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京城
上京,是辽王朝的首都,是在契丹本土内建立的政治中心,城址在今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侧。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创建建辽王朝后,便在918年(神册三年)兴筑政治中心,初名里都。皇都建立在契丹本土内的中心地带,是契丹族倔起的根据地,依托大兴安岭余脉的崇山峻岭,前面为广阔的草原,旁侧为潢河上游及其支流,沿河而下可进入辽海大地,溯流而上穿越大兴安岭则可进入内蒙古高原腹部,在战略上是宜攻宜守的要冲;而且河流两旁的川地上水草丰美,气候宜耕宜牧,是建立城市的风水宝地。926年(天显元年)耶律阿保机在平定渤海国后去世,次子耶律德光继皇帝位后,便下令扩展皇都城垣,并兴建起开皇殿、安德殿、五蛮殿等三座宫毁。938年(天显十三年)太宗耶律德光为了举行隆重典礼,接受后晋派遣冯道等使臣的朗贺,接受奉献燕云十六州的图籍,于是新建了宫城的南门,命名为承天门,依照中原地区封建王朝的礼仪举行盛典,改年号为会同,并改皇都为上京5防涝府。辽王朝先后共有九个皇帝,都以上京为首都,直到1120年(辽天庆十年、金天辅四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率军攻入城内为止,上京城共存在约二百一十年。辽上京城的建立,是契丹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契丹社会从此向封建制转化。契丹族在草原上兴筑的都城,不仅是内蒙古草原上的创举,而且也是蒙古高原上各民族国家兴筑的第一座真正的城市。
上京城由南北两城组成,平面略呈日字形,城墙周围总长8916.9米,约合17唐里。
北城叫做皇城,位于全城的北半部,是由最先兴筑的皇都改造的。里都选择在潢河(今白音戈洛河、沙粒河)北岸的冲积平地上,西靠一座小山丘,东望潢河下方的河谷,城墙的东、甫、北三面墒都呈直线,西墙的南北两端向内曲折,其中段正位于小山丘顶部,因而形成西面地势高、城中及东面地势平坦的城郭,应是根据契丹人东向的传统习尚而设计的。皇城城墙周长6398米,原高三丈,现今残墒高达9米,一般均残高6米。城墙上加筑有马面等防御设施,现今还可以看到马面残迹。城墙的四面开设城门。东门叫做安东门,南门叫做大顺门。西门叫做乾德门,北门叫做拱辰门,并加筑有方形瓮城。皇都以安东门为正门,即以东门为正门,改筑为皇城后就以南墙正中的大顺门为正门。
皇城是契丹人聚居区域。城中央筑有官城,也就是大内,是皇帝居住的宫毁区。宫城的南门叫做承天门,是太宗时按照中原地区封建王朝的宫门形制兴建的,门上构筑有城楼,只有举行盛典时才开启中央大门,平时出入官庭,是经由宫墙东、西两侧开设的宫门。东墙上开设的门叫做东华门,西墙上开设的叫做西华门,现今宫墙遗迹多已塌毁,只剩下一些残垣,估计宫墙的总长约1600米。宫城内建有开皇殿、安德殿和五蛮殿等建筑,现今还可看到这些宫殿的高大台基。城中最北面的那座宫殿基址,建在一座小由丘上,是宫城中最为宏伟的宫殿,应是建城初期就已兴建的开皇殿址。在这座高大宫殿址北面,有一组排列整齐的建筑址,当是宫庭的后院。在大宫殿址南面的宫城内,还分布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台基,中间还用矮墙隔开,应是南院和北院的遗址。辽王朝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将百官分为南北两面,北面官负责管理契丹和各部族方面伪军政事务,南面官负责管理汉人方面的军政事务。北面官中的契丹北抠密院简称北院,契丹南枢密院简称南院,分别掌管契丹军马和人民两个方面,是辽王朝政权的核心机构;所以设置在宫城中。大内以南有一条南北向的大街直通到皇城南门,经钻探证实这条大街就是史籍中记载伪南街,宽约lo米,长达900余米。南街东西两侧分布有许多建筑址,外围都筑有围墙,各处建筑址之间有道路相通,但道路曲折回转而不甚规则,有的道路与东、西两门内的东街、西街相通,,原来城市末曾经过周密设计,因此显得比较杂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