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双性气质
1)  androgyny [英][æn'drɔdʒini]  [美][æn'drɑdʒɪnɪ]
双性气质
1.
A more profound study shows that Wang and Jia are typical androgyny characters which surpass the era and their gender, and they represent the nova.
西方现代心理学和宗教女性主义所标举的“双性气质”理论 ,对理解《红楼梦》主旨及其人物形象有着崭新的意义。
2.
Sherwood Anderson,in his masterpiece,"Winesburg,Ohio",presents a range of grotesques,manifesting his praise and pursuit of androgyny.
安德森在其代表作《小城畸人》中不仅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畸人形象,更体现出了他对于双性气质的推崇与追求。
2)  twofold characteristics
双重气质
3)  bishadowing
双shadowing性质
4)  Doubling property
双倍性质
5)  Dual Nature
双重性质
1.
Dual Nature of TBT and Its Mechanism of Formation;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双重性质及其形成机制:理论假说与政策含义
2.
Dual Nature of TBT and Its Identifying Criteria;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双重性质及甄别机制
6)  Double-disk property
双圆性质
补充资料: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中国宋明理学人性论的一对重要范畴。天地之性的最初含义,系指自然界的本性,子产说:"哀乐不失,乃能协于天地之性,是以长久"(《左传》昭公六年)。后来"天地之性"又混同于《中庸》的"天命之谓性",有了人性论的意义。汉代王充说:"天地之性,能更生火,不能使灭火复燃;能更生人,不能令死人复见"(《论衡·论死》),是指自然界的本性;他又说:"人禀天地之性,怀五常之气,或仁或义,性术乖也"(《论衡·本性》),这是指天地所赋予人的善恶本性。张载认为,人性有两层,一是天地之性,一是气质之性。天地之性即禀太虚之气而成,太虚之气的本性也就是人和物的共同本性,是先天的本性,也是善的来源,"性于人无不善,系其善反不善反而已",天地之性对于人来说是好的,人接受的不同只在于善于反省和不善于反省而已。他还把性说成永恒之物,因而得出"知死生之不亡者,可与言性矣"的结论。"气质之性"指每个人生成之后,由于禀受阴阳二气的不同而形成的特殊本性,说"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气质之性对外物有所追求,张载又称为"攻取之性"。他说:"攻取,气之欲;口腹于饮食,鼻舌于臭味,皆攻取之性也"。它是人性中恶的来源。张载主张改变"气质之性",回到"天地之性",他说,虽然"人之气质美恶,与贵贱夭寿之理,皆是所受定分",但"气质恶者,学即能移",通过学习克服追求外物的情欲,"使动作皆中礼",则能"变化气质,从而恢复本来的善性,即"天地之性"。
  
  张载以他的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学说,总结了历史上人性善恶的争论,把地主阶级的人性论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成为宋明理学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朱熹极力推崇张载的人性论思想,说"极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前人未曾说到。朱熹接受了张载的思想,亦用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的概念来解决人性论的问题,"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他与张载的不同之处是,从理气关系论证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认为天地之性即是理,纯粹至善,气质之性受气禀所限,是恶的来源。气禀不同,性亦不同,如明珠掉进水中,水有清浊,性有善恶。从理学唯心论立场,对人性论作了总结。这一思想,后来受到一些哲学家的批判。罗钦顺从理气为一物的观点出发,反对分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王廷相提出性由气生的论点。颜元、戴震等人都反对有所谓天地之性。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