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理解问题
1)  understanding problems
理解问题
1.
Causes of understanding problems and solutions to them were analyzed from both sides.
在跨文化相遇中出现的理解问题包括听不懂和误解两种,这些情况的产生可以归因于语言、会话原则及文化等方面。
2)  Question Understanding
问题理解
1.
Research on Question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Question Answering;
中文问答系统中问题理解的研究
2.
The Research on Question Understanding Technology of Chinese Question Answering System;
中文自动问答系统中问题理解技术的研究
3.
Research and Realization of Chinese-based Question Understanding System--Question Understanding Sub-system of Virtual Information Consultant System;
汉语疑问句理解系统研究与实现——虚拟信息顾问系统之问题理解子系统
3)  Question analysis
问题理解
1.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Question Analysis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 Chinese Question Answering System;
中文问答系统中问题理解与信息检索的研究与实现
2.
Question analysis is the primary task of Question answering System.
问题理解是问答系统的首要的分析工作,分析的结果对后面的处理,以至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都有很大的影响。
4)  management problem comprehension
管理问题理解
5)  problem-solving theory
问题求解理论
1.
Formal model for cryptographic protocols based on problem-solving theory;
一种基于问题求解理论的密码协议形式模型
6)  physics problem solving
物理问题解决
1.
Experiments on effects of naive representation onto the physics problem solving;
朴素表征影响物理问题解决的实验研究
2.
Based on the six dimension scale of high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elf monitoring learning ability in physics problem solving developed on long term theoretical and phenomenographic researches, the study focused on demonstrate the structure of high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elf regulated learning ability in physics problem solving by using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
从物理解题过程来看 ,其物理问题解决自我监控能力由计划、调节、监察、检验和反思等五个方面的因素组
补充资料:《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
      毛泽东论述经济和财政的关系,以及发展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的著作。1942年12月,毛泽东以《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为题,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一个长篇报告。本文是报告中的第一个问题,原题是《关于过去工作的基本总结》,在编入人民出版社1953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三卷时改为今题。
  
  
  当时陕甘宁边区和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在财政上遇到极大困难。由于日本侵略军的野蛮进攻和国民党的包围封锁,军队、机关干部和学校人员,缺少最必需的生活用品。毛泽东为了给解决财政困难指明前途,作了这篇报告。
  
  本文论述了十个问题。文中着重阐明了经济和财政的关系;发展陕甘宁边区经济应遵循的原则和应发展的各项生产事业。
  
  发展经济,才能解决财政困难 毛泽东指出,为了解决当时的财政困难,有些同志企图缩小必不可少的开支。他们不理解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有许多同志片面地看重了财政,不懂得整个经济工作的重要性。财政工作固然很重要,但决定财政的却是经济。为了发展经济,在陕甘宁边区建立和发展了公营经济。边区政府办了许多自给工业;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发展了以自给为目标的农业和工业;几万机关和学校人员,发展了同样的自给性经济。敌后各抗日根据地也都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帮助群众发展经济  毛泽东指出,人民群众为了抗日和建国的需要,多负担一些经费是应该的,也得到了人民的谅解。但必须使人民的经济有所增长,使人民的生产有所发展,也就是对人民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盐业和商业,要采取帮助其发展的适当步骤和办法,帮助人民发展经济,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增加人民的收入,使人民所得大于所失。
  
  在公私关系上,毛泽东认为,应是"公私兼顾"或"军民兼顾"。向人民征收抗日经费,既不能不顾战争的需要,片面强调政府应施"仁政";又不能不顾人民的困难,竭泽而渔。
  
  精兵简政 在陕甘宁边区的高级干部会议后,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都实行了"精兵简政"。按照"精兵简政"工作的要求必须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精简,就是减去不必要的机构和人员;统一,就是建立统一的、指挥如意的、使政策和制度能够贯彻到底的工作系统;效能,就是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就是节省一切不必要的支出。在经济和财政工作中,还要求克服官僚主义,反对贪污现象。
  
  在本文所阐述的理论指导下,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的生产事业得到了发展,克服了当时在财政经济上遇到的严重困难,提高了军队、机关、团体、学校人员和广大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从物质上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