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ayu's Reign
大禹年代
3) YU
大禹
1.
Cultural dissemination and the legendary tale of Yu in Shandong;
文化播迁与山东境内大禹传说探析
2.
The earliest record that YU was born at Shiniu Mountain is the Zhu Shu Ji Nian.
在我国的传世典籍中,战国的《竹书纪年》最先有"禹生石纽"的记载,后成都郫县人扬雄的《蜀王本纪》也有"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的文字记载,但汶山郡所辖诸县都有大禹的活动遗迹,因而出现了大禹出生地之争。
4) Da Yu
大禹
1.
The policy on benefit to people——Key of the harmonious social construction——Analyz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a Yu s national policy and the enlightenment to the harmonious society;
“惠民”——和谐社会建设之关键——析大禹国策可持续发展性及对和谐社会之启示
2.
Fu Xi and Da Yu——A Comparative Study of Faith and Folk-Culture Genesis;
伏羲与大禹——基于信仰与民俗起源意义上的比较研究
5) Dayudu
大禹渡
1.
Asanex ample ,thelawsofflowmovementinDayudusettlingbasinisanalyzed ,whichprovideapremiseforfurther studyingofsedimentmotioninsettlingbasinandascientificbasisfordesignandmanagementofsettling basin .
在验证模型正确的基础上 ,以大禹渡沉沙池为例 ,分析了沉沙池中水流的运动规律 ,为进一步研究泥沙在沉沙池中的运动规律提供了前提 ,最终为沉沙池的工程设计和运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6) dayu culture
大禹文化
1.
Focusing on the topics such as the influe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Dayu culture,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both sides of Taiwan Strait during the Pre-Qin period,and the study of Yue culture,etc.
绍兴"海峡两岸大禹文化研讨会于2008年4月中旬在绍兴饭店举行,来自大陆及台湾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大禹文化的影响及现实意义、先秦时期两岸文化交流和越文化研究等议题提交了一批有学术价值的论文。
补充资料:大禹
7158.htm>大禹,姓姒,亦称大禹,夏禹,22534.htm>上古治水英雄。
远古时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尧帝开始起用禹的父亲52295.htm>鲧治理洪水。鲧治水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用“堙”的办法,九年而水不息。尧的助手舜行视鲧治水无功,将他诛杀在羽山。
舜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他从冀州开始,踏遍九州进行实地考察,决定采用因势疏导洪水的办法。
当时的6667.htm>绍兴地区也受到洪水的祸害,被称为荒服之地。大禹治水到了这块荒蛮之地,凿山疏流,将水引入48205.htm>东海,使这片浅海沼泽之地重新成为平原,人民得以从事垦殖为生。大禹曾在绍兴娶涂山氏为妻。新婚才四天,禹便离家治水去了。他婚后离家十三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而不进去。“263606.htm>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吃苦耐劳、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禹是中国古代历史传说中第一位杰出的卓有成效的治水专家。大禹治水,展现了我们祖先治理洪水斗争的生动画面,体现了劳动人民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与洪水作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和治水的伟大功绩,一直为后世广为传诵,鼓舞着历代劳动人民向洪水灾害作斗争。
