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
1)  political revolution and social revolution
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
2)  political revolution
政治革命
1.
While Marx and Engles put forward the necessity of “ simultaneous realization” of the proletarian socialist revolution,they thought that one state could first gain victory of the proletariat political revolution,in other words,the proletariat within a state could first take over the power and then start socialist revolution; Under the.
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必须“同时胜利”的同时 ,认为一国可以首先取得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胜利 ,即一国无产阶级可以首先夺取政权 ,并开始社会主义变革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 ,明确提出了“一国胜利”论 ,并进而形成了“一国建成”思想 ,即一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变革 ,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的思想 ,但同时认为一国不能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 ;斯大林在同反对派的论战中 ,曲解了列宁的思想 ,提出了“一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论 ,继而又提出了“一国建成共产主义”论 ,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胜利的理论推向了极端。
2.
From the viewpoint of development within last 500 years, there have been such recycling phenomena in this period: enlightenment→ political revolution→ scientifical revolution→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industrial revolution→enlightenment.
50 0年的社会发展存在着如下的周期循环 :思想启蒙→政治革命→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 ,至今已经历了三次循环 ,每次循环都把社会推向新的阶段 ,都发生思想中心、科学中心、技术中心、世界强国的转移。
3.
The criterion of Skocpol s distinction of " political revolutions" from "social revolutions" is whether they involve "peasant revolts", and that the purpose of a revolution is to "establish a state".
该书认为在法、俄、中三国革命中,对外战争失败导致革命;区别“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的标准是有没有农民造反,革命的目的是“创建国家”。
3)  revolutionary politics
革命政治
1.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volution plus love" creation model in "seventeen years literature" in the perspective of sex may reveal the relation of China s traditional politics and power in the existence and background of modern revolutionary narration and explore the use of power discourse and the unspoken rules of the coincidence of revolutionary politics and sexy politics.
从性别角度对"十七年文学"中"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进行解读,可以揭示中国传统性政治权力关系在现代革命叙事的存在和背景原因,并且可以探究文本中强权话语的运用及其革命政治与性政治重合的潜规则。
4)  social revolution
社会革命
1.
Theoretical concretization of Marx s exposition of "era of social revolution";
马克思“社会革命的时代”表述的理论具体化
2.
Social Capital and Social Revolution,Social Construction——An Interpreta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by CC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apital;
社会资本与社会革命、社会建设——从社会资本角度解读中共领导社会发展的逻辑
3.
The implications of Marx s social revolution——Correction of its misinterpretation by philosophical textbooks;
论马克思“社会革命”概念的深刻内涵——兼评哲学教科书对“社会革命”概念的误读
5)  Society Revolution
社会革命
1.
From Dynasty Revolution to Society Revolution——the Transition of “Impact-reaction” to the Modern Revolution;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尽管中华文明曾处于领先地位,但由于自然经济的惰性、宗法社会的钳制、专制政治的高压,中国几千年来只有改朝换代的王朝革命,而没有出现经济升级、政治变革、观念更新的社会革命。
6)  revolutionary society
革命社会
补充资料:吉林省革命博物馆
      中国专门从事宣传和研究吉林近现代革命历史的博物馆。位于吉林省长春市。1978年12月成立。该馆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有藏品 20752件。较重要的有辛亥革命前林祖涵 (即林伯渠) 在吉林进行革命活动时留下的手迹;1919年"五四"运动中吉林各界人民发表的反对"二十一条"的传单;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生前的用品;抗联将领周保中于1936年与日军作战时亲笔绘写的行军路线图;解放战争时期党和政府授予参加重大战役有功部队和战士的奖旗,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前的文物等。此外,该馆还收藏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的吉林省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照片 23046张,一批重要的敌伪罪行文物如关东军 731细菌部队的研制细菌用的工具;敌伪屠杀中国人民的绞刑架、铡刀等。该馆除地方革命历史的基本陈列外,举办的专题展览有《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等革命烈士事迹展览》、《吉林党史人物展览》、《吉林新貌(吉林省建国三十五周年成就)展览》、《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罪行展览》、《蒋筑英同志先进事迹展览》以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同志的纪念展览。该馆出版有 《吉林省革命博物馆文集》(第一、二辑),《吉林近代历史人物》(第一集),《杨靖宇同志战斗的一生》,《东北人民抗日歌谣》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