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llocutionary acts
言行同一论
1.
This article is meant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illocutionary acts to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fictional conversations.
本文拟就奥斯汀的言行同一论与小说对话的理解与翻译作初步的探讨。
2)  words and deeds
言行
3)  speech act
语言行为
1.
Mood,modality and speech act in modern English;
现代英语中的语气、情态和语言行为
2.
he gender difference of speech act is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structure and use level with language and pragmatic theory.
文章从语言结构层次和语言使用层面出发,基于语言本体及语用视角,对语言的性别化差异进行全面探讨,多层次的呈现男性和女性语言行为的差别,并试图从生理因素、角色定位、社会地位三方面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4)  language and behavior control
言行把握
5)  inconsistency
言行不一
1.
However,in spite of all the interpretations from all the versatile schools of literary criticism,critics seldom notice the odd inconsistency between the characters discourse and practice,which reveals profou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undercurrents.
本文运用雷蒙德·威廉姆斯情感结构理论,从小说人物的言行不一入手,分析小说在雄浑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中的人文关怀。
6)  language performance
语言行为
参考词条
补充资料:心脑同一论
      现代西方哲学中关于心、身问题的一种理论。心脑同一论主张心和脑不是两个不同的实体或属性,只是一个东西,心理状态或过程实质上是脑状态或过程。这种理论的提倡者有J.J.C.斯马特、S.阿姆斯特朗、H.费格尔等。心身问题要研究"心"和"身体"两个概念在涵义上是否有区别;如果有区别,那么心或身体是否存在;如果有心和身体,那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对于这些问题哲学史上历来有一元论的或二元论的回答。心脑同一论是一种一元论。
  
  17世纪英国唯物论哲学家T.霍布斯主张快乐的感情实际上不过是心脏的运动,概念不过是头脑中的运动,这是心脑同一论的思想先驱。同一论主张的心脑同一并非逻辑上的同一,乃是事实上的同一。它至少部分是经验科学的假说,即假设每个具体的心理现象或状态的出现,都以某一具体的脑现象或状态的出现为充足和必要的条件。心脑同一论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中枢状态唯物论  显著特征是坚决反对二元论,认为痛觉、思想等心理状态都存在,但不过是经验到这些心理状态的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状态。持这种观点的斯马特起初仅对感觉作出这类唯物主义的说明,后来阿姆斯特朗把它扩展到一切心理概念上,并得到斯马特的赞同。
  
  费格尔的物理主义  费格尔首先提出,心理名词和物理名词在涵义上有区别,但在经验事实上,它们指称的是同一事物或现象,正如晨星和暮星指称同一颗星一样。他认为心理现象名词和某些神经生理学名词尽管涵义不同,但指称相同,都是"原始感触"。他追随行为主义心理学家E.C.托尔曼,把这样的原始感触看作是神经生理学名词指称的"实在本身"。
  
  消失形式的同一论  这种同一论强调平常的心理概念同科学发现的不相容。例如感觉和有关感觉的谈话必将在科学语言中消失,正如魔鬼和有关魔鬼的谈论已经消失一样。按照这种看法,从来就没有思想、感情、感觉、意象等等,相信有这些东西正如相信有女巫一样,都是错误的。消失论所以是同一论的一种形式,因为"人们现在叫做感觉的东西和某些脑过程相同"这个陈述,也是一个同一陈述。罗蒂和P.K.费耶尔阿本德主张这种同一论。
  
  心脑同一论特别是中枢状态唯物论,不同意行为主义把心理状态或现象等同于行为的观点,认为心理状态是某些行为的内在原因。它承认心理现象具有成为动因的效力,思想、决断、注意等等都能产生行为上的结果。但这个原因究竟具有什么性质,这不是逻辑分析的问题,而是科学问题,对它的回答将取决于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