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anichean documents
摩尼教文献
2) Manichaeism
[英][,mænɪ'ki:ɪzəm] [美]['mænə'kiɪzəm]
摩尼教
1.
Variation of Manichaeism in the Coastal Reg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唐宋时代摩尼教在滨海地域的变异
2.
The Mobeihuihe-Soghdiqs Relationship in terms of Manichaeism-Belief;
从信仰摩尼教看漠北回纥与粟特人的关系
3) Manichean
[英][mæni'ki:ən] [美][mænə'kiən]
摩尼教
1.
To Explore the Art Thought of Manichean from the Easthern of Seidenstrassen;
古代高昌地区摩尼教的艺术思想略探
4) Manicheism
[英][,mæni'ki:zəm] [美][,mænə'kizəm]
摩尼教
1.
It argues that there is no reason to take the temple as a relic of Manicheism.
文章不同意学者把明教文佛祖殿定性为摩尼教遗址,而认为明教文佛崇拜是一种地方民间信仰,其创立者并非摩尼教的传人。
5) a Tennyson bibliography
但尼生文献
6) Buddhist literature
佛教文献
1.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Generation and Decline of the Three-syllable Adverbs in the Buddhist Literature;
佛教文献三音节副词特点及产生、衰落的原因
2.
As a researcher on Buddhist literature,Professor Xian Yuqing spend a lot of care in completing an excellent write named Research on Buddhist and Taoist works in Guangdong Province.
此书以完善的体例,对海云系佛教文献做了详备的著录与考释,为研究这个法系的禅史奠定了文献基础。
3.
In addition, studying the language in the Middle-Earth Buddhist literature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中古时期的中土佛教文献,占有一定的数量,且具有较强的口语性。
补充资料:摩尼教
摩尼教 Manichaeism 3世纪中叶在古波斯(今伊朗) 萨珊王朝时兴起的一种宗教。因创始人摩尼而得名。
创始人 摩尼(216~277)出生在底格里斯河畔的玛第奴(位于今伊拉克境内),父亲是当地基督教异端教派诺斯替派中一支浸礼教派的信徒。摩尼从小深受诺斯替教派善恶二元论思想的熏陶。据称他在12岁和24岁时,受到推茵神的点化,命他在人世间传授一种新的宗教,以拯救这个充满罪恶和苦难的世界。从此,他自命为推茵神派遣到尘世来的“光明使者”,开始传教活动。摩尼最先向父亲及家庭成员传授教义,然后到印度和中亚地区传播他的“救世真理”。摩尼在印度传教期间,受到了佛教的深刻影响。摩尼回到波斯后,于243 年4月9日在国王沙普尔一世登基的盛典上,正式向全国布道。沙普尔国王死后,琐罗亚斯德势力重新抬头。到瓦赫兰一世继位时,对摩尼教及其教徒进行镇压。摩尼被逮捕,并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其尸体被剥皮充草,悬挂在城门之上。后来,这座城门被后人称为摩尼门。摩尼教徒则流落世界各地,从而使该教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教义 核心思想是二宗三际说。二宗指明与暗(即善与恶)。三际指初际、中际、后际。初际时,光明与黑暗是两个相邻的王国,光明国领辖东、西、北三方,而黑暗国则占据南方,彼此相安,互不侵犯。因黑暗国偶然撞入光明国的领地,从而引发了一场光明与黑暗的长期大战,这就是中际。摩尼是诸明使中最重要且是最后一个。