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Neijiang accent
内江话
1.
The text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vowels in Neijiang accents both vertically and horizontally, and discusses their forming conditions and historic transformation.
文章对内江话韵母中的几种特殊现象,从纵横两个角度比较研究,探讨了它们的形成条件及历史演变。
2) Inner-river of Zhenjiang
镇江内江
1.
Research on the hydrodynamic simulation for Inner-river of Zhenjiang based on RMA2 model;
基于RMA2模型的镇江内江水动力模拟
3) Neijiang
内江
1.
An Analysis of Neijiang s Sugar Industry Following Macroeconomic Pattern Around the Anti-Japanese War;
浅析抗战前后“整体经营”模式下的内江蔗糖业
2.
The 1946 Petition of Neijiang Sugarcane Farmers;
浅析1946年内江蔗农的请愿活动
3.
On the Neijiang Cane Sugar Disputes in Sichuan Since the Anti-Japanese War (1937-1949);
抗战以来四川内江的蔗糖纠纷(1937年—1949年)
4) Neijiang river
内江
1.
Study on scour and silt of Neijiang river at Dujiangyan;
都江堰内江河段河床冲淤规律研究
2.
Influence of water quantity operation on water quality and suspended sediment at Neijiang river in Zhenjiang city;
水量调度对镇江内江水质和含沙量的影响分析
3.
Environmental effect of submerged macrophytes restoration on Neijiang River in Zhenjiang City;
镇江内江沉水植物恢复的环境效应
5) Dai dialect in Yuanjang County
元江傣话
1.
The paper analyses the mono-syllable tones of the Dai dialect in Yuanjang County by means of acoustical analysis,and expounds the acou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uch tones as well as their types and pitches.
用语音实验的方法对元江傣话单字音声调的语音材料进行实验分析表明,元江傣话单字音声调的声学特征是每个声调的声学分布空间和调值都是具体的。
6) Xiaojiang Dialect
小江话
1.
Phonologic and Phonetic Features of Xiaojiang Dialect in Pubei;
浦北小江话音系及语音特点
补充资料:香港话考究—香港话和广州话到底在什么地方不同(一)
同义词多是方言的一个特点。在香港两代之间消失的词,多有仍使用的同义词,相信同义词之间的竞争是词汇消失的一个原因。下面是部分在香港消失的词:
表三:在香港消失的词
在香港消失的词
仍使用的同义词
词义
詏交、争交
嘈、嘈交、嗌交、嗌霎、闹交、詏颈
吵架
先先
最先、头先
j早先;最初k刚才
死鸡撑硬脚
死鸡撑饭盖
已遭失败而死撑到底
奸猫、诈奸、矛赖
奸赖、赖猫、矛
耍赖皮
老朋
老友、死党
老朋友;知心的朋友
放轻
放低二两、放低几两
俗称小便
老坑公
老坑
老年男性;老头。(略带贬义)
癪滞
滞
肠胃类疾病;消化不良
知微麻利
知微
心眼小;爱斤斤计较
出年时
出年
明年
搵路
搵窿路
比喻走门路;找关系(办事)
著理
著、啱
在理;有理
实稳
实
一定、肯定
恶恶脆%26#61142;
咯咯脆
非常松脆(常指食物)
长挠挠
长赖赖、长赖□kw‘ai%26#744;
很长(贬义)。
红轰轰
红当荡
红红的(贬义)
疏寥寥
疏□□le%26#331;%26#8969;le%26#331;%26#8969;
分布得很稀疏
轻寥寥
轻飘飘
很轻
咸唛唛
咸□□n%26#592;k%26#8969;n%26#592;k%26#8969;
太咸
褪肠头
生痔疮
脱肛,即直肠脱垂
立定心水
的起心肝
下定决心
红毛头
鬼佬、番鬼佬、老番、鬼
对西洋人的不友好的称呼
%26#62568;佬
耕田佬
对农民侮辱的称呼
手震
畀贴士
付小费(畀:给;贴士:英语tips的音译)
争
劝交
劝架
烂喊猫
喊包、大喊十
比喻爱哭的孩子
除了上述两类别外,尚有17个因彼此对事物命名不同而造成的差异,例如谈恋爱,穗叫“掹草”,港叫“晒月光”。坐牢,穗叫“踎格仔”,港叫“食皇家饭”。
