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 thought of religious and theology
宗教神学思想
2) Lutheranism theology
路德宗神学思想
3) religious thought
宗教思想
1.
Gandhi s religious thoughts are a comprehensive and complicated system, which have its own unique contents and features.
甘地的宗教思想是一个庞杂的体系 ,有其自身独特的内容和特征。
2.
In the 20th century, ZhouSong was researched at the aspects of culture, religious thought and history,and gain some achievements.
2 0世纪学界主要从传统礼乐文化、宗教思想、文化史、历史学等方面对《周颂》进行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4) religious ideas
宗教思想
1.
The main reason is Chow s religious ideas of the separation of human beings and god.
由《诗经》中有无史诗引出为何无长篇史诗的关键问题,《诗经》没有长篇史诗的原因较复杂,影响它的因素很多,特别是周人单一神教、人神分离的宗教思想,具有明确政治目的的采诗制度以及中国诗歌重抒情、言简意赅的特点影响了长篇史诗的形成。
5) religious idea
宗教思想
1.
Martin Ruther is the advocator of German Religious Reform Movement, whose religious idea is the fruit of his times with obvious anti-feudal tre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truggling for belief.
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轫者,他的宗教思想是他所处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及强烈的为信仰而斗争的特点。
6) religious thoughts
宗教思想
1.
Based on a close reading of The Scarlet Letter and several of his stories,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shed light on his early religious thoughts.
本文在分析霍桑有代表性作品的基础上,力图较为系统地考察其创作前期的宗教思想。
2.
As one of the main parts of the language, proverbs are rich in cultural contents and mirror the different religious thoughts and concepts.
谚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不同的宗教思想和宗教观念。
补充资料:西欧中世纪神学法律思想
指西欧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为封建统治阶级效劳的基督教神学法律思想。在西欧中世纪,罗马教会占有极大势力,神学凌驾于一切之上,哲学、政治学、法学都隶属于神学。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政治和法律都掌握在僧侣手中,也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成了神学的分枝,一切按照神学中通行的原则来处理。教会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法庭中都有法律的效力。甚至在法学家已经形成一种阶层的时候,法学还久久处于神学控制之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7卷,第400页)。神学法律思想为封建统治阶级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也为教权高于王权的要求提供了法律上的论据。
罗马帝国基督教神学家A.奥古斯丁(354~430)是教父哲学的主要代表,西罗马帝国末期任北非希波(今阿尔及利亚的安纳巴附近)主教。他提出早期的神学法律思想,认为上帝的永恒法处于最高地位;自然法体现人的灵魂中的善良品质,但在人类犯有"原罪"后已不复存在;世俗政府及其法律是人类堕落后的产物,用以控制人类罪恶本性,维护和平以及教会权力;教会作为永恒法的捍卫者有权干预世俗政府及其法律的事务。西欧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是经院主义哲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中世纪最系统的神学法律思想。他的思想代表了西欧封建社会和教会权力鼎盛时期的神学。与奥古斯丁早期的粗糙的神学法律思想不同,他利用和歪曲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将它和基督教神学结合起来,认为世俗政府及其法律来自人的本性,而不是"原罪"的产物,它们的作用在于谋求有德行的生活,而不仅在于控制人的罪恶本性;世俗社会中存在自然法,它体现人类由上帝所赋予的理性,是对永恒法的一种参预。
随着中世纪教会法(即寺院法)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博洛尼亚僧侣格拉提安努斯(1090~1159)编纂教会法,教会法学逐步发展起来。在中世纪中后期,教会法学、教会法学家或僧侣法学家是与罗马法学、罗马法学家或世俗法学家相对称的名称。教会法学家仿照罗马法,系统地整理教皇教谕和教会的其他法律,并以《圣经》或教父词句加以论证。他们认为,自然法不仅代表理性,而且是上帝法的一个组成部分,高于任何人定法,只有教会有权对自然法进行解释。
