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form of Guo Xiao-chuan
郭小川体
1.
Guo Xiao - chuan creates two new forms of poem 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poem: form of long and short sentence; form of Guo Xiao - chuan.
郭小川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创造了两种新诗体:"长短句体"和"郭小川体";郭小川在创作中巧妙运用押韵。
2) Guo Xiao-chuan
郭小川
1.
Revolution and Love in Guo Xiao-chuan s Narrative Poems in 1950s;
郭小川50年代叙事诗中的革命与恋爱
3) Guo Xiaochuan
郭小川
1.
He feminine Consciousness and in Guo Xiaochuan s Narrative Poems of the 1950s;
论郭小川20世纪50年代叙事诗中的女性意识
2.
More on Guo Xiaochuan s "Soldier Complex" in His Poetry;
再论郭小川诗作中的“战士情结”
4) Guo Xiɑochuɑn
郭小川(1919~1976)
5) On poems by Guo Xiaochuan
郭小川诗歌论略
补充资料:郭小川(1919~1976)
现代诗人。本名郭恩大,河北丰宁人。1919年9月 2日生。14岁时,随家来到北平,先后上过中学、高级师范及工学院补习班,并投入抗日救亡的爱国学生运动,同时开始写诗。1939年9月参加八路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初到延安马列学院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从事地方行政工作和新闻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人民日报》特约记者。
被誉为"战士与诗人"的郭小川,其诗情随着50年代中叶建设社会主义高潮的出现,开始了火山般的爆发。在《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等作品中,诗人以鼓动家的姿态和急雨鼓点般的旋律,驾驭炽热的、战斗性很强的词汇,催动一代青年用加倍的勇气和毅力以竟先烈们的前功。他深入生活,广泛接触群众,热情地歌颂人民。《祝酒歌》、《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以器宇轩昂与奇趣横生相结合的笔墨,写出了林区和荒原上开拓者们的美好心灵。《厦门风姿》色彩浓丽且跌宕多姿,倾注着对海防战士的深情和对祖国的自豪。由《西出阳关》、《夜进塔里木》、《雪满天山路》等构成的组诗《边塞新歌》,将塞外风光的俊俏和边疆人民的英豪,写得情貌相映。即使在人民的事业遭到挫折的困难时期,诗人所作的《乡村大道》、《三门峡》、《甘蔗林──青纱帐》等诗,仍以"请求我们的时代,把更重的担子放在我们的双肩"的誓言,表现了人民群众战胜困难的昂扬精神。除了反映现实的抒情短章,郭小川还写有《将军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等革命历史题材的长诗。《将军三部曲》,以写生活的率真和人物的内心见长,故事单纯,抒情浓重,在现代诗歌史上第一次塑造了人民战争年代血肉丰满的高级将领的形象。在诗人生命的最后几年里,面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对他的陷害、打击,他保持了战士的气节和诗人的诚实,写了《团泊洼的秋天》、《秋歌》等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品。郭小川的创作在新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篇章。"作为社会主义的新诗歌,郭小川向它提供的足以表明其根本特征的那些具有本质意义的东西,这就是:诗,必须属于人民,属于社会主义事业。按照诗的规律来写和按照人民利益来写相一致。诗人的'自我'跟阶级、跟人民的'大我'相结合。'诗学'和'政治学'的统一。诗人和战士的统一。"(贺敬之:《战士的心永远跳动》、《〈郭小川诗选〉英文本序》)
郭小川看重诗歌的社会功能,向往一种"战斗的文学"。他认为,"诗人首先是战士,要纵观整个时代,眼光应敏锐,唤起人们斗争。"(《谈诗》)他又认为,诗毕竟是诗,"需要很多很多新颖而独特的东西,它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活的海洋,但它应当是从海洋中提炼出来的不同凡响的、光灿灿的晶体"(《月下集·权当序言》)。为此,他重视作品的思想容量,也注意艺术上的不断创新。从《致青年公民》的热情奔放到《白雪的赞歌》的细腻含蕴,从《将军三部曲》的轻捷明快到《厦门风姿》的铺陈排比、反复咏叹,都可以看到他多方面探索的成果。郭小川的诗歌,富于思想性,感情真切,豪放自由;他的语言,多是来自群众和生活,并经过锤炼而音韵铿锵,表现力较强。他致力于对亲身体验过的生活的独特理解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因而在不少成功的作品中,又体现了构思精巧、富有哲理、风骨遒劲等特色。此外,他还把诸如明朗与含蓄、叙事与抒情、质朴与富丽、舒展与凝练、粗犷与细腻等等,辩证地运用到自己多种形式的诗歌创作中来。
