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丁尼生时代
1)  the age of tennyson
丁尼生时代
2)  Tennyson
丁尼生
1.
The Speaker in the Dramatic Monologue──With Illustrations of the Poems of Tennyson, Browning and Eliot;
戏剧独白诗中的说话人——以丁尼生、勃郎宁和艾略特的诗作为例
2.
Echo of science and the frustration in spirit approach to Alfre d Tennyson s poetic theme;
科学的回声 精神的困惑——评丁尼生诗歌的主题
3.
An Interpretation of Tennyson s Evolution of Thoughts from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His Poems;
从诗歌的叙事技巧解读丁尼生的思想演变
3)  Alfred Tennyson (1809~1892)
丁尼生,A.
4)  Tennyson's poem
丁尼生短诗
5)  nicotine replacement therapy
尼古丁替代治疗
1.
The effect of the abstinence from smoking with nicotine replacement therapy combining with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 intervention;
尼古丁替代治疗联合心理行为干预对辅助戒烟的作用
6)  nicotine replacement therapy
尼古丁替代疗法
1.
Hazards of smoking and nicotine replacement therapy;
吸烟的危害与尼古丁替代疗法
2.
Transdermal nicotine patch is one effective form of nicotine replacement therapy.
尼古丁透皮贴剂是尼古丁替代疗法的一种,它以非香烟的形式,提供部分原来从香烟中获得尼古丁,而治疗量的尼古丁远远低于从香烟中的获得量,既可以减轻戒烟时出现的戒断症状,提高戒烟的成功率,又避免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对身体的毒害。
补充资料:丁尼生,A.
      英国诗人。出生于林肯郡清贫的教区牧师家庭。曾肄业于剑桥大学。1853年定居在英国南海岸的怀特岛上。1884年接受男爵封号。
  
  丁尼生继承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拜伦和济慈的传统,同时受到古希腊、罗马文学的影响。他的诗题材广泛,或取材于希腊、罗马神话和中世纪的传说,或取材于当代现实生活。他重视诗的形式的完美,词藻绮丽,音调铿锵,不过有时略嫌做作。
  
  他早期的诗作清新、生动,富于想象力。《食荷花人》,描写古希腊英雄尤利西斯等漂流海岛,食荷花中魔,乐而忘返;《美女梦》写美人的心情;《夏洛特小姐》写中世纪深居闺房的织女对骑士的单恋。著名诗篇《尤利西斯》描述年老的尤利西斯追求新境界的永不止息的精神,格调庄重。1833年他的挚友阿瑟·亨利·哈勒姆早逝,他经过17年的构思,写成组诗《悼念》(1850)表示纪念。这组诗共 131首,把对亡友的友情扩大为对人类的博爱,对今生的苦难发出疑问,对来世的生活充满憧憬,驰骋他的想象。这个组诗被认为是英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哀歌之一,给作者带来极大的声誉。维多利亚女王因而与他结交,并封他为宫廷桂冠诗人。
  
  1852年丁尼生写了《悼惠灵顿公爵之死》一诗,1855年写了《轻骑兵旅的进击》一诗,歌颂克里米亚战争中在巴拉克拉瓦袭击俄军的英国轻骑兵旅,同时也写诗歌颂维多利亚女王。这些诗抒发爱国主义思想,受到欢迎。
  
  丁尼生以 6世纪英国历史上传奇式的亚瑟王及其圆桌骑士的故事为题材,写了许多作品,其中1859至1885年期间写的组诗《国王叙事诗》,在读者中广泛流传。
  
  1855年丁尼生发表独白戏剧诗《莫德》,叙述一个因未报杀父之仇而造成变态心理的青年对少女莫德的爱情,以及纯洁的爱情如何拯救了他的灵魂。其中有一些优美的抒情诗段,但从戏剧性和人物描写方面来说并不成功。
  
  
  
  
   
  
  1864年丁尼生发表的诗集中有一首自由体叙事长诗《伊诺克·阿登》,描述水手阿登流落海外10多年,回家后发现爱妻已和旁人结婚。为了避免破坏她的幸福,他自愿隐避,孤寂而死。这首诗纯朴自然,符合当时的社会道德标准,风行一时,并被译成多种外文。
  
  丁尼生晚年对英国社会风尚的败坏日益感到失望和不满, 作品中流露出愤世嫉俗的心情。 如1886年所作《六十年后的洛克斯利堂》,与他60年前所作的《洛克斯利堂》适成对比。青年时他曾认为人类进步是必然的,此时则对此深感怀疑。他晚年最为著名的诗是1889年所作的《过沙洲》。诗人把预感死的来临比喻为在暮色苍茫的退潮中驾小舟越过沙洲,以恬静的心情面对他的领航人(上帝)。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