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希曼诺夫斯基
1)  Szymanowski
希曼诺夫斯基
1.
“Exultation” and “ Passion”- The Music Characteristics of Violin Concerto No.1 by Szymanowski;
“狂喜”与“热情”——希曼诺夫斯基《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特征
2.
Research on Szymanowski s No.1 Sonata;
希曼诺夫斯基《第一钢琴奏鸣曲》研究
3.
A Study on Szymanowski s 12 Piano Etudes;
希曼诺夫斯基十二首钢琴练习曲研究
2)  Karol Szymanowski (1882~1937)
希曼诺夫斯基,K.
3)  Lomnaofski norm
罗曼诺夫斯基准则
4)  Panofsky
潘诺夫斯基
1.
The dissertation briefly discusses the works on Renaissance art by three famous art historians in the 20th century, Panofsky, Wittkower and Hellmut Wohl.
本文主要介绍了20世纪三位著名艺术史家潘诺夫斯基、维特科夫尔与沃尔论述文艺复兴艺术的三部著作。
5)  Malinowski
马林诺夫斯基
1.
An Analysis of Anthropology of Sex Practiced by Bronislaw Malinowski;
试论马林诺夫斯基的性人类学研究
2.
The Authority of Maternal Uncle: the Third-party Authority of the Savage Family——An Anthropological Investigation Centering on Malinowski's the sexual life of Savages
舅权:家庭中的第三方权威——以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的性爱》为视点的人类学探源
3.
The "law"of the primitive society is explored by decoding Malinowski s "The Crimes and Conventions of the Primitive Society",the classical work in anthropology of laws.
通过对马林诺夫斯基的《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这本重要的法律人类学著作的解读来探析原始社会的"法律",对"什么是法律"进行梳理,并结合现实社会的法律状况,可以使人对人类法律发展的进程有一个认识。
6)  panofsky ratio
帕诺夫斯基比
补充资料:希曼诺夫斯基,K.
      波兰作曲家。1882年10月6日生于梯莫舒夫卡,1937年3月29日卒于瑞士洛桑。1902年迁居华沙后,从波兰作曲家Z.诺斯科夫斯基学习作曲理论。1905年在华沙组织音乐小组"青年波兰",成员有A.谢卢托、G.菲特贝尔格、L.鲁瑞茨基等人,主张发展波兰的现代音乐。希曼诺夫斯基除曾在华沙音乐学院任教外,主要从事创作和演出活动。他同西方的现代音乐生活有广泛接触,曾到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美国等地从事钢琴演奏和指挥,向听众介绍自己的作品。
  
  希曼诺夫斯基的创作涉及交响乐、协奏曲、钢琴音乐、小提琴音乐、室内乐、歌曲、歌剧、舞剧等各种体裁,数量甚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希曼诺夫斯基的创作深受R.瓦格纳、А.Н.斯克里亚宾和R.施特劳斯的影响,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独特创作个性。这时期比较重要的作品有《f小调第一交响曲》(1907)、《降B大调第二交响曲》(1910)、《E大调音乐会序曲》(1905)、钢琴作品《c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1904)、《波兰民间主题变奏曲》(1904)、《幻想曲》(1905),以及《小提琴奏鸣曲》(1904)等。1914~1926年这12年间,希曼诺夫斯基的创作受到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强烈影响。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为独唱、合唱、大型交响乐队写的《第三交响曲》(1916)。这部交响曲采用了波斯中世纪诗人J.M.莫拉维的诗《夜之歌》为歌词,音乐渗透着一种暗淡的神秘主义色彩,情感表现强烈,和声已完全超出了大小调功能体系,乐队庞大,音乐语言极端复杂化。这时期创作的小提琴套曲《神话》(1915)中最著名的是取材于神话传说的《阿瑞图萨之泉》。具有浓郁印象主义风格的钢琴套曲《楣饰》(1915)则取材于荷马史诗《奥德修记》中的 3个片断。著名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1916)的内容则与T.米钦斯基的诗歌《五月之夜》有直接的联系。这时期比较重要的作品还有钢琴套曲《假面》(1916)、《C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1917)和歌剧《罗杰尔王》(1924)等。
  
  1926~1937年是希曼诺夫斯基一生创作的最重要时期。波兰民间音乐,特别是波德哈莱山区的民间音乐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现代的音乐语言同民间音乐风格结合起来,使他的音乐获得了新的活力。舞剧《山盗》(1931)取材于民间传说,音乐粗犷、清新,有鲜明的波兰山区民间音乐的色彩。《第二小提琴协奏曲》(1933)和《第四交响曲》(1932,实际是一部钢琴协奏曲)中,都有波兰民间音乐影响的痕迹。前者的主题有波德哈莱山区民间音乐的气质,后者的末乐章则贯穿着奥别列克民间舞曲的节奏。在不同年代为钢琴创作的20首马祖卡舞曲,同肖邦的马祖卡舞曲不同之处是,他没有直接从马索维亚地区的民间音乐汲取素材,而是从波德哈莱山区的豪放、粗犷的民间音乐中得到灵感,并把现代的音乐技法同民间音乐语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除上述作品外,比较重要的作品还有:大型声乐器乐曲《圣母悼歌》(1926)、《第二弦乐四重奏》(1927)和一系列富有浓郁民间色彩的歌曲,特别是为混声合唱写的6首《库尔皮亚歌曲》(1929)最为著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