大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大禹治水所衍生出的丰富意义,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最为华彩的一章。
80869.htm>巴蜀大地,文明悠久,人杰地灵,从远古时代开始,就产生了许多至今仍光辉无比的神话传说,反映着古老的巴蜀人民在文化进步的漫长路途中坚韧的进取精神和美妙的想象能力,成为巴蜀文化大观园中引人入胜的一个生动世界。
这里,江河众多,从远古开始,就一直水害频仍,危及着广大劳动人民的生命财产。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巴蜀人民充分发挥了勇敢战斗精神,与水害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胜利。他们在与水害作斗争的同时,凭着自己的想象能力,创造了一个个征服、战胜自然灾害的神话传说,以体现他们古朴而又复杂的心理现实。
大禹在巴蜀治水及其神话传说,便最为生动、最为精彩、最为显著地表现了这一巴蜀劳动人民的真实心理,井沉淀为巴蜀文化和中国水文化的精品之一。
一
大禹在巴蜀治水,足迹广泛,主要集中在271602.htm>涪江、48432.htm>岷江(主要是123964.htm>青衣江)、131801.htm>川江流域。根据神话传说,大禹不仅分别治理各个水系流域,而且还将各个水系流域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网络,较为全面地治理四川山川河流。
相传大禹在青衣江流域治水最为深入执着,功绩卓绝。现今青衣江飞仙关下侧一段天堑称多功峡,是当地百姓为纪念大禹冶水功多而取,古人称之为"与导岷同功",“而微神禹疏凿之功,则天、荥、芦三县,其不为鱼蛤也者几希矣!州之人,当每饭不忘也夫。"可见大禹治理青衣江与当地劳动人民的密切关系。青衣江支流周公河与周公山有关,而周公山相传为大禹所祭之地,《28270.htm>尚书?529798.htm>禹贡》记载:“蔡蒙旅平,和夷底绩。”蔡即蔡山,蜀汉时易名周公山,蒙即蒙山,与蔡山相峙,以产茶为称。这句话的意思是:大禹在蔡蒙一带治水成功后,又来此旅祭,祈祷上天赐福于人间。让生息在此的子民从此安居乐业,永保和平,消除灾害。
位于川西北高原古城295118.htm>松潘附近的79479.htm>黄龙寺自然风景名胜区,为涪江上源。黄龙寺名称的由来,虽然众说不一,但其中最为值得注意的是与大禹治水有关的方面。大禹疏通九天河时,天上的妖怪都治完了,唯有水下的九妖十八怪没有降服,继续为非作歹, 害生灵。这时,大禹便相请在黄龙寺修道成仙的黄龙帮他治水降妖,黄龙久居此地,深知妖怪习性,便游入江中,打败了九妖十八怪,而且,还负舟导江。沿茂州(今茂汶)上溯,助禹治水,始有岷江。大禹治水成功后,对黄龙表示了深深的谢意。这一神话传说不仅说明了远古之时涪江上流水灾严重,而且,还将岷江的治理与涪江的治理结合起来,"因水为师”的大禹从源头开展治水活动,与当年他在黄河流域治水方略相比又别具一格。
7627.htm>四川是万里4185.htm>长江的上游,容纳岷江、涪江、59548.htm>大渡河、33724.htm>嘉陵江、66798.htm>沱江、66819.htm>乌江等大小支流,浩浩荡荡,挟看紫色盆地的梦幻,冲出夔门,直逼坦荡的中原。在从19388.htm>宜宾到湖北5211.htm>宜昌这一称为川江的河段中,流传着不少关于大禹冶水的壮丽迷人的神话故事,为川江的奇丽增添了丰富的人文色彩。
“终古平成思禹绩,乾坤准信等浮沤?”这是明代太守傅光宅咏105358.htm>涂山的诗句。涂山,在2833.htm>重庆南岸区,因大禹娶涂山氏之女而名。为了纪念大禹治水业绩,山上建有"禹王祠”“涂后祠",其后建有禹王庙,涂山寺,巴国人民仿佛格外尊重这个“四川女婿”,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朝山盛会,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清代名人126097.htm>王士祯曾有“飞瀑落长虹,登临见禹功"的诗句加以描述。
46789.htm>云阳30036.htm>龙脊石不仅是有名的长江水文标志,而且,更有神奇动人的传说附丽在它身上。龙脊石在云阳县境内的长江江心,宛如一条巨龙潜于江中,又名龙潜石。相传5852.htm>洞庭湖中的老龙,游入长江,直至巴地,到处兴风作浪。于是,玉帝派大禹到凡间斩龙劈蛟,大禹见此孽龙残害生灵,不禁怒火中烧,金斧一挥,砍中老龙颈项,老龙作垂死挣扎,搅动龙尾,浊浪翻飞,天昏地暗,大禹再将一根金 刺向龙脊,结果了它的性命,老龙残尸化力铁石留于江心。龙脊石上诗文书法题刻极多,冬春之时,游人如云。龙脊石的这段大禹斩龙的传说与巫山县城西101890.htm>错开峡的传说相一致,那里至今仍有“龙斩台”。大禹治水活动中斩杀孽龙,一方面表明大禹具有神力,是为“神禹",另一方面也表明大禹治水并非易事,坎坷曲折,艰辛奋战。
