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人与科学
1)  man and science
人与科学
1.
Man is growing and developing continuously by himself ,so we should rethink the relationship of man and science ,rebuild the system of the essence?function and objective of education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people for good education in the new century.
人是一个自觉自为不断成长与发展的生命体 ,在这样一个前提下重新审视人与科学的关系 ,建构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目的观 ,以适应新世纪人的本质发展对良好教育的要求。
2)  humanities and science
人文与科学
1.
The equal importance on the humanities and sciences: the protest of Guofeng on the Japanese invasion;
人文与科学并重:《国风》抵抗日本侵略的救亡主张
2.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harmonious university education connotation of interpretation that the fusion of humanities and science education,Meanwhile constructing university harmonious education that is fusion of the humanities an.
研究着重对高校和谐教育的内涵进行诠释,即人文与科学融合教育,同时对人文与科学融合的高校和谐教育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3.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harmonious education on the history of harmony and the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that the integration of humanities and science education,while humanities and science colleges harmo.
着重论述了和谐教育的历史渊源以及对和谐教育内涵的诠释,即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教育,同时对人文与科学融合的高校和谐教育进行了理论上的建构。
3)  science and humanity
科学与人文
1.
Establishing science and humanity fused harmonious sport——Revitalizing the Olympic culture;
构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和谐体育——复兴奥林匹克文化
4)  science and humanism
科学与人文
1.
Owing to the heart and intelligence action of humane being are the primary in all the culture actions,so explore the ess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humanism through mental intention must be a significant way.
如何把科学与人文关系的研究引向深入,从人性的深处揭示二者的内在关联,已成为关键环节。
2.
His unique explanation and practice of science education thought,as well as the concept of science and humanism should be pay attention at the same time on th.
任鸿隽在科学教育上的筚路蓝缕之功为世人所公认,他对科学教育思想的独特阐释与实践,以及在科学教育实践上提出的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理念,不仅在近代中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为当今中国科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借鉴。
5)  science and humanities
科学与人文
6)  Institute of Man and Science
人类与科学学社
补充资料:"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
      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内部不同派别的一场争论。亦称"科学与玄学"之争。这次论战是以丁文江、胡适、吴稚晖为代表的 "科学" 派反对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学派。1923年2月,张君劢在清华大学作《人生观》的讲演,宣扬人生观不受科学支配。4月丁文江在《努力周刊》上发表《玄学与科学》一文,打着科学的招牌向张君劢发起进攻,开始了论战。其后梁启超等人发表文章支持张君劢。胡适、吴稚晖等人写文章批判玄学派,支持丁文江。论战进行了一年多,表面上以"科学"派取胜结束。这次论战说明了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腐朽和没落,论战双方都企图用主观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和历史唯心主义来对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共产党人对这次论战的双方都进行了批判,进一步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论战中,玄学派把法国哲学家H.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同中国宋明理学糅合在一起,宣扬"自由意志",提倡内心修养。他们认为人生观是纯主观的,不受科学规律支配。张君劢提出思想是事实之母,精神变动决定物质变动。梁启超认为情感是生活的原动力,是绝对超?蒲У模?"爱"和"美"是神圣不受约束的。他们否认因果联系,认为历史发展由人生之冲动决定,是少数政治家"自由意志"的产物,无因果可求。"科学"派批判玄学派否认科学,提出人生观是由科学支配的。但是,他们从马赫主义和实用主义出发,又否认科学规律的客观必然性。认为物质是由思想构成的,是依靠人的感觉而存在的,离开人的心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及其规律是不可知的,只能"存而不论"。吴稚晖则公开提出"漆黑一团"的宇宙观及"人欲横流"的人生观,认为人和动物没有区别,人生的目的只是"吃饭、生小孩、招呼朋友"。胡适认为这已科学地解决了人生观问题,并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发挥,提出所谓"自然主义人生观"。他用生物学的观点来解释人类历史现象,把同情心、互助作为人生观的基础,否认人生观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在论战中,陈独秀写了《科学与人生观序》,发表了《答张君劢与梁任公》,瞿秋白发表了《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等重要文章,揭露了论战的实质,对论战双方的唯心主义观点都进行了一定的批判,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陈独秀认为"科学"派和玄学派是唯心主义的一丘之貉,都不可能科学地解决人生观问题。他指出先有物质世界,才有人的思想,客观的物质原因决定着历史的发展,支配着人生观。瞿秋白指出双方争论的实质是承不承认社会现象有因果联系,是承不承认意志自由的问题,是"自由"与"必然"的问题。他批判了两派的唯心主义观点,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虽然有不同,但都具有客观的规律。他论述了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指出必然是自然和历史的规律,自由是对必然的探索和利用,并达到某种目的。他指出人生观不是偶然的,是一定社会存在的产物,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才能科学地解决人生观问题。
  
  

参考书目
   李新等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人民出版社,北京,1962。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