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ity proper of Xianyang in the Qin Dynasty
秦咸阳城
1.
The site of city proper of Xianyang in the Qin Dynasty was on the northern bank of Wei River 2.
秦咸阳城遗址在汉长安城西北五里渭河北岸,不在今咸阳市渭城区窑店镇牛羊村一带;唐宋咸阳城遗址在今咸阳市东郊任家嘴东南二三里的渭河滩中,不在市东北咸阳原下的摆旗寨一带。
2) Site of Xianyang City,the Capital of the Qin State
秦咸阳城遗址
3) Xianyang
秦都咸阳
1.
Landform Evolution of Xianyang as Capital since the End of the Qin Dynasty;
秦末以来秦都咸阳地貌演变
4) the capital city of Qin Dynasty
秦咸阳
1.
The eight pieces of the gold version of Chen Yuan s seal of State Chu discovered around the capital city of Qin Dynasty took on a complete form in a definite stratum.
秦咸阳遗址附近发现的8枚楚国陈爰金版钤印清晰,形体基本完整,地层也比较明确。
6) Xianyang Tomb of State Qin Called Renjiazui
咸阳任家咀秦墓
补充资料:秦咸阳城遗址
中国战国后期秦国都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以东约 15公里处。秦孝公十二年 (公元前350) 开始营建,十三年 (前349)由栎阳迁都于此。初都的咸阳城,大概只有咸阳宫和类似城门的"冀阙"建筑。惠文王时,继续扩建。据文献记载,城内已有南门、北门和西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新建"六国宫"。公元前 206年,项羽入咸阳,烧宫室,咸阳城遂成废墟。咸阳作为秦都历经七世,共 144年,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军事上统一六国的指挥中心。1959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及省、地、市文博部门对咸阳城进行了多次勘探和发掘。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市布局 秦都咸阳的郭城遗址至今尚未发现。根据调查材料,城址的范围大约东起柏家嘴,西至毛王沟,北到高干渠,南面因渭水河道北移,无遗迹可寻。经探测,城址中部偏北有东西长约 870米、南北宽约 500米、周长约2747米的夯土墙基。墙基宽约11米,最深 4.6米。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似为秦咸阳城的宫城。宫城内外已探明大小夯土建筑基址20余处,其中有 8处在宫城内。已发掘的 3座,均建于战国时期,因而推测这座宫城有可能就是当时的咸阳宫。宫墙以北有一条与宫墙平行的大道,已知长 960米,最宽处为54.4米。路面呈鱼脊形,两旁有排水沟。宫殿区以东,与一号殿址相距约3500米的轴线上为兰池宫遗址所在,经勘探,已发现夯土建筑遗址6处。在宫殿区以北约8公里的泾水畔,为望夷宫遗址所在,其北部已因泾水南移崩塌,现存夯基东西98米,南北34米。
宫殿区西面附近有铸铁、冶铜和制砖瓦的遗址,城外西南部,距宫殿区约 4公里的渭水旁有制陶和制骨遗址,发现有陶窑、水井、窖穴和排水道,同时还发现3个铜器和铁器的窖藏坑。
墓葬区在城外西北隅原上,东西延绵达 4公里,均属中小型墓,已发掘 128座,年代属战国中期至秦末。
