壁画内容上分析,是小乘佛教戒、定、慧三学在佛教实践中的反映。
3.
In this paper,the author suggested that two-dimensional has been the main visul characteristic in the wall paintings of Kizil Grottoes based on pigments,portraiture,outlining and layout.
文章通过对敷彩、用线、造型和布局等要素的分析,提出平面性是克孜尔石窟壁画的主要视觉特征。
5)  Kizil Caves
克孜尔石窟
1.
Most systematic mural paintings of Kizil caves were drew in those Central-pillar caves.
我们找到了释迦菩萨造像的先例,以及他在克孜尔石窟中存在的证据。
6)  murals in Kizil grottoes
克孜尔石窟壁画
1.
The nude images on the murals in Kizil grottoes began to attract scholars attention in the 1980s and they ve got many research results.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裸体形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为学者所关注,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补充资料: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9 ~13世纪佛教石窟寺。在中国新疆吐鲁番市东北约50公里的木头沟内。"柏孜克里克",维吾尔语意为"美丽的装饰之所"。洞窟分布在木头沟水西岸断崖上。对岸是火焰山(见图)。洞窟分为南、中、北 3区,总数逾80个。最早的洞窟凿于唐代,绝大部分为高昌回鹘期的遗迹,最晚洞窟可延至元初。柏孜克里克石窟是古代高昌地区保存较好、内容较丰富的一处石窟寺,是回鹘佛教艺术的代表,在佛教东渐的路线上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它一方面受到龟兹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吸收了中原地区的文化,对研究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汇集有重要价值。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柏孜克里克曾遭到历史上的一次宗教性的破坏,塑像已荡然无存。1898~1915年间,外国探险家先后到吐鲁番一带调查和发掘,其中有俄国的 Д .Α.克列缅茨和С.Ф .奥尔登堡,德国的A.格伦韦德尔和A.von 勒科克,日本的渡边哲信、崛贤雄、野村荣三郎、桔瑞超和吉川小一郎,英国的A.斯坦因等。他们在柏孜克里克等地大肆进行盗窃活动。被劫的壁画、文书、塑像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遭到损失。现在保存最多的地方有新德里、列宁格勒、东京和柏林。石窟现状,除少量壁画外,大都已成为空洞。1949年前后,中国学者曾作过考察,但大规模的调查与勘察工作尚未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设立了文物管理所,对石窟进行了维修和保护。
  
  柏孜克里克石窟形制有两种:多数洞窟在崖壁立面上直接凿成,有的在洞窟前加砌土坯前室;个别洞窟则用土坯垒砌。这两种形制,为银山以西各窟所未见。石窟平面大致有纵长方形和方形两类,主要分布在中区和南区。长条形洞窟最有特色,进深很长,多为洞宽的数倍,是该地一种主要窟形。窟顶多为纵券形。方形窟顶部作穹窿形或纵券形。北区以中心柱窟为主,但数量不多。有一种中心柱窟较为特殊,中心方柱体内中空,形成独立的方形窟,顶部隆起,作穹窿状。晚期洞窟多为改建早期僧房或禅窟而成。塑像均残毁无存,壁画破坏严重。壁画题材多出自大乘经典。最有特色的是因缘故事画,也称为誓愿画或供养画。这类壁画多画在窟内左右侧壁或甬道侧壁上。画幅高大,宏伟壮丽,极有气魄。画面构图有一定程式,主要窟内位置为高大的立佛像,两侧绘满诸天、护法、菩萨、弟子、外道及世俗人物等。其次为经变画,一般绘在洞内侧壁,有的绘到洞窟顶部。有的长条形洞窟用塑像与壁画结合的手法,表现佛陀涅槃时的场面。这种涅槃经变画,画面占满整壁,有的还延伸至邻壁。举哀者形象多为世俗人物,并居主要位置,特别醒目。经变画的题材还有阿弥陀净土变、法华变、药师变等内容。再次为千佛一类的题材。壁画中的供养人像,多绘在窟门两侧,以回鹘供养人像最多。晚期洞窟出现身着蒙古服饰的供养人形象。壁画多有汉文榜题,不少则用汉文、回鹘文双行并书。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