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胡琴共鸣箱
1)  Half-bottle
胡琴共鸣箱
2)  resonance box
共鸣箱
1.
The violin is divided into string system and resonance box system.
在共振箱系统中,由调频接收器接收信号,经电声转换后驱动共鸣箱发声。
3)  Huqin
胡琴
1.
Close to Human Voice——The Development of the Aesthetic Mechanism of Huqin;
向人声韵致的贴近——胡琴形成与演进的美感机制
2.
The descent of them are respectively: the pear-shaped Hobus: Hobusmusical instrument with horse tail(Hobus with bowstrings, Huur, Ihil, Chuur)--Huqin(Hulei with bowstrings, Huur, Ihil)--Chuur(.
梨形火不思式胡琴的世系应是:火不思——马尾胡琴(弓弦火不思:忽兀尔、伊奇里、苏古笃)——胡琴(弓弦忽雷:忽兀尔、伊奇里)——潮兀尔(叶克勒)——马头琴;筒性奚琴式胡琴的世系应是:奚琴——嵇琴——胡琴(二胡、四胡、板胡、京胡等)。
3.
In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drama accompaniment, the formation of Huqin ,as the main Musical instrument, is relative later.
在戏曲伴奏的演进过程中,胡琴作为主奏乐器的形成是相对较晚的。
4)  sounder resonator
音响器共鸣箱;集音箱
5)  aeolian harp
风鸣琴[声]
6)  Conjugal Bliss
琴瑟和鸣
补充资料:胡琴
      擦奏弦鸣乐器。广泛用于中国民族民间乐队的弓弦乐器。凡二胡、四胡、京胡、板胡、坠胡、粤胡、马骨胡、二弦等,均可称为胡琴。
  
  历史 在宋代就有胡琴的名称出现。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一首军士歌:"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此歌明确记载当时已有马尾胡琴。金元时,胡琴已用于祭祀和战争。《内蒙古历史概要》中说:"十二、十三世纪时......祭祀时奏忽忽儿。"(忽忽儿即胡琴)《马可·波罗行纪》中亦讲到1278年蒙古军队排好队伍等待打仗时,兵士们唱歌和奏二弦琴。关于胡琴的形制,《元史·礼乐志》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这种胡琴与现今胡琴稍有差异。火不思的瓢形音箱不能将弓毛夹置弦中,只能在弦外擦奏。现代流行的胡琴,其音箱多为筒形,次为碗形或椭圆鼓形。用琴杆插置音箱内,弓之马尾一般均在二弦中夹置。元史记载的胡琴可能是当时的一种,因为音箱近似于筒形与碗形之间的擦弦乐器在唐时已经出现,名叫奚琴。奚琴不用马尾弓,而是用竹片在两弦之间磨擦发音,它的发声原理与现今弓弦胡琴是一致的。奚琴到了宋代称为稽琴,在演奏技巧上有了相当发展。据《梦溪笔谈·补笔谈》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稽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由此可见当时的演奏技巧已经相当高超。北宋时期从宫廷到民间盛行稽琴的演奏。据《都城记胜》记载:"瓦社中的细乐,常用箫、管、、稽琴、方响之类合奏。"《梦溪笔谈》也同时记载了稽琴的流行和马尾胡琴的出现,这表明两种擦弦乐器的同时存在。此后已不复再见有瓢形音箱的胡琴和竹片擦奏的稽琴,可能两种乐器相互吸收而融为一体。现代民间常用的胡琴,除二胡、马骨胡外,还有下述几种:
  
  二弦  福建南音中的一种古老擦弦乐器,音箱为筒状,反装的弦轴与奚琴十分相象。现代胡琴弦轴前细后粗,一般均顺着琴筒从后向前(蒙皮的一端为前)插入并穿过琴杆上的洞孔,在弦轴的尖端系弦。而奚琴与二弦的弦轴由前向后插入,琴弦系在粗的一端。
  
  板胡  明清时期,随着戏曲、曲艺音乐的兴起,以及小型器乐演奏在民间的普遍流行,胡琴出现了多种变化。明代中叶产生的西秦腔(梆子腔),其伴奏乐队中的主要乐器为板胡。板胡的音箱不是蒙以皮革,而是盖上薄的木板,故名。板胡的音箱用半个椰壳制成,形似碗状,蒙以薄的桐木板,后无音窗。琴杆比一般二胡为粗。早期用丝弦,外弦为一般老弦,里弦为粗老弦。琴弓比一般的粗而长,弓毛亦多而坚硬,音色高亢嘹亮。
  
  京胡  清代以后,二黄腔逐渐兴起,四大徽班进京以后,在皮黄腔的基础上产生了京剧。胡琴成为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故定中为京胡。京胡的音箱用竹筒,琴杆,琴弓用竹竿。琴筒细长(直径约5厘米),前端蒙蛇皮,后无音窗,发音刚劲嘹亮。
  
  坠胡  清代以后,曲艺中逐渐形成了河南坠子。坠子吸收了当地颖歌柳的音乐,而颖歌柳的伴奏乐器为小鼓和三弦,民间艺人将三弦改为弓弦乐器,于是形成了坠胡。起初的坠胡形制基本同于小三弦,加上马尾弓,弓毛分成两股,中间夹一弦,两边拉内外弦。坠胡与其他胡琴的不同,主要在于它的琴杆又是指板,是一种有指板的胡琴。此后,坠胡音箱采用筒形,以铜(或竹、木)制作,蒙蛇皮,音色柔和,并发展为独奏乐器。
  
  四胡  内蒙古的说唱形式"乌力格尔"与"好力宝"的伴奏乐器。四胡用筒形音箱,蒙蛇皮,有4个弦轴,张4根丝弦。第1、第3两弦与第2、第4两弦同音。琴弓用双股马尾分别夹置于1、2及3、4弦之间,演奏时 1、3或2、4根弦同时发音,音量增大,有两件乐器同时演奏之感。
  
  
  
  南胡  流行于江南地区,用于江南丝竹乐及江南民间小戏的伴奏。20世纪20年代刘天华将其带到北京,在制作上进行了改革,并创作了许多乐曲,丰富了演奏技巧,将其发展为独奏乐器,定名为二胡。30年代,旅居上海的吕文成将其带到广东,换成钢丝弦,用于广东音乐中,定名为粤胡。其定弦比二胡高四、五度,亦称高胡。过去的南胡,演奏时不换把位,音域在八度或十度以内。二胡和粤胡则采用了高把位,扩大了音域,增强了表现力。与此同时,上海的大同乐会等国乐团体,又创制了中胡和大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民族管弦乐队,为解决乐队中的低音部分,试制了低音革胡。低音革胡的外形是二胡的放大,装有指板,张4根弦,均装在琴体的侧面,在置弦马处蒙一椭圆形蟒皮(在琴筒的侧面),使琴弦在皮膜上震动发音。琴弓在弦外擦奏,奏法与大提琴相仿。
  
  长期以来,各种胡琴的性能、演奏技艺和曲目伴随着各种形式的器乐合奏及戏曲、曲艺、歌舞、民歌等音乐形式的发展而逐渐丰富完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