曾为历代文人墨士传颂的29518.htm>巫山神女,是西王母之女,当大禹疏导19135.htm>长江三峡时,她在飞凤山麓一平台,授九卷天书与大禹,井派神丁相助,大禹“遂能导波决川,以成其功"。这块平台后人称之为神女授书台,此后她定居62410.htm>巫山,为民造福,日久天长,她的身影化为俊俏的60242.htm>神女峰。巫山人民竖碑立祠,泥塑金身,绘影力文,将神女祀为“佐禹治水""有功于三峡黎民"的"正神"。1689.htm>毛泽东1956年《水调歌头?游泳》词:"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借动人的神话传说,展现了新中国大禹传人的豪迈气慨和壮志胆识。
在2585.htm>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有一座禹王宫,原建于2677.htm>乾隆年间,是湖广人入川时修的会馆,内供大禹像,现仅存大殿。七对石柱上镌刻的楹联完整无缺,其中一联为隶书:传子即传贤,天下为公,心同尧舜;治民先治水,山川永奠,泽重湖湘。一联为楷书:遗迹遍神州,即今日复水重山都归奠定,英光同石纽,使我乡牧童樵叟共切讴思。联意在于歌颂大禹功绩,永远缅怀;另外一层意思,我们认为,在于水路畅顺,保佑湖广人的生意事业。这里,湖广荆楚文化与40999.htm>巴蜀文化相互融合,共同敬祝这一中华文化的神品——大禹。
表现了一种共通的民族文化心理。
二
以上,我们择其要者记述了大禹在巴禹治水的踪迹与有关的神话传说,这些资料虽然不能当作信史看待,但是,从神话学,民俗学、社会学和文化学角度加以认真分析总结,却可以得到深刻的启示,对于了解远古时期巴蜀人民与自然一--水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巴蜀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是古老的巴蜀人民在征服自然的漫长过程中的实践、愿望、情感、理想、要求的曲折而又真实的反映,是以劳动人民改变作为自然的奴隶身份开始站立起来,辐射人的本质力量为基础而产生的。这些传说有着浓郁的巴蜀文化色彩,是巴蜀人民借助想象和幻想的虚构以表达人类征服自然的胜利,并体现出原始思维的单纯、古朴、生动的特色,神话传说构思别致,幻想奇丽,是民俗文化和神话宝库中的璀璨之珠。
远古四川,水害既多,影响又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与防洪治水有着密切关系,治水害,兴水利,是人类生存、社会进步的基本需要,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上述神话传说,既是巴蜀人民开始摆脱作为自然奴隶地位的反映,又是他们在证明人类力量,从人神结构关系中走出困境的那么一种觉醒心理的再现,大禹在青衣江治水,则是氐羌先民从游牧生活走向农耕生活过程中的现实反映。
虽然大禹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主要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区域,治水活动也集中在这一带,但是,我们不能单纯从地域上来论证大禹治水的范围,一则大禹治水本是神话传说,是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神奇表现,更重要的则在于大禹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治水活动中共同创造共同认可的神与英雄,大禹作为神禹,是劳动人民心理的一致反映。大禹在远古历史中,至少在水事活动中,具有保护神的地位,禹王庙和关帝庙一样,在民众心理中占据重要位置。大禹治水具有非凡的同构能力,它能将发生在黄河,长江以及其他中华各水系的治水活动统一涵纳成一个同心圆,而这正是研究大禹治水与水文化关系的一个重要启示。
远古时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尧帝开始起用禹的父亲52295.htm>鲧治理洪水。鲧治水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用“堙”的办法,九年而水不息。尧的助手舜行视鲧治水无功,将他诛杀在羽山。
舜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他从冀州开始,踏遍九州进行实地考察,决定采用因势疏导洪水的办法。