郭小川的诗歌集有《平原老人》(1951)、《致青年公民》(1957)、《投入火热的斗争》(1956)、《雪与山谷》(1958)、《鹏程万里》(1959)、《将军三部曲》(1961)、《月下集》(1959)、《两都颂》(1961)、《甘蔗林──青纱帐》(1963)、《昆仑行》(1965)以及《郭小川诗选》(1977)、《郭小川诗选续集》(1980)。他又长于杂文和评论,著有《思想杂谈选集》(与人合作,署名马铁丁,1956)及《针锋集》(1958)。尚有《小将们在挑战》、《旱天不旱地》等通讯和报告文学作品。
被誉为"战士与诗人"的郭小川,其诗情随着50年代中叶建设社会主义高潮的出现,开始了火山般的爆发。在《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等作品中,诗人以鼓动家的姿态和急雨鼓点般的旋律,驾驭炽热的、战斗性很强的词汇,催动一代青年用加倍的勇气和毅力以竟先烈们的前功。他深入生活,广泛接触群众,热情地歌颂人民。《祝酒歌》、《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以器宇轩昂与奇趣横生相结合的笔墨,写出了林区和荒原上开拓者们的美好心灵。《厦门风姿》色彩浓丽且跌宕多姿,倾注着对海防战士的深情和对祖国的自豪。由《西出阳关》、《夜进塔里木》、《雪满天山路》等构成的组诗《边塞新歌》,将塞外风光的俊俏和边疆人民的英豪,写得情貌相映。即使在人民的事业遭到挫折的困难时期,诗人所作的《乡村大道》、《三门峡》、《甘蔗林──青纱帐》等诗,仍以"请求我们的时代,把更重的担子放在我们的双肩"的誓言,表现了人民群众战胜困难的昂扬精神。除了反映现实的抒情短章,郭小川还写有《将军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等革命历史题材的长诗。《将军三部曲》,以写生活的率真和人物的内心见长,故事单纯,抒情浓重,在现代诗歌史上第一次塑造了人民战争年代血肉丰满的高级将领的形象。在诗人生命的最后几年里,面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对他的陷害、打击,他保持了战士的气节和诗人的诚实,写了《团泊洼的秋天》、《秋歌》等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品。郭小川的创作在新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篇章。"作为社会主义的新诗歌,郭小川向它提供的足以表明其根本特征的那些具有本质意义的东西,这就是:诗,必须属于人民,属于社会主义事业。按照诗的规律来写和按照人民利益来写相一致。诗人的'自我'跟阶级、跟人民的'大我'相结合。'诗学'和'政治学'的统一。诗人和战士的统一。"(贺敬之:《战士的心永远跳动》、《〈郭小川诗选〉英文本序》)
郭小川看重诗歌的社会功能,向往一种"战斗的文学"。他认为,"诗人首先是战士,要纵观整个时代,眼光应敏锐,唤起人们斗争。"(《谈诗》)他又认为,诗毕竟是诗,"需要很多很多新颖而独特的东西,它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活的海洋,但它应当是从海洋中提炼出来的不同凡响的、光灿灿的晶体"(《月下集·权当序言》)。为此,他重视作品的思想容量,也注意艺术上的不断创新。从《致青年公民》的热情奔放到《白雪的赞歌》的细腻含蕴,从《将军三部曲》的轻捷明快到《厦门风姿》的铺陈排比、反复咏叹,都可以看到他多方面探索的成果。郭小川的诗歌,富于思想性,感情真切,豪放自由;他的语言,多是来自群众和生活,并经过锤炼而音韵铿锵,表现力较强。他致力于对亲身体验过的生活的独特理解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因而在不少成功的作品中,又体现了构思精巧、富有哲理、风骨遒劲等特色。此外,他还把诸如明朗与含蓄、叙事与抒情、质朴与富丽、舒展与凝练、粗犷与细腻等等,辩证地运用到自己多种形式的诗歌创作中来。
郭小川的诗歌集有《平原老人》(1951)、《致青年公民》(1957)、《投入火热的斗争》(1956)、《雪与山谷》(1958)、《鹏程万里》(1959)、《将军三部曲》(1961)、《月下集》(1959)、《两都颂》(1961)、《甘蔗林──青纱帐》(1963)、《昆仑行》(1965)以及《郭小川诗选》(1977)、《郭小川诗选续集》(1980)。他又长于杂文和评论,著有《思想杂谈选集》(与人合作,署名马铁丁,1956)及《针锋集》(1958)。尚有《小将们在挑战》、《旱天不旱地》等通讯和报告文学作品。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