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三国志通俗演义
1)  The Popular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三国志通俗演义
1.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Sutra and Tao of the Motif of the Ghost Book and Holy Water in The Popular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三国志通俗演义》天书、符水母题的佛道文化内蕴
2)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三国志通俗演义》
1.
An Aesthetic World Composed of Multi-part “Concerted Music” ——the Conversational Art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多重声部的审美世界——《三国志通俗演义》对话艺术试探
3)  Demode Historical Novel of the Records of Three States
《三国演义志通俗》
4)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三国志演义》
1.
Try to Analyze the Mutual Complementation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试论《三国志演义》的儒道互补思想
2.
On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from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to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论《三国志》与《三国志演义》文化意蕴的传承性
5)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三国志演义》
1.
Discussing The United Beauty Between Weapon And Character——Taking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d The Water Margin as Examples;
论兵器与人物形象的和谐美——以《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为例
2.
The evolvement of the edition of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ncludes six stages.
《三国志演义》版本的演变经过了六个阶段 ,现存于世的有两个嘉靖刊本 ,它们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歧异 ,但是基本骨架却是大致相同的。
3.
Since the 1980s, the study of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editions had made great progress.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国志演义》版本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6)  the Three Kingdoms
三国志演义
1.
On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of Psychological Tactics Descriptive in the Three Kingdoms;
论《三国志演义》心理战术描写的个性化特征
补充资料: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志通俗演义

前言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

《三国志通俗演义》(原题《明弘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所写的一部历史小说,也是我国小说史上的著名作品之一。它在今天不仅可供一般读者的阅读,而且是研究我国小说史的一种重要资料。自清初以来,由于毛纶、毛宗岗父子修改过的《三国演义》广泛流传,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反而较少受到注意,有少数研究工作者甚至把毛本《三国演义》作为研究罗贯中及其创作的依据,或把《三国演义》中表现毛氏父子观点的部分作为元末明初的社会现象来加以研究。所以,重印《三国志通俗演义》,使更多的读者能够得到这部书,显然是一项有益的工作。

自东汉末年至魏.蜀、吴三国鼎立,最后统一于晋,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十分动荡的年代,阶级矛盾尖锐复杂,各统治集团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为了总结这一历史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作为后人的借鉴, 当时就出现了不少有关的历史著作。晋人陈寿所编的《三国志》,则是一部系统地记述三国史事的专著。南朝刘宋裴松之为它作注,又征引了汉末和三国以来的许多史籍,保存了大量史料。这些史书,为后来民间文艺中的三国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国故事很早就在民间流传。从唐朝李商隐《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来看,可能当时已有演述三国故事者,但因文献不足,详情无从考知。到了宋代,随着“说话”艺术的盛行三国故事流传更广,并出现了专说“三分”(即三国)的著名艺人。元朝至治年间新安虞氏所刊《全相三国志平话》可能就是“说话”人的底本。金朝、元朝时代,三国故事还被大量搬上舞台,据《录鬼簿》和《太和正音谱》等书记载,剧目多达四十余种。总之,由于在民间的长期流传过程中得到不断加工和再创造,三国故事就更趋丰富,某些人物形象已塑造得相当丰满(例如,关汉卿杂剧《关大王单刀会》中的关羽,就是塑造得很出色的艺术形象)。罗贯中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高儒:《百川书志》),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这部小说在思想内容与艺术性上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成就。就思想内容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具体、形象地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丑恶和虚伪,反映了人民的灾难和痛苦,从而有其不可忽视的认识意义。

“欲知三国苍生苦,请听《通俗演义》篇。”(修髯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引》)确实,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黄巾起义被镇压、董卓专权开始,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彼此争夺权力的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战祸连绵不断,随之而来的是对人民群众极其野蛮、疯狂的迫害与屠杀。董卓迁都长安、李傕郭汜之乱、曹操攻徐州、马超屠历城,……封建统治阶级制造了多少个惨绝人寰的浩劫!

在反映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的同时,作品以主要篇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与斗争。各统治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纵横捭阖,反复无常。一会儿曹操和袁绍联合讨伐董卓,一会儿曹操与袁绍争战不已;今天曹操结纳刘备,明天又把刘备当作逆贼;有时蜀吴联盟抗曹,有时蜀吴又混战一场。而且,即使在彼此联合时,也仍然各怀杀机;即使在至亲骨肉之间,也玩弄权术,甚至互相残杀。

《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反映这一切时,虽有不少艺术虚构,但其基本情节却大部分是以史书记载为依据的,正如章学诚在《丙辰札记》所述,此书“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也正因此,此书曾对传播三国历史知识起过相当大的作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