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unconscious perception
无意识知觉
1.
Four different false memory paradigms were introduced in the article, namely, associate paradigm, unconscious perception paradigm, misinformation effect paradigm and KK paradigm.
联想研究范式 (包括集中联想研究范式与类别联想研究范式 )和无意识知觉范式描述了人们对单词的错误记忆 ,而误导信息干扰范式和KK研究范式则描述了人们对持续事件的错误记忆。
2) perception with awareness
意识知觉
1.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in performance were established across perception with awareness and perception without awareness,based on one phenomenon:Stroop priming.
基于Stroop效应证实了意识知觉和无意识知觉引起的行为结果存在质的差异 ,色词的无意识知觉导致Stroop效应的出现 ,而色词的有意识知觉导致Stroop效应的反转。
3) conscious awareness
意识觉知
5) unconsciously ad.
无意识地;无意中;不知不觉
6) Cognitive unconscious
无意识认知
补充资料:无意识
无意识 unconscious 没有意识到或虽曾有意识却又丧失的情况。主要的无意识情况有:①确实没有意识到,如视而不见,听而未闻;②曾有所意识但没有与别的意识片段联系起来,因而一过去就丧失了;③对个别情况的意识被组织在一较大片段的意识活动中而没有特别显示出其存在。 无意识起初是由哲学家提出来的,后来,它才逐渐吸引了心理学家尔后是神经生理学家的广泛兴趣。18世纪初,德国哲学家 G.W.von莱布尼兹认为,在伴随有较明显意识观念的觉醒状态时还存在有像睡眠或消失的观念的“微觉”,即未被统觉的知觉,不能被有意识地知觉到,它不能被有意识地知觉到。19世纪早期联想主义心理学家J.F.赫尔巴特提出意识阈限的概念,认为阈限下的那些观念是无意识的。当一个观念上升到可以觉察的意识水平时,就是莱布尼兹所说的被统觉了。20世纪初,S.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把对无意识的研究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生物本能的作用,意识是人类理智的作用。无意识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无意识冲动总是力求得到满足而上升到意识领域。意识则为无意识的需要服务。由于社会力量相对强大,意识的调节往往表现为对无意识冲动的压抑。但受压抑的冲动并没有消失,而仍潜伏在无意识的深层中。前苏联心理学家认为,无意识和意识一样,都是心理现象的特性,是心理反映的能力。它以意识的存在为前提;又可转化为意识。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