宫殿建筑基址 已发掘的有3座,均在宫城内。1号基址地跨牛羊沟东西两侧,两相对称,平面呈凹字形,东西长177米,南北宽45米,台基高出地面6米,目前只清理了西半部。基址分上下两层建筑,上层正中为主体殿堂,周围及下层分别为卧室、盥洗、沐浴等室,底层为回廊,廊下漫砖。台上台下均有排水设施。建筑墙壁绘制壁画,均已掉落。从遗存残块看,内容有人物、动物、车马、植物、建筑、神怪和各种边饰。色彩有红、黑、白、朱膘、紫红、石黄、石青、石绿等多种矿物质颜料。整组建筑规模巨大,外貌壮观。2号建筑基址平面呈刀把形,西阔东窄,东西长 127米,南北宽32.8~45.5米,高台已破坏。主体殿堂在最阔的西半部,呈方形,东西长19.8米,南北宽19.5米,殿堂东半部的狭形夯基现残存 4室,其中两室可知为地下盥洗室。台基周围有回廊及排水设施。三号建筑遗址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 123米,南北宽60米,高台残存高1.50米。主体建筑已无遗存,现存周围屋宇11室,其中最大面积为115.2平方米,最小面积仅5.04米。在基址东侧有一条南北走向的画廊,南北长 32.4米,东西宽 5 米,计 9间,东、西两壁均绘制壁画,内容分别为车马图(出行图)、仪仗图、建筑图和麦穗图,画面以朱膘、石绿、石黄、赭石等矿物质颜料赋色。在一号殿址以东约 290米的轴线上,有一处高于地面5.80米的长方形夯台,是宫城内最大的一处高台建筑遗存。经探测,基址平面近似方形,东西长 144米,南北宽145米,台面四角有大型天然础石4块。中间有大量秦瓦、木炭、灰烬等堆积。
出土文物 以砖瓦、瓦当等建筑材料为大宗,另有铁器、铜器、兵器、货币和陶器等。砖有两种规格,一种是用于踏步的大型长方形空心砖,砖面多数饰以多种内容的龙凤纹及回纹;另一种是用于铺地或镶砌廊边的小型长方形和方形的扁砖,砖面多模印菱形方格纹、菱形 ∽ 纹、太阳纹和回纹。瓦分板瓦和筒瓦,体形较大。瓦背饰绳纹。瓦当大多为卷云纹圆瓦当,也出土少量的半圆形和圆形素瓦当。在一些板瓦、筒瓦和少数砖面上,戳记着文字印鉴,有一字式、二字式和四字式 3种,款式有正方形、圆形、倒梯形。一字式和二字式字体多为小篆,四字式篆隶两体。根据陶文内容,知宫殿建筑使用的砖瓦,主要来自中央官署控制的作坊,也有少量使用民营生产的。铜器有秦始皇和秦二世的铜诏版。货币中除"半两"外,还有来自关东诸国的安邑二、梁充金当寽、梁正尚金寽、殊布当圻、平首方肩足小布、齐法化刀、易刀、尖首刀、古刀和"蚁鼻钱"和楚国金币郢爰、陈爰以及铜人像。陶器下腹有咸里尼、咸亭完里丹和咸阳成申等文字印鉴。墓葬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有罐、豆、壶、盂、盘、釜、甑等,此外,还有少量铁锸、铁削、铁剑、玉印章、玉璧、玉琢和铜镜、铜带钩。
遗址保护 198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建立咸阳秦都考古工作站,全面负责城址的勘察和发掘工作。对已发掘的一号和三号遗址划定范围,征地保护。同时筹建秦都咸阳文物保管所,建立文物保护小组。
参考书目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渭水队:《秦都咸阳故城遗址的调查和试掘》,《考古》1962年 6期。
秦都咸阳考古工作站:《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简报》,《文物》,1976年11期。
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勘查小组:《秦都咸阳故城遗址发现的窑址和铜器》,《考古》1974年 1期。
陈国英:《秦都咸阳考古工作三十年》,《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5、6期合刊。
城市布局 秦都咸阳的郭城遗址至今尚未发现。根据调查材料,城址的范围大约东起柏家嘴,西至毛王沟,北到高干渠,南面因渭水河道北移,无遗迹可寻。经探测,城址中部偏北有东西长约 870米、南北宽约 500米、周长约2747米的夯土墙基。墙基宽约11米,最深 4.6米。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似为秦咸阳城的宫城。宫城内外已探明大小夯土建筑基址20余处,其中有 8处在宫城内。已发掘的 3座,均建于战国时期,因而推测这座宫城有可能就是当时的咸阳宫。宫墙以北有一条与宫墙平行的大道,已知长 960米,最宽处为54.4米。路面呈鱼脊形,两旁有排水沟。宫殿区以东,与一号殿址相距约3500米的轴线上为兰池宫遗址所在,经勘探,已发现夯土建筑遗址6处。在宫殿区以北约8公里的泾水畔,为望夷宫遗址所在,其北部已因泾水南移崩塌,现存夯基东西98米,南北34米。