当时的6667.htm>绍兴地区也受到洪水的祸害,被称为荒服之地。大禹治水到了这块荒蛮之地,凿山疏流,将水引入48205.htm>东海,使这片浅海沼泽之地重新成为平原,人民得以从事垦殖为生。大禹曾在绍兴娶涂山氏为妻。新婚才四天,禹便离家治水去了。他婚后离家十三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而不进去。“263606.htm>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吃苦耐劳、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禹是中国古代历史传说中第一位杰出的卓有成效的治水专家。大禹治水,展现了我们祖先治理洪水斗争的生动画面,体现了劳动人民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与洪水作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和治水的伟大功绩,一直为后世广为传诵,鼓舞着历代劳动人民向洪水灾害作斗争。
大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大禹治水所衍生出的丰富意义,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最为华彩的一章。
80869.htm>巴蜀大地,文明悠久,人杰地灵,从远古时代开始,就产生了许多至今仍光辉无比的神话传说,反映着古老的巴蜀人民在文化进步的漫长路途中坚韧的进取精神和美妙的想象能力,成为巴蜀文化大观园中引人入胜的一个生动世界。
这里,江河众多,从远古开始,就一直水害频仍,危及着广大劳动人民的生命财产。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巴蜀人民充分发挥了勇敢战斗精神,与水害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胜利。他们在与水害作斗争的同时,凭着自己的想象能力,创造了一个个征服、战胜自然灾害的神话传说,以体现他们古朴而又复杂的心理现实。
大禹在巴蜀治水及其神话传说,便最为生动、最为精彩、最为显著地表现了这一巴蜀劳动人民的真实心理,井沉淀为巴蜀文化和中国水文化的精品之一。
一
大禹在巴蜀治水,足迹广泛,主要集中在271602.htm>涪江、48432.htm>岷江(主要是123964.htm>青衣江)、131801.htm>川江流域。根据神话传说,大禹不仅分别治理各个水系流域,而且还将各个水系流域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网络,较为全面地治理四川山川河流。
相传大禹在青衣江流域治水最为深入执着,功绩卓绝。现今青衣江飞仙关下侧一段天堑称多功峡,是当地百姓为纪念大禹冶水功多而取,古人称之为"与导岷同功",“而微神禹疏凿之功,则天、荥、芦三县,其不为鱼蛤也者几希矣!州之人,当每饭不忘也夫。"可见大禹治理青衣江与当地劳动人民的密切关系。青衣江支流周公河与周公山有关,而周公山相传为大禹所祭之地,《28270.htm>尚书?529798.htm>禹贡》记载:“蔡蒙旅平,和夷底绩。”蔡即蔡山,蜀汉时易名周公山,蒙即蒙山,与蔡山相峙,以产茶为称。这句话的意思是:大禹在蔡蒙一带治水成功后,又来此旅祭,祈祷上天赐福于人间。让生息在此的子民从此安居乐业,永保和平,消除灾害。
位于川西北高原古城295118.htm>松潘附近的79479.htm>黄龙寺自然风景名胜区,为涪江上源。黄龙寺名称的由来,虽然众说不一,但其中最为值得注意的是与大禹治水有关的方面。大禹疏通九天河时,天上的妖怪都治完了,唯有水下的九妖十八怪没有降服,继续为非作歹, 害生灵。这时,大禹便相请在黄龙寺修道成仙的黄龙帮他治水降妖,黄龙久居此地,深知妖怪习性,便游入江中,打败了九妖十八怪,而且,还负舟导江。沿茂州(今茂汶)上溯,助禹治水,始有岷江。大禹治水成功后,对黄龙表示了深深的谢意。这一神话传说不仅说明了远古之时涪江上流水灾严重,而且,还将岷江的治理与涪江的治理结合起来,"因水为师”的大禹从源头开展治水活动,与当年他在黄河流域治水方略相比又别具一格。
7627.htm>四川是万里4185.htm>长江的上游,容纳岷江、涪江、59548.htm>大渡河、33724.htm>嘉陵江、66798.htm>沱江、66819.htm>乌江等大小支流,浩浩荡荡,挟看紫色盆地的梦幻,冲出夔门,直逼坦荡的中原。在从19388.htm>宜宾到湖北5211.htm>宜昌这一称为川江的河段中,流传着不少关于大禹冶水的壮丽迷人的神话故事,为川江的奇丽增添了丰富的人文色彩。
“终古平成思禹绩,乾坤准信等浮沤?”这是明代太守傅光宅咏105358.htm>涂山的诗句。涂山,在2833.htm>重庆南岸区,因大禹娶涂山氏之女而名。为了纪念大禹治水业绩,山上建有"禹王祠”“涂后祠",其后建有禹王庙,涂山寺,巴国人民仿佛格外尊重这个“四川女婿”,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朝山盛会,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清代名人126097.htm>王士祯曾有“飞瀑落长虹,登临见禹功"的诗句加以描述。
