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两种《玉篇》反切比较
1)  comparison of Fanqie between two kinds of Yupian
两种《玉篇》反切比较
2)  comparison of fanqies
反切比较
3)  Fanqie comparison method
反切比较法
1.
The research take the Fanqie comparison method and statistic method as the important principles.
我们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统计法和反切比较法,统计了《名义》全书中各个类字的总数量以及相互之间混切的数量之后,再将《名义》各类字的反切上下字与《广韵》的加以比较,得出异同,挖掘出二者之间的语音相对应关系和变化规律,并得出《名义》自身的语音情况,即《名义》注音方面基本上沿袭旧制,切语《广韵》大同小异,但潜意识里却透露了语音的演变。
4)  Two Models Comparation
两种模式比较
5)  Maize Varieties Comparison Test
玉米品种比较试验
6)  multiple comparisons
两两比较
1.
When the differences of average levels among several groups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multiple comparisons should be carried out.
几组资料的平均水平被初步判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往往需进一步做两两比较。
补充资料:《玉篇》
      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梁武帝大同九年(543)太学博士顾野王撰。顾野王(519~581)字希冯,顾烜之子,吴郡吴人。入陈为国学博士,黄门侍郎。《玉篇》卷首有野王自序和进《玉篇》启,这部书是奉命而作,呈给梁武帝之子萧绎的。书分30卷,可是《隋书经籍志》著录作31卷,《日本见在书目》同,可能是序文跟表启曾为一卷。野王作《玉篇》, 在《说文解字》和《字林》之后,所分部首有增有减,与《说文》比较,少哭、延、畫、敖、眉、白、、饮、后、介、弦 11部,增父、云、喿、冘、處、兆、磬、索、書、床、单、弋、丈13部,共 542部,比《说文》多两部。部首排列的次序也有很大变动,主要是按照义类相近与否来安排的。
  
  唐代封演《闻见记》称《玉篇》"凡一万六千九百一十七字"。今日我们看到的《玉篇》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陈彭年等重修。唐代上元间孙强的增字本,收字有 22561字,比封演所记的数目多5600多字,而注解大有删削,已经不是原本之旧。顾野王原本在宋代就已亡佚,只有日本还保存一部分传写本。日本现在所存有卷八、卷九、卷十八、卷十九、卷二十二、卷二十四、卷二十七几卷,其中除卷二十二、卷二十七不缺字以外,其他都是残卷。这些字都是唐代日本到中国的留学生和僧人传抄带回日本的。共存62部的2052字,相当原书的1/8 强。这都是希有的秘籍。(见彩图)
  
  从顾野王的原本来看,每字下不仅注明字义,而且举出见于古籍的例证和前人的注解,先经传,后子史文集,最后是字书、训诂书,极其详备,字有异体也分别注明,跟今本很不一样。
  
  顾野王在自序中说:"六书、八体,今古殊形。或字各而训同,或文均而释异,百家所谈,差互不少。字书卷轴,舛错尤多,难用寻求,易生疑惑。猥承明命,预缵过庭,总会众篇,校雠群籍,以成一家之制,文字之训以备。"这说明他作《玉篇》的宗旨是要综合众书,辨别形体意义的异同,网罗训释,以成一家之言。《字林》收字 12000多字,《玉篇》比《字林》多4000多字,这是在《字林》之后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著作。可惜后来经过孙强增删,又经陈彭年等重修,原书体列已大改变。
  
  今本《玉篇》有宋本,又有元本。宋本有清代张士俊泽存堂刻本和曹寅扬州诗局刻本。 元本有《四部丛刊》影印本。宋本卷首在野王序和进书启之后有"神珙反纽图"及"分毫字样",而元本多《玉篇广韵指南》一卷。宋本注文繁富,而元本则大都减略,排比整齐,因而部中字的排列次第与宋本不相同,现在通常应用的是张士俊泽存堂刻本。(见彩图)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