当摩尼教获得大部分人类信奉后,残留于世间的光明分子也逐渐得到拯救,而当大地只剩下恶魔和物质时,将会爆发一场大火。此时生命母将带领最后一批阶级(新人)和收集其余光明碎屑,一同升入新乐园。而黑暗魔王和恶魔将被抛入大坑,用巨石封死。最后,新乐园并入光明国中,时间进入后际,光明与黑暗再次分隔,永远“交归”。摩尼教的二宗三际说是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包括了对世界本源、世界形成和世界未来的系统看法,对宇宙、人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而曾风行于世界欧、亚、非三大洲的广大地区。摩尼教的最高崇拜神是大明尊(或称大明神),他是神位、光明、威力和智慧四种德性的集中体现者,认为只有他才能教化众生,拯救灵魂,脱离苦难,不堕地狱。 摩尼教的组织严密而又庞大 ,其教会内部分有5个等级:第一级是12慕阇(承法教道者,或称大师),第二级是72萨婆塞(侍法者,亦称拂多延),第三级是 360默奚悉德( 法堂主),第四级是阿罗缓(纯善人,即电那勿),第五级是耨沙(净信听者)。四、五两级属教会中的基层,人数没有限制。摩尼教的经典,大部分由摩尼本人撰写,主要有《密迹经》、《大力士经》等。此外,摩尼还制定了严格的清规戒律。主要内容有四不:不吃荤、不喝酒、不结婚、不积聚财物。忏悔十不正当,即忏悔虚伪、妄誓 、为恶人作证 、迫害善人、拨弄是非、行邪术、杀生、欺诈、不能信托及不使日月喜欢的行为。遵守十戒:不拜偶像、不谎语、不贪、不杀、不淫、不盗、不行邪道巫术、不二见、不惰、每日四时祈祷。在《摩尼光佛教法仪略》中,还规定:“私室厨库,每日斋食,俨然待施。若无施者,乞丐以充。唯使听人,勿蓄奴婢及六畜等非法之具。不饮乳酪,死则裸葬。” 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 摩尼教于唐高宗或稍后的武则天当政时传入中国。由于武则天的承认和提倡,摩尼教的许多经卷被译成中文,其中有《摩尼教残经一》、《摩尼光佛教法仪略》及《下部赞》等,同时,在长安和东南诸州修建了不少摩尼教的寺庙。后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受到传统文化和正统宗教势力的抵制。开元二十年(732),唐玄宗下令禁断汉人信奉摩尼教,安史之乱爆发后,回鹘可汗在助唐攻洛阳时,皈依了摩尼教。从此,回鹘人由萨满教改宗摩尼教 ,并使其成为国教 。 因为唐王朝实行和回鹘和亲政策,从而也使摩尼教重返中土 。大历三年(768),唐代宗发布敕令,允许摩尼师在长安设置寺院 。至元和初年,河南府和太原府也设置了三座摩尼寺。从此 ,摩尼寺几乎布满全国各大州府,教势迅猛扩大。会昌五年(845),唐武宗正式下诏令毁法灭佛,摩尼教属外来宗教,也随之遭到禁断。于是,摩尼教逐渐成为民间秘密宗教,从而演化出许多支派流裔,甚至成为动员和组织群众的纽带,曾多次被农民起义所利用。
到了宋代,摩尼教已完全汉化并演变为明教(或明尊教)。宋代明教将原摩尼教教义要旨简单地归纳为“ 清净 、光明、大力、智慧”8 个字。为了迎合民间的需要 ,更加发挥其追求光明、善良、俭朴、友爱的道德观念,因而颇得人心,使之流传甚炽。北宋宣和二年(1120) , 方腊以摩尼教为旗号,于睦州、台州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见方腊起义)。南宋时期,社会动乱加剧,以摩尼教为其宗教外衣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影响较大者有王念经的衡州起义、东阳县和信州贵溪的“魔贼”起义等。 元朝统治者对于在民间暗地里聚众结社的吃菜事魔,明令取缔;而对于传统的明教信徒聚居地区,则允许造庵奉祀,公开活动,以示优容。但要派政府官员严加管束,以防越轨。随着元朝统治者的腐败,摩尼教、弥勒教、白莲教等民间教派迅速发展,互相融合,最后酿成红巾军起义。起义军公开以“弥勒降生,明王出世”的谶语箴言为口号,自称魔兵,透露出摩尼教对红巾军的深刻影响。此时的摩尼教(明教)则进一步通俗化、世俗化,并与弥勒、白莲两教相融合,甚至合为一体。朱元璋登基后立即镇压明教,除了国号仍称“大明”之外,一切与明教有牵连的事物都下令更改 。 明教只得以更隐蔽、更秘密的形式开展活动。到了清代,许多民间教派,仍或多或少地受到摩尼教的影响。但史料已不见记载。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