46789.htm>云阳30036.htm>龙脊石不仅是有名的长江水文标志,而且,更有神奇动人的传说附丽在它身上。龙脊石在云阳县境内的长江江心,宛如一条巨龙潜于江中,又名龙潜石。相传5852.htm>洞庭湖中的老龙,游入长江,直至巴地,到处兴风作浪。于是,玉帝派大禹到凡间斩龙劈蛟,大禹见此孽龙残害生灵,不禁怒火中烧,金斧一挥,砍中老龙颈项,老龙作垂死挣扎,搅动龙尾,浊浪翻飞,天昏地暗,大禹再将一根金 刺向龙脊,结果了它的性命,老龙残尸化力铁石留于江心。龙脊石上诗文书法题刻极多,冬春之时,游人如云。龙脊石的这段大禹斩龙的传说与巫山县城西101890.htm>错开峡的传说相一致,那里至今仍有“龙斩台”。大禹治水活动中斩杀孽龙,一方面表明大禹具有神力,是为“神禹",另一方面也表明大禹治水并非易事,坎坷曲折,艰辛奋战。
曾为历代文人墨士传颂的29518.htm>巫山神女,是西王母之女,当大禹疏导19135.htm>长江三峡时,她在飞凤山麓一平台,授九卷天书与大禹,井派神丁相助,大禹“遂能导波决川,以成其功"。这块平台后人称之为神女授书台,此后她定居62410.htm>巫山,为民造福,日久天长,她的身影化为俊俏的60242.htm>神女峰。巫山人民竖碑立祠,泥塑金身,绘影力文,将神女祀为“佐禹治水""有功于三峡黎民"的"正神"。1689.htm>毛泽东1956年《水调歌头?游泳》词:"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借动人的神话传说,展现了新中国大禹传人的豪迈气慨和壮志胆识。
在2585.htm>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有一座禹王宫,原建于2677.htm>乾隆年间,是湖广人入川时修的会馆,内供大禹像,现仅存大殿。七对石柱上镌刻的楹联完整无缺,其中一联为隶书:传子即传贤,天下为公,心同尧舜;治民先治水,山川永奠,泽重湖湘。一联为楷书:遗迹遍神州,即今日复水重山都归奠定,英光同石纽,使我乡牧童樵叟共切讴思。联意在于歌颂大禹功绩,永远缅怀;另外一层意思,我们认为,在于水路畅顺,保佑湖广人的生意事业。这里,湖广荆楚文化与40999.htm>巴蜀文化相互融合,共同敬祝这一中华文化的神品——大禹。
表现了一种共通的民族文化心理。
二
以上,我们择其要者记述了大禹在巴禹治水的踪迹与有关的神话传说,这些资料虽然不能当作信史看待,但是,从神话学,民俗学、社会学和文化学角度加以认真分析总结,却可以得到深刻的启示,对于了解远古时期巴蜀人民与自然一--水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巴蜀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是古老的巴蜀人民在征服自然的漫长过程中的实践、愿望、情感、理想、要求的曲折而又真实的反映,是以劳动人民改变作为自然的奴隶身份开始站立起来,辐射人的本质力量为基础而产生的。这些传说有着浓郁的巴蜀文化色彩,是巴蜀人民借助想象和幻想的虚构以表达人类征服自然的胜利,并体现出原始思维的单纯、古朴、生动的特色,神话传说构思别致,幻想奇丽,是民俗文化和神话宝库中的璀璨之珠。
远古四川,水害既多,影响又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与防洪治水有着密切关系,治水害,兴水利,是人类生存、社会进步的基本需要,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上述神话传说,既是巴蜀人民开始摆脱作为自然奴隶地位的反映,又是他们在证明人类力量,从人神结构关系中走出困境的那么一种觉醒心理的再现,大禹在青衣江治水,则是氐羌先民从游牧生活走向农耕生活过程中的现实反映。
虽然大禹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主要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区域,治水活动也集中在这一带,但是,我们不能单纯从地域上来论证大禹治水的范围,一则大禹治水本是神话传说,是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神奇表现,更重要的则在于大禹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治水活动中共同创造共同认可的神与英雄,大禹作为神禹,是劳动人民心理的一致反映。大禹在远古历史中,至少在水事活动中,具有保护神的地位,禹王庙和关帝庙一样,在民众心理中占据重要位置。大禹治水具有非凡的同构能力,它能将发生在黄河,长江以及其他中华各水系的治水活动统一涵纳成一个同心圆,而这正是研究大禹治水与水文化关系的一个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