在中世纪经院主义哲学内部,又有唯名论和唯实论的分歧。唯名论是与占统治地位的唯实论相对立的、作为唯物主义最初体现的一个派别。唯名论和唯实论在哲学上的分歧,主要是前者认为个别事物是第一性的,真实存在的,先于一般概念;后者认为一般概念是第一性的,真实存在的,先于个别事物。两派在法律思想上的争论,集中在对托马斯·阿奎那所讲的自然法,亦即对理性和意志的不同估价上。唯名论者、苏格兰神学家J.邓斯·司各特斯(约1265~1308)认为:意志高于理性;上帝意志是一切法律的唯一渊源,只有一条自然法,即"爱上帝"。这种学说在"爱上帝"的形式下,贬低了阿奎那所讲的自然法,即人类作为理性生物对永恒法的参预,限制了教会通过对自然法的解释而干预世俗法律的权力。另一唯名论者、英国奥克姆的威廉(约1280~1349)更进一步认为,神的存在不是以人的理性来证明的,而是以信仰作为基础的;上帝的意志已体现在《圣经》上,因而不再有其他通过理性所发现的自然法。根据这个理论,他严格地划分了教会和世俗政府各自的权力范围。唯实论者、16世纪的神学法学家、西班牙的F.苏亚雷斯(1548~1617),反对唯名论者的法律思想,强调理性高于意志以及自然法的存在,认为法律的公布和执行固然需要通过世俗统治者的意志,但这种意志如果是不正义的,就不成其为法律,也就是说世俗法律必须服从自然法,实质上即服从教会权力。
此后又产生了新教法律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神学法学家R.胡克(1553~1600)。他将法律分为永恒法、自然法、天使法和人定法。其中,人定法又分为理性法、制定法、习惯法和国际法,它们都是以理性为根据的。他对自然法的解释主要来自阿奎那的学说,并将这种自然法用来为当时伊丽莎白一世女王(1558~1603在位)作英国国教教主的权力辩护。
与神学法律思想相抗衡的,有注释法学派和人文主义法学派,有政治家N.马基雅维利和政治家、法学家J.博丹。马克思曾指出,马基雅维利和其后的T.霍布斯、卢梭等人,"都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他们是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伸出国家的自然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8页)。注释法学派和人文主义法学派积极研究、推广罗马法;马基雅维利和博丹强烈反对教会和贵族割据的权力,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要求法律的统一。神学法律思想从而逐渐趋于衰落。
罗马帝国基督教神学家A.奥古斯丁(354~430)是教父哲学的主要代表,西罗马帝国末期任北非希波(今阿尔及利亚的安纳巴附近)主教。他提出早期的神学法律思想,认为上帝的永恒法处于最高地位;自然法体现人的灵魂中的善良品质,但在人类犯有"原罪"后已不复存在;世俗政府及其法律是人类堕落后的产物,用以控制人类罪恶本性,维护和平以及教会权力;教会作为永恒法的捍卫者有权干预世俗政府及其法律的事务。西欧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是经院主义哲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中世纪最系统的神学法律思想。他的思想代表了西欧封建社会和教会权力鼎盛时期的神学。与奥古斯丁早期的粗糙的神学法律思想不同,他利用和歪曲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将它和基督教神学结合起来,认为世俗政府及其法律来自人的本性,而不是"原罪"的产物,它们的作用在于谋求有德行的生活,而不仅在于控制人的罪恶本性;世俗社会中存在自然法,它体现人类由上帝所赋予的理性,是对永恒法的一种参预。
随着中世纪教会法(即寺院法)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博洛尼亚僧侣格拉提安努斯(1090~1159)编纂教会法,教会法学逐步发展起来。在中世纪中后期,教会法学、教会法学家或僧侣法学家是与罗马法学、罗马法学家或世俗法学家相对称的名称。教会法学家仿照罗马法,系统地整理教皇教谕和教会的其他法律,并以《圣经》或教父词句加以论证。他们认为,自然法不仅代表理性,而且是上帝法的一个组成部分,高于任何人定法,只有教会有权对自然法进行解释。
在中世纪经院主义哲学内部,又有唯名论和唯实论的分歧。唯名论是与占统治地位的唯实论相对立的、作为唯物主义最初体现的一个派别。唯名论和唯实论在哲学上的分歧,主要是前者认为个别事物是第一性的,真实存在的,先于一般概念;后者认为一般概念是第一性的,真实存在的,先于个别事物。两派在法律思想上的争论,集中在对托马斯·阿奎那所讲的自然法,亦即对理性和意志的不同估价上。唯名论者、苏格兰神学家J.邓斯·司各特斯(约1265~1308)认为:意志高于理性;上帝意志是一切法律的唯一渊源,只有一条自然法,即"爱上帝"。这种学说在"爱上帝"的形式下,贬低了阿奎那所讲的自然法,即人类作为理性生物对永恒法的参预,限制了教会通过对自然法的解释而干预世俗法律的权力。另一唯名论者、英国奥克姆的威廉(约1280~1349)更进一步认为,神的存在不是以人的理性来证明的,而是以信仰作为基础的;上帝的意志已体现在《圣经》上,因而不再有其他通过理性所发现的自然法。根据这个理论,他严格地划分了教会和世俗政府各自的权力范围。唯实论者、16世纪的神学法学家、西班牙的F.苏亚雷斯(1548~1617),反对唯名论者的法律思想,强调理性高于意志以及自然法的存在,认为法律的公布和执行固然需要通过世俗统治者的意志,但这种意志如果是不正义的,就不成其为法律,也就是说世俗法律必须服从自然法,实质上即服从教会权力。
此后又产生了新教法律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神学法学家R.胡克(1553~1600)。他将法律分为永恒法、自然法、天使法和人定法。其中,人定法又分为理性法、制定法、习惯法和国际法,它们都是以理性为根据的。他对自然法的解释主要来自阿奎那的学说,并将这种自然法用来为当时伊丽莎白一世女王(1558~1603在位)作英国国教教主的权力辩护。
与神学法律思想相抗衡的,有注释法学派和人文主义法学派,有政治家N.马基雅维利和政治家、法学家J.博丹。马克思曾指出,马基雅维利和其后的T.霍布斯、卢梭等人,"都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他们是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伸出国家的自然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8页)。注释法学派和人文主义法学派积极研究、推广罗马法;马基雅维利和博丹强烈反对教会和贵族割据的权力,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要求法律的统一。神学法律思想从而逐渐趋于衰落。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