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View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科学知识观
1.
The Extreme View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of Post-modernism;
论后现代主义科学知识观的偏颇
2) scientific knowledge
科学知识
1.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and sociology of knowledge approach;
科学知识的生产函数——基于科学社会学与知识社会学视角的研究
2.
Grasping production mod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based on theory of practical construct;
以“实践建构论”科学观 把握科学知识的生产——简评《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演变》
3.
Combina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ecological ethics as a form of cultural progress——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philosophical text of Albert Schweitzer;
科学知识与生态伦理的耦合:文化进步的合理形态——阿尔贝特·史怀泽哲学的文本解读
3) knowledge science
知识科学
1.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nowledge science and intelligent technology are the development trend in computer science at present and in future.
信息、知识、智能是现在和未来计算机科学发展的主题;作者系统地介绍了信息处理、文字与自然语言的理解、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知识科学;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遗传算法、逻辑学等领域研究中前沿的若干问题,并进行评价和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2.
This paper discuss beginning of knowledge management,presents that knowledge chain management is new management mode of knowledge enterprise,information integration come into knowledge integration,knowledge system and knowledge science will is new direc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本文讨论了知识管理的起源,提出了知识链管理是知识型企业的新的管理模式,信息集成进入知识集成阶段,知识系统工程和知识科学将是知识管理发展的新方向。
4) disciplinary knowledge
学科知识
1.
Disseminating Paradigm Research of Disciplinary Knowledge;
学科知识传播的范式研究
2.
The treatise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ng the disciplinary knowledge service platform and creates a conception of constructing the disciplinary knowledge service platform with disciplinary knowledge resource databases,disciplinary information gateways and disciplinary knowledge reference desks.
构建学科知识服务平台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应以学科知识资源库、学科信息门户和学科知识咨询台等组建学科知识服务平台。
5) science knowledge
科学知识
1.
The objectives of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are making public know more about science knowledge and scientific methods, improving public understanding and trusting of science, and promoting the country s competitiveness and prosperity.
公众理解科学的宗旨是让公众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增加公众对科学的了解和信任,促进国家的竞争力和繁荣。
2.
In the view of teachers,science knowledge has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objectivity,value neutrality and universal correctness.
在众多教师的观念中,科学知识是具有“客观性”、“价值中立性”、“普遍正确性”等特性的,由此造成教师创新意识淡薄,教师教育研究相对滞后,教师缺乏对知识及课程的反思、批判、追问与探究,致使教师不能清醒、深刻地认识到“科学霸权”、“知识霸权”的存在。
3.
The main problem of the science education in the current China is that science education has long been believed to be the education to spread science knowledge and that no du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education of scientific ideas, methods and spirit.
在中华传统教育思想的主导下,长期以来,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都一直存在着把科学教育片面理解为只是传播科学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更高层次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教育的问题,这不仅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而且对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
6) subject knowledge
学科知识
1.
Teachers must get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subject knowledge,the teaching contents knowledge and the curricular knowledge so as to melt the character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procedure,to get the close relation between the reading and character education.
研究结果表明:在教学,尤其高效教学中,学科知识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
Since 1950s, the increase of subject knowledge, in particular the rapid increase of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results in two difficulties for universities to select subject knowledge as course contents.
上世纪50年代以来学科知识特别是技术知识的急速增长,致使大学在选择学科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时候遇到了两个困难。
3.
Nowadays China bilingual teaching\'s target location is the following: subject competence,language competence and comprehensive competence,whose connotations and relationships are,subject knowledge target as the key,language competence target as the base and comprehensive competence cultivation as the supreme status of bilingual teaching.