宫殿区西面附近有铸铁、冶铜和制砖瓦的遗址,城外西南部,距宫殿区约 4公里的渭水旁有制陶和制骨遗址,发现有陶窑、水井、窖穴和排水道,同时还发现3个铜器和铁器的窖藏坑。
墓葬区在城外西北隅原上,东西延绵达 4公里,均属中小型墓,已发掘 128座,年代属战国中期至秦末。
宫殿建筑基址 已发掘的有3座,均在宫城内。1号基址地跨牛羊沟东西两侧,两相对称,平面呈凹字形,东西长177米,南北宽45米,台基高出地面6米,目前只清理了西半部。基址分上下两层建筑,上层正中为主体殿堂,周围及下层分别为卧室、盥洗、沐浴等室,底层为回廊,廊下漫砖。台上台下均有排水设施。建筑墙壁绘制壁画,均已掉落。从遗存残块看,内容有人物、动物、车马、植物、建筑、神怪和各种边饰。色彩有红、黑、白、朱膘、紫红、石黄、石青、石绿等多种矿物质颜料。整组建筑规模巨大,外貌壮观。2号建筑基址平面呈刀把形,西阔东窄,东西长 127米,南北宽32.8~45.5米,高台已破坏。主体殿堂在最阔的西半部,呈方形,东西长19.8米,南北宽19.5米,殿堂东半部的狭形夯基现残存 4室,其中两室可知为地下盥洗室。台基周围有回廊及排水设施。三号建筑遗址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 123米,南北宽60米,高台残存高1.50米。主体建筑已无遗存,现存周围屋宇11室,其中最大面积为115.2平方米,最小面积仅5.04米。在基址东侧有一条南北走向的画廊,南北长 32.4米,东西宽 5 米,计 9间,东、西两壁均绘制壁画,内容分别为车马图(出行图)、仪仗图、建筑图和麦穗图,画面以朱膘、石绿、石黄、赭石等矿物质颜料赋色。在一号殿址以东约 290米的轴线上,有一处高于地面5.80米的长方形夯台,是宫城内最大的一处高台建筑遗存。经探测,基址平面近似方形,东西长 144米,南北宽145米,台面四角有大型天然础石4块。中间有大量秦瓦、木炭、灰烬等堆积。
出土文物 以砖瓦、瓦当等建筑材料为大宗,另有铁器、铜器、兵器、货币和陶器等。砖有两种规格,一种是用于踏步的大型长方形空心砖,砖面多数饰以多种内容的龙凤纹及回纹;另一种是用于铺地或镶砌廊边的小型长方形和方形的扁砖,砖面多模印菱形方格纹、菱形 ∽ 纹、太阳纹和回纹。瓦分板瓦和筒瓦,体形较大。瓦背饰绳纹。瓦当大多为卷云纹圆瓦当,也出土少量的半圆形和圆形素瓦当。在一些板瓦、筒瓦和少数砖面上,戳记着文字印鉴,有一字式、二字式和四字式 3种,款式有正方形、圆形、倒梯形。一字式和二字式字体多为小篆,四字式篆隶两体。根据陶文内容,知宫殿建筑使用的砖瓦,主要来自中央官署控制的作坊,也有少量使用民营生产的。铜器有秦始皇和秦二世的铜诏版。货币中除"半两"外,还有来自关东诸国的安邑二、梁充金当寽、梁正尚金寽、殊布当圻、平首方肩足小布、齐法化刀、易刀、尖首刀、古刀和"蚁鼻钱"和楚国金币郢爰、陈爰以及铜人像。陶器下腹有咸里尼、咸亭完里丹和咸阳成申等文字印鉴。墓葬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有罐、豆、壶、盂、盘、釜、甑等,此外,还有少量铁锸、铁削、铁剑、玉印章、玉璧、玉琢和铜镜、铜带钩。
遗址保护 198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建立咸阳秦都考古工作站,全面负责城址的勘察和发掘工作。对已发掘的一号和三号遗址划定范围,征地保护。同时筹建秦都咸阳文物保管所,建立文物保护小组。
参考书目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渭水队:《秦都咸阳故城遗址的调查和试掘》,《考古》1962年 6期。
秦都咸阳考古工作站:《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简报》,《文物》,1976年11期。
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勘查小组:《秦都咸阳故城遗址发现的窑址和铜器》,《考古》1974年 1期。
陈国英:《秦都咸阳考古工作三十年》,《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5、6期合刊。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