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大悲寺外》
1)  Out of Da Bei Temple
《大悲寺外》
1.
Analysis of Out of Da Bei Temple Written by Lao She;
老舍小说《大悲寺外》新解
2)  Temple of Great Mercy
大悲寺
3)  great pity
大悲
4)  Dajue temple
大觉寺
1.
The historical value of the contracts discovered in Dajue temple in Beijing is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on the basis of credible record of economic activity of temples in Beijing in Qing dynasty, epitome of economic activity in Beijing in Qing dynasty and the authentic recordation of history of Beijing Dajue temple.
本文从北京清代寺院经济活动的可靠记录、北京清代社会经济活动的缩影、大觉寺清代历史的真实记载三方面,探讨了北京大觉寺发现的契约文书的史料价值,为研究清代社会经济史提供了新的资料线索。
5)  Daguisi
大贵寺
1.
Resource Protection and Countermeasure for Pteroceltis Tatarinowii in Daguisi State Forest Park;
大贵寺国家森林公园青檀资源保护与对策
6)  Dafangsi
大方寺
1.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plant species and plant resources in of Anhui Dafangsi;
安徽宿州大方寺林区植物种类及其资源的初步调查
补充资料:陈大悲(1887~1944)
      中国早期话剧(新剧)演员、编剧。原名陈听奕,浙江杭县人。出生于小官僚家庭,曾在苏州东吴大学求学,1909年开始在该校参加新剧演出活动。翌年参加进化团,开始新剧的职业演员生活。常饰女角,善演悲剧。
  
  陈大悲青年时期的作品有15幕的文明戏剧本《浪子回头》与《美人剑新剧》等。1921年4月,编写《爱美的戏剧》一书,是"五四"后较早的一部通俗戏剧理论著作,对当时的新剧运动颇有影响。这期间,他还参加上海的民众戏剧社、北京实验剧社,从事爱美剧的理论与实践活动。1922年初,陈大悲与蒲伯英又将民众戏剧社扩大改组为新中华戏剧协社,立意联络全国的爱美戏剧团体。
  
  1922年冬,陈大悲与蒲伯英在北京创办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实行男女合演。只办了一年。五四运动以后他创作的戏剧还有《良心》、《英雄与美人》、《双解放》(一名《换魂记》)、《幽兰女士》、《说不出》(哑剧)、《王裁缝的双十节》、《卖国贼》、《平民的恩人》、《忠孝家庭》、《维持风化》、《父亲的儿子》、《虎去狼来》以及乐剧《西施》等;电影脚本有《到上海去》、《红花瓶》、《王熙凤大闹宁国府》、《关云长忠义千秋》、《西施》、《潘巧云》等。此外,他还写过小说、剧论、杂文,翻译出版过外国戏剧、小说和理论作品。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