这三大目标的内涵及其关系是:学科知识目标是关键,语言能力是基础,综合能力培养是双语教学的最高境界。
补充资料:"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
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内部不同派别的一场争论。亦称"科学与玄学"之争。这次论战是以丁文江、胡适、吴稚晖为代表的 "科学" 派反对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学派。1923年2月,张君劢在清华大学作《人生观》的讲演,宣扬人生观不受科学支配。4月丁文江在《努力周刊》上发表《玄学与科学》一文,打着科学的招牌向张君劢发起进攻,开始了论战。其后梁启超等人发表文章支持张君劢。胡适、吴稚晖等人写文章批判玄学派,支持丁文江。论战进行了一年多,表面上以"科学"派取胜结束。这次论战说明了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腐朽和没落,论战双方都企图用主观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和历史唯心主义来对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共产党人对这次论战的双方都进行了批判,进一步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论战中,玄学派把法国哲学家H.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同中国宋明理学糅合在一起,宣扬"自由意志",提倡内心修养。他们认为人生观是纯主观的,不受科学规律支配。张君劢提出思想是事实之母,精神变动决定物质变动。梁启超认为情感是生活的原动力,是绝对超?蒲У模?"爱"和"美"是神圣不受约束的。他们否认因果联系,认为历史发展由人生之冲动决定,是少数政治家"自由意志"的产物,无因果可求。"科学"派批判玄学派否认科学,提出人生观是由科学支配的。但是,他们从马赫主义和实用主义出发,又否认科学规律的客观必然性。认为物质是由思想构成的,是依靠人的感觉而存在的,离开人的心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及其规律是不可知的,只能"存而不论"。吴稚晖则公开提出"漆黑一团"的宇宙观及"人欲横流"的人生观,认为人和动物没有区别,人生的目的只是"吃饭、生小孩、招呼朋友"。胡适认为这已科学地解决了人生观问题,并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发挥,提出所谓"自然主义人生观"。他用生物学的观点来解释人类历史现象,把同情心、互助作为人生观的基础,否认人生观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在论战中,陈独秀写了《科学与人生观序》,发表了《答张君劢与梁任公》,瞿秋白发表了《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等重要文章,揭露了论战的实质,对论战双方的唯心主义观点都进行了一定的批判,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陈独秀认为"科学"派和玄学派是唯心主义的一丘之貉,都不可能科学地解决人生观问题。他指出先有物质世界,才有人的思想,客观的物质原因决定着历史的发展,支配着人生观。瞿秋白指出双方争论的实质是承不承认社会现象有因果联系,是承不承认意志自由的问题,是"自由"与"必然"的问题。他批判了两派的唯心主义观点,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虽然有不同,但都具有客观的规律。他论述了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指出必然是自然和历史的规律,自由是对必然的探索和利用,并达到某种目的。他指出人生观不是偶然的,是一定社会存在的产物,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才能科学地解决人生观问题。
参考书目
李新等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人民出版社,北京,1962。
论战中,玄学派把法国哲学家H.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同中国宋明理学糅合在一起,宣扬"自由意志",提倡内心修养。他们认为人生观是纯主观的,不受科学规律支配。张君劢提出思想是事实之母,精神变动决定物质变动。梁启超认为情感是生活的原动力,是绝对超?蒲У模?"爱"和"美"是神圣不受约束的。他们否认因果联系,认为历史发展由人生之冲动决定,是少数政治家"自由意志"的产物,无因果可求。"科学"派批判玄学派否认科学,提出人生观是由科学支配的。但是,他们从马赫主义和实用主义出发,又否认科学规律的客观必然性。认为物质是由思想构成的,是依靠人的感觉而存在的,离开人的心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及其规律是不可知的,只能"存而不论"。吴稚晖则公开提出"漆黑一团"的宇宙观及"人欲横流"的人生观,认为人和动物没有区别,人生的目的只是"吃饭、生小孩、招呼朋友"。胡适认为这已科学地解决了人生观问题,并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发挥,提出所谓"自然主义人生观"。他用生物学的观点来解释人类历史现象,把同情心、互助作为人生观的基础,否认人生观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在论战中,陈独秀写了《科学与人生观序》,发表了《答张君劢与梁任公》,瞿秋白发表了《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等重要文章,揭露了论战的实质,对论战双方的唯心主义观点都进行了一定的批判,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陈独秀认为"科学"派和玄学派是唯心主义的一丘之貉,都不可能科学地解决人生观问题。他指出先有物质世界,才有人的思想,客观的物质原因决定着历史的发展,支配着人生观。瞿秋白指出双方争论的实质是承不承认社会现象有因果联系,是承不承认意志自由的问题,是"自由"与"必然"的问题。他批判了两派的唯心主义观点,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虽然有不同,但都具有客观的规律。他论述了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指出必然是自然和历史的规律,自由是对必然的探索和利用,并达到某种目的。他指出人生观不是偶然的,是一定社会存在的产物,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才能科学地解决人生观问题。
参考书目
李新等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人民出版社,北京,1962。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