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贝克汉萨同盟旧城
吕贝克旧城位于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的吕贝克市,是一座典型的中世纪山地城市。 自1143年建城以来,一直是欧洲著名的港口及商业城市,它的影响与汉堡、哥本哈根、不来梅等其他汉莎同盟城市相当。回顾历史,早在819年,此地便建有一座城堡,称为"老吕贝克"。11世纪时,吕贝克改名为"留比斯",意为可爱之城。1143年,荷尔斯泰因伯爵阿道夫二世在"可爱之城"的基础上重建吕贝克,形成了如今旧城的雏形。1159年的一场大火之后,吕贝克城重新布局,其鱼骨状的大街和四通八达的小巷成为日后北欧城市布局的模式。1226年,该城成为自由城邦;1358年,吕贝克成为 汉萨同盟的总部所在地,确定了它在欧洲的重要地位。16世纪,随着北欧诸国的逐渐强大,吕贝克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进入20世纪后,该城早已风光不再,二战后盟军的空袭摧毁了旧城五分之一的建筑,其中包括著名的教堂和市政厅。战后德国政府努力修缮和保护残存的文物古迹,使得吕贝克旧城依旧成为北欧地区的一座保存良好的中世纪古城。
完美的中世纪建筑
吕贝克旧城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旧城东部和北部区域,第二部分是旧城的西南区域,第三部分是圣玛丽教堂及市政厅。
旧城区的东部和北部现已被划为保护区,保持着中世纪的完整格局。这一区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将10世纪城市特有的宗教性和世俗性和谐地融为一体。城市上空轮廓由7座高耸的教堂塔楼构成,突出体现了该城特有的风格。它同时又是一座活的建筑博物馆:哥特式、巴洛克式、 洛克克式、非经典式,从中世纪到现代的各种建筑风格都有。其中哥特式的圣玛丽教堂、罗马式的大教堂等众多教堂尖顶簇拥在旧城区上空,仿佛是一片教堂的森林。1942年,圣玛丽教堂和圣彼得教堂的尖塔曾在空袭中被毁,1956-1962年间重修。不足的是续建的建筑在结构、造型比例和组合形式上与相邻的原有建筑风格相异,未能与旧城传统形式相统一;但由于续建范围小,故未对整个城市景观造成损害。
旧城北区是中世纪城镇特色的典型代表,而这些特色主要通过当地独特的砖造房子和建筑阶梯形的山花显示出来。中世纪由于对空间需求的增长,建筑结构上出现了内院和背街,临街的房子将内院与大街隔离开来,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内向性格,同时也造就了旧城的独特风貌。城东区保存一些手工艺人的朴素住宅,这些住宅大都设有内院,有一定的虚实开阖变化。城内的贵族宅邸则更为讲究,它们结构坚固,设施完备,空间富于变化装饰精巧细致,艺术价值很高。其中颇具特色的有:变化丰富的大厅、古色古香的壁炉、彩绘的木制天花、房间嵌板细工和拉毛粉饰吊顶,还有花园的侧厅。现在这些建筑都加以保护,精心修补。
旧城的西南区是幽静而略显拘谨的城区,也有一些浪漫的田园风格,吕贝克人将这里称为"画家角"。
在旧城中心的制高点,坐落着圣玛丽教堂和市政厅,这二者相毗邻,成为吕贝克最重要的建筑物,并因其艺术的高贵价值而在欧洲享有盛名。这两座建筑当时曾在整个北欧有广泛影响,以致波罗的海沿岸的大量建筑都纷纷模仿。其中圣玛丽教堂被作为哥特式砖构大教堂的典型;而市政厅则被当作该地区市政厅建筑的样板,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它的一半是哥特式的,而另一半是丽娜莎挪式。在后来的几个世纪,市政厅一直是远近城市争相效仿的典范。
旧城西侧坐落着荷尔斯坦因大门,这个13世纪建成的古城门一直是吕贝克城的象征。它建于1466-1477年,为晚期哥特式风格。登上城门,可以眺望整个吕贝克旧城。城堡现已成为博物馆,陈列着古代的作战地图、兵器和战船模型。二次大战中,吕贝克的许多古建筑遭到战火毁坏,但荷尔斯坦因门侥幸保存下来。
吕贝克旧城的建筑物组合自然,风格统一,有着动人的城市景观效果,表现了吕贝克城市艺术的高度成就。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座包括近千座建筑的汉萨同盟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