在香港保留下来而广州中年人不说的词共16个:观音兵、十月火归天、霞气、八月十五(屁股)、作渴、生飞、朱屎喳、黄狗毛、米皇、房车、唐楼、扣布、白车、药饼、刮粗龙、苏州过後无艇搭。
词汇发展的快慢最能反映社会发展的速度。香港旧词语消失得快相信跟过去几十年间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快速发展有关。香港从战後到现在这五十年,人们的生活和意识形态的确经历了很大的转变,这都能从词语的消长得到旁证。消失的词以詈词最多,例如:
打靶鬼 (对人辱骂的称呼)削仔 (模样清瘦的男青年)
大眼贼 (大眼睛的人)四眼狗(辱骂戴眼镜的人)
亏柴 (身体孱弱的人)翻头婆(对再婚妇女的贬称)
本地状元(麻疯病人)乌头 (精神委靡的人)
老水鸭 (老成世故的人)多事古(麻烦很多的人)
大底现在不少香港的中年人还记得小时候在家裏或在路旁常听到老人家动辄用“死、衰、臭、贱、婆、乸、龟、柴、佬、蛋、八”等构成的词语来骂人的情形,现在相对来说,这种现象已经很少见。粤语的詈词多,有人认为是承袭了清代的社会风气。清代的时候,人们对於有各种缺陷的人,常以嘲弄为乐,这种风气一直到辛亥革命之後,仍然如此(鲁金1991页112)。香港在60年代教育开始普及,通过学校教育,人生而平等、尊重别人,和整个社会共存共荣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普遍,人们对於有各种缺憾的人,多抱以同情和包容的态度,而不再是侮辱。70年代,一般家庭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从那时开始,举凡有甚麽天灾人祸或遭遇不幸,报界、电视、电台即呼吁市民捐助。电视台更制作大型的慈善筹款表演节目,家家户户从晚饭後一直看到深宵,慈善节目成为城中人们茶馀饭後津津乐道的盛事;不
表三:在香港消失的词
在香港消失的词
仍使用的同义词
词义
詏交、争交
嘈、嘈交、嗌交、嗌霎、闹交、詏颈
吵架
先先
最先、头先
j早先;最初k刚才
死鸡撑硬脚
死鸡撑饭盖
已遭失败而死撑到底
奸猫、诈奸、矛赖
奸赖、赖猫、矛
耍赖皮
老朋
老友、死党
老朋友;知心的朋友
放轻
放低二两、放低几两
俗称小便
老坑公
老坑
老年男性;老头。(略带贬义)
癪滞
滞
肠胃类疾病;消化不良
知微麻利
知微
心眼小;爱斤斤计较
出年时
出年
明年
搵路
搵窿路
比喻走门路;找关系(办事)
著理
著、啱
在理;有理
实稳
实
一定、肯定
恶恶脆%26#61142;
咯咯脆
非常松脆(常指食物)
长挠挠
长赖赖、长赖□kw‘ai%26#744;
很长(贬义)。
红轰轰
红当荡
红红的(贬义)
疏寥寥
疏□□le%26#331;%26#8969;le%26#331;%26#8969;
分布得很稀疏
轻寥寥
轻飘飘
很轻
咸唛唛
咸□□n%26#592;k%26#8969;n%26#592;k%26#8969;
太咸
褪肠头
生痔疮
脱肛,即直肠脱垂
立定心水
的起心肝
下定决心
红毛头
鬼佬、番鬼佬、老番、鬼
对西洋人的不友好的称呼
%26#62568;佬
耕田佬
对农民侮辱的称呼
手震
畀贴士
付小费(畀:给;贴士:英语tips的音译)
争
劝交
劝架
烂喊猫
喊包、大喊十
比喻爱哭的孩子
除了上述两类别外,尚有17个因彼此对事物命名不同而造成的差异,例如谈恋爱,穗叫“掹草”,港叫“晒月光”。坐牢,穗叫“踎格仔”,港叫“食皇家饭”。
在香港保留下来而广州中年人不说的词共16个:观音兵、十月火归天、霞气、八月十五(屁股)、作渴、生飞、朱屎喳、黄狗毛、米皇、房车、唐楼、扣布、白车、药饼、刮粗龙、苏州过後无艇搭。
词汇发展的快慢最能反映社会发展的速度。香港旧词语消失得快相信跟过去几十年间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快速发展有关。香港从战後到现在这五十年,人们的生活和意识形态的确经历了很大的转变,这都能从词语的消长得到旁证。消失的词以詈词最多,例如:
打靶鬼 (对人辱骂的称呼)削仔 (模样清瘦的男青年)
大眼贼 (大眼睛的人)四眼狗(辱骂戴眼镜的人)
亏柴 (身体孱弱的人)翻头婆(对再婚妇女的贬称)
本地状元(麻疯病人)乌头 (精神委靡的人)
老水鸭 (老成世故的人)多事古(麻烦很多的人)
大底现在不少香港的中年人还记得小时候在家裏或在路旁常听到老人家动辄用“死、衰、臭、贱、婆、乸、龟、柴、佬、蛋、八”等构成的词语来骂人的情形,现在相对来说,这种现象已经很少见。粤语的詈词多,有人认为是承袭了清代的社会风气。清代的时候,人们对於有各种缺陷的人,常以嘲弄为乐,这种风气一直到辛亥革命之後,仍然如此(鲁金1991页112)。香港在60年代教育开始普及,通过学校教育,人生而平等、尊重别人,和整个社会共存共荣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普遍,人们对於有各种缺憾的人,多抱以同情和包容的态度,而不再是侮辱。70年代,一般家庭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从那时开始,举凡有甚麽天灾人祸或遭遇不幸,报界、电视、电台即呼吁市民捐助。电视台更制作大型的慈善筹款表演节目,家家户户从晚饭後一直看到深宵,慈善节目成为城中人们茶馀饭後津津乐道的盛事;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