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政治化和女性化
1)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政治性社会化
2)  politics and culture
政治文化
1.
At the same time,it also affects the politics and culture dissemination,promotes a strong impacts on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as well as politics and culture s dissem.
同时政治文化的传播也受到网络的影响:网络对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传播与弘扬造成了强大的冲击;网络对政治文化传播发展趋势的影响表现在网络促进政治文化传播的民主化、社会化、高效化与国际化。
2.
In this process,Russian national thinking was gradually becoming matured,its politics and culture that characterized Orthodoxy and dictatorial thoughts were important contents of it.
在这个过程中,俄罗斯民族的思想也逐渐成熟,以东正教和专制制度思想为特征的政治文化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3.
We should persist in the main trend in politics and culture, dissolve and avoid the crisis of politics and culture constructing politics and culture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文化,首先要坚持主流政治文化,化解、避免政治文化的危机。
3)  politicization [英][pəˌlitisai'zeiʃən]  [美][pəˌlɪtəsaɪ'zeʃən]
政治化
1.
Play Go of Enterprises and Government: Private Enterprise Politicization;
企业与政府的博弈:民营企业政治化
2.
politicization of Japanese ODA to China.
分析了21世纪初期的日本对华ODA变化:(1) 对华贷款规模逐年大幅度削减;(2)日元贷款实施周期和投向发生变化;(3)日本对华ODA日益政治化。
4)  political culture
政治文化
1.
Exploration on Political Culture Cultivation in China s Democratic Political Construction;
探析当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政治文化的构建
2.
Analysis on Political Culture of China Today;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探析
5)  politicalization
政治化
1.
From culture politicalization to culture modernization——Culture development trend in China s modernization;
从文化政治化到文化现代化——中国现代化中的文化发展趋势
2.
On the Politicalization of the Sino-Soviet Economic Relations: Display,Causes and Enlightenment —— Take the USSR s Economic Aid to China as a example;
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苏经济关系的政治化:表现、成因及启示——以苏联对华经援为例
3.
New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Ethnic Relations:De-politicalization of Ethnicity;
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
6)  depoliticization
非政治化
1.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if the SCO wants to gain sustainable,st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it must solve five distinctive problems properly,namely choosing the future developing focus,giving free rein to China and Russia s active role,emphasizing on "depoliticization",admitting new member cautiously and harmonizing role c.
上海合作组织经过七年的不断发展,在未来如要获得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必须着力解决好该组织今后的发展重心、发挥好中、俄两大国的积极作用、突出"非政治化"、慎重吸纳新成员、协调好角色冲突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2.
At last,the author tells us:providing the new understanding of “politics” and “history”,the new history has revolutionized the tradi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s” and “history”,and played a role of depoliticization and .
本文在分析西方历史观和政治观历史演变的基础上,对西方史学发展进程中政治与历史之间关系的演变进行了论证和剖析;最后指出:在西方史学发展的新阶段,新史学提出了新情境下的“政治”与“历史”的新内涵,从而改造了传统的“政治”与“历史”的关系,事实上起了非政治化和泛政治化的作用,但无论就内容还是本质来看,“历史”从未离开过“政治”,“政治”也须臾没有离开过“历史”。
补充资料:政治文化
       客观政治过程在社会成员心理反映上的积累,包括政治认知、政治信念、政治感情、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等。如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的性质和功能的理解,他所持的政治理想,政治参与的热情,对待公共权威的态度,评制政府政策的价值标准,内心遵循的政治行为准则,都是政治文化的内容。
  
  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1956年,美国政治学家G.A.阿尔蒙德首次使用"政治文化"一词。此后,这个概念很快取代了传统政治学中常见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国民性格"等意义相近、但难以用实证性方法予以研究的术语,成为西方政治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60年代后,政治文化成为西方尤其是美国政治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文化的研究,学者们发表了一批有关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阿尔蒙德与S.韦伯合著的《公民文化》(1963)、L.W.派伊和S.韦伯合著的《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1965)、阿尔蒙德和G.B.鲍威尔(小)合著的《比较政治学:发展研究途径》(1966)等。此后,其他许多国家的政治学研究者也开始重视政治文化的研究。中国政治学界在80年代初开始进行研究。
  
  基本内容  西方政治学家对"政治文化"的概念有多种理解,一般认为,S.韦伯的解释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解释:即政治文化是"由得自经验的信念、表意符号和价值观组成的体系,这个体系规定了政治行为所由发生的主观环境"。阿尔蒙德和S.韦伯还把政治文化的内容归纳为:①对政治系统整体的态度;②对政治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态度;③对自己在政治系统中的角色的态度。少数政治学家则认为从主观方面阐述政治文化的特征,是对概念的狭义理解,主张把政治文化的涵义延伸到包括政治行为模式。可以说,这是对概念的广义理解。西方政治学者一般认为,政治文化的意义在于,通过影响各个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对整个政治系统的功能发挥作用。政治文化被视为一个将微观政治同宏观政治联系起来的因素。许多政治学家甚至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统正常运行并发挥功能的关键因素之一。他们在研究发展中国家政治的著作中强调,这些国家建立了现代的政治结构,但却未获得相应的成果,其原因就在于政治文化形态与现代政治不相适应。
  
  西方学者还将政治文化划分为不同类型,其中,阿尔蒙德的划分比较有影响。他认为政治文化有 3种大的类型:①蒙昧型政治文化,其特点是,公民既不向政府表示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也不关心政府的政策和法令。②服从型政治文化,其特点是,公民尊重并执行政府所作的权威性决策,但缺乏参与政治、向政府表达利益要求的意识。③参与型政治文化,它与现代民主政治相适应,使公民抱有不过分的参与热情,对合法的权威亦有充分的尊重。但是,任何社会都不会只有单一类型的政治文化,而是诸种政治文化的结合。还有一些学者从其他角度对政治文化进行分类,认为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在某些方面可能具有共同的信念、情感和态度,这就构成该社会的政治文化。社会成员所属的民族、种族、社会阶层、地域的不同,都可能引起政治文化的差别。因此,在属于同一个大类型的政治文化中,存在着若干亚文化,如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某个地区的政治文化。在这方面,最常见的是区别政治精英的政治文化与大众的政治文化。
  
  8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学者对政治文化理论表现出很大兴趣。一般认为,政治文化总是与某一政治制度或政治体系相适应的。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文化代表一定的阶级、阶层、集团的政治观念、情绪和政治习惯,反映他们的利益和要求。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国家制度、不同的社会政治影响,对政治文化的性质和内容有决定性的影响,而政治文化又通过政治社会化影响人们的政治感情、社会政治传统、公共舆论及政治制度、政治体系本身。中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①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②中国政治文化的现状及其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系;③如何将中国政治文化的继承和变革相结合,有意识地创造新的政治文化,以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