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西化思潮
1)  Westernization [英][,westənaɪ'zeɪʃn]  [美]['wɛstɚnə'zeʃən]
西化思潮
1.
Positivism was an influential philosophical theory in contemporary china with its unique theoretical form and social effects, which caused scientism and westernization and brought cultural and social changes into china, and positivism was influential in mold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实证主义哲学是在近代中国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潮 ,它在中国具有独特的理论形态 ,并在近代中国引发了科学主义和西化思潮 ,由此带来中国近代的文化和社会变革。
2)  the thought of Westernization
全盘西化思潮
3)  western culture trend
西方文化思潮
1.
There are three main origins to form the cultural character of young Mao Zedong: first,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cluding awareness of national misery,idealism,"practical" awareness,"seeking for changes","harmony" tradition and so on;second,Huxiang culture;third,western culture trend.
青年毛泽东文化性格的形成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民族忧患意识、理想主义、"力行"意识、"尚变"思想、"中和"传统等;二是湖湘文化;三是西方文化思潮。
4)  western ideological trend
西方思潮
5)  the contemporary ideological trend of social culture
西方社会文化思潮
6)  Modern West Cultural Thought
现代西方文化思潮
补充资料:全盘西化论
      中国近代史上主张中国走欧美资本主义道路,全盘西化的政治思潮。出现于戊戌变法时期,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代表有胡适、陈序经等人。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志士樊锥要求改革,提出从繁礼细故到大政鸿法,"唯泰西是效"的观点。辛亥革命时期,邹容设计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方案,要求"悉准美国办理"。辛亥革命后,胡适表示:"吾于家庭之事,则从东方人,于社会国家政治之见解,则从西方人"(《胡适留学日记》)。这是在五四运动前后一些青年学生关于中国前途的一种思考和选择。30年代初,在中国文化出路的讨论中,胡适、陈序经等人全面提出了全盘西化的主张,当时在广州、北平等地,以《广州民国日报》、《独立评论》等刊物为阵地,就全盘西化问题展开讨论。
  
  "全盘西化"一词,是陈序经在讨论中首先概括出来的。他写有《中国文化的出路》、《中国西化观》等多种著作,认为中国"样样都不如人";西方文化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中国已经走上了西化道路,不能不朝西化的方向继续迈进;西洋近代文化的主力──个人主义能够救中国。他的结论是"彻底的全盘西洋化"的办法,是挽救中国民族危亡的唯一出路。
  
  胡适的观点与陈序经有所不同,其全盘西化观有着牢固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根据。他的思想基础是崇洋亲美思想和民族自卑论,认为"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胡适论学近著·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他甚至认为中华民族是"一分像人九分像鬼的不长进民族"(同前)。他的理论根据是实用主义和世界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反对"狭义的国家主义"(即民族主义),提倡"世界的国家主义"(即世界主义)。他认为中国不能革命,也没有资格革命,只能进行一点一滴的改良,实行全盘西化。胡适的全盘西化实际上是要全盘美国化,其实质是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以胡适、陈序经为代表的全盘西化论,批评了中国文化本位的立场,冲击了国粹主义思潮,介绍了西方文明和科学、民主、自由思想,具有反对封建愚昧、反对独裁专制的进步作用。但是,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方法论上来说,全盘西化论都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外国再好的东西也必须与本民族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经过消化吸收,有所创新,才能实现,才有生命力。胡适等人不考虑中国的国情和近代社会的性质,以高谈阔论来对待近代中国的出路问题,必然误入歧途。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