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ulu
[英]['lu:lu:] [美]['lulu]
露露
1.
Inevitable Symmetry-An Analysis Of The Intermezzo Of The Lulu By Alban Berg;
必然的对称——贝尔格《露露·间奏曲》分析
2.
An Analysis on the Music Image of Lulu from the Angle of Feminism;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露露音乐形象分析
2) dew
[英][dju:] [美][du]
露
1.
The duration of dew formation and the amount of dew are estimated by predicting the time when the temperature of upper leaves falls below the dew point.
利用冠层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估算了玉米冠层顶部结露的持续时间和结露量。
2.
The image of "dew" appeared constantly in the works of the poets in the Wei, Jin, and the South and North Dynasties.
魏晋南北朝文人诗中,出现了许多“露”的意象。
3) Lulu
[英]['lu:lu:] [美]['lulu]
《露露》
1.
From the research of his Opera lulu , we’ll achieve a better comprehension in the ideal combination between logical contro.
为了解贝尔格是如何将逻辑控制和情感表现这二者完美结合的,本文以贝尔格的歌剧《露露》作为探寻的切入点。
4) dew
[英][dju:] [美][du]
露[水];结露
5) dew
[英][dju:] [美][du]
n.露水,露
6) To expose;reveal.
暴露;揭露
补充资料:露梁海战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中国和朝鲜两国联军水师,在朝鲜露梁海域围歼侵朝日军的海上大战。露梁海战区,在朝鲜莲台山和南海岛之间的露梁津海峡以西、光阳湾以东的海域。它处于顺天通往对马岛的海上要冲。
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五年,日本太政大臣丰臣秀吉,为实现其吞并朝鲜和中国的野心,两次发兵侵犯朝鲜。明廷应朝鲜国王李昖的请求,两度派兵支援其抗日。中朝联军协同作战,经过平壤、稷山等战,将日军压缩、围困于朝鲜东南沿海的蔚山、泗川、顺天等地。
二十六年十月,联军水师获悉日军遵丰臣秀吉遗嘱准备撤退,迅速调整部署,将水师2.6万人、战船800只从古今岛移至左水营,占领猫岛,封锁光阳湾,控制露梁津海峡,决心围歼顺天的日军。十一月十一日起,日将小西行长多次率军企图从顺天强行突围,均被联军击败,遂向联军求和,遭拒绝后,向泗川的日将岛津义弘求援。十八日,岛津义弘率军万余、战船500余只,约同南海、固城等地日军分头赴援。联军水师侦悉后,立即决定先打援军。中国水军提督陈璘,急遣副将邓子龙率兵千人隐伏于露梁津海峡北侧,自率主力泊于竹岛及水门洞港湾;朝鲜水军统制使李舜臣率部隐伏于观音浦。十九日凌晨,日援军舰船进入伏击海域,联军突然发起猛攻,日军大乱,慌忙逃向观音浦。时已破晓,日军发现前有伏兵,乃回军,又遭邓子龙部拦截。这时,陈璘亲率主力与李舜臣部两面夹击。联军水兵奋勇争先,跃上日舰,白刃相搏。日军猛烈反扑。68岁的老将邓子龙急率200名壮士跃上朝鲜舟,与日军搏斗,力战牺牲。中国水军副将陈蚕率师驶至,继续拚搏。联军相互支援,愈战愈勇,日军不支,向南溃逃。李舜臣追至南海界,激战中阵亡。联军放喷火筩焚毁日船,日军伤亡惨重。二十日,联军追至南海,歼灭日军大部,岛津义弘率50余只战船逃脱。次日,陈璘急率水师至曳桥,焚毁南逃的小西行长部战船百余只。小西行长乘隙率余部逃脱。
此战,中朝联军密切协同,以伏击、夹击和火攻取胜,为朝鲜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五年,日本太政大臣丰臣秀吉,为实现其吞并朝鲜和中国的野心,两次发兵侵犯朝鲜。明廷应朝鲜国王李昖的请求,两度派兵支援其抗日。中朝联军协同作战,经过平壤、稷山等战,将日军压缩、围困于朝鲜东南沿海的蔚山、泗川、顺天等地。
二十六年十月,联军水师获悉日军遵丰臣秀吉遗嘱准备撤退,迅速调整部署,将水师2.6万人、战船800只从古今岛移至左水营,占领猫岛,封锁光阳湾,控制露梁津海峡,决心围歼顺天的日军。十一月十一日起,日将小西行长多次率军企图从顺天强行突围,均被联军击败,遂向联军求和,遭拒绝后,向泗川的日将岛津义弘求援。十八日,岛津义弘率军万余、战船500余只,约同南海、固城等地日军分头赴援。联军水师侦悉后,立即决定先打援军。中国水军提督陈璘,急遣副将邓子龙率兵千人隐伏于露梁津海峡北侧,自率主力泊于竹岛及水门洞港湾;朝鲜水军统制使李舜臣率部隐伏于观音浦。十九日凌晨,日援军舰船进入伏击海域,联军突然发起猛攻,日军大乱,慌忙逃向观音浦。时已破晓,日军发现前有伏兵,乃回军,又遭邓子龙部拦截。这时,陈璘亲率主力与李舜臣部两面夹击。联军水兵奋勇争先,跃上日舰,白刃相搏。日军猛烈反扑。68岁的老将邓子龙急率200名壮士跃上朝鲜舟,与日军搏斗,力战牺牲。中国水军副将陈蚕率师驶至,继续拚搏。联军相互支援,愈战愈勇,日军不支,向南溃逃。李舜臣追至南海界,激战中阵亡。联军放喷火筩焚毁日船,日军伤亡惨重。二十日,联军追至南海,歼灭日军大部,岛津义弘率50余只战船逃脱。次日,陈璘急率水师至曳桥,焚毁南逃的小西行长部战船百余只。小西行长乘隙率余部逃脱。
此战,中朝联军密切协同,以伏击、夹击和火攻取胜,为朝鲜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