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usic in the Yi's funerals
丧葬习俗中的彝族音乐
2) music in the Yi's wedding ceremonies and wedding customs
婚礼、婚俗中的彝族音乐
3) funeral customs
丧葬习俗
1.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Social Function in the Wa Funeral Customs;
佤族丧葬习俗的文化背景与社会功能
2.
Jianghuai traditional funeral customs mainly include making shroud and coffin,setting soul and giving obituary notice,encoffining and condoling,doing seven,conducting a funeral procession and burying,and so on.
江淮传统丧葬习俗主要有制寿衣与寿木、设灵与报丧、入殓与吊丧、做七、出殡与下葬等,这些不同的习俗内容间接地表现了江淮文化不同层面的内涵。
3.
This paper takes the astrological activity of funeral customs in the pre-Qin period,Qin and Han Dynasties as the object and makes a study of its representation and status and the social reasons for its existence,the ideological cultural foundation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of astrological activity.
本文以先秦秦汉时期丧葬习俗中的数术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先秦秦汉时期数术行为在丧葬习俗中的表现、地位,并对数术行为存在的社会原因、思想文化基础及社会意义进行了探究。
4) Funeral Custom
丧葬习俗
1.
Explanation of Religious Science on Funeral Custom of the "Jia xi Fans" in HuangYuan of QingHai Province;
青海湟源“家西番”丧葬习俗的宗教学解读
2.
As a ethnic believing in Islamism,the Huis funeral practice comes from Islamism directly,with obvious religions features,such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rial in the ground and burial soon of the funeral custom of the Huis followed the will of the True Lord of Islamism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mple funeral followed Islamism to believe the future life.
回族作为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其丧葬习俗直接导源于伊斯兰教,表现出明显的宗教特色。
3.
Tibetan funeral custom has inclusiv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nation of the world in ancient times,such as earth interment,cremation.
丧葬习俗是一个社会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折射,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burial custom
丧葬习俗
1.
By analyzing the documentary data and the portrait stones,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burial customs reflected in Shaanbei portrait stones mainly include burial with abundant accompanying articles,the con- cept of Ying-Yang and the five elements,the custom of carrying pieces of cloth to call back souls,jo.
根据文献资料和画像石实例集中讨论了陕北汉画反映的丧葬习俗主要有厚葬、阴阳五行观念、掮幡招魂、合葬与归葬等方面。
6) funeral music
丧葬音乐
1.
There are 3 ways from which the Taoist learnt the funeral music: older generations,masters and self-learning.
江西上饶的丧葬音乐,随着丧葬民俗的形成,就一直伴随着。
补充资料:彝族音乐
彝族是中国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区的古老民族。远在公元前 2世纪,云南滇南滇池地区和滇东北地区即聚居着劳浸、靡莫等数十个部落;四川安宁河流域一带也居住着邛都等数十个部落。这众多的部落中包括着彝族的先民。彝族有 5453448人(1982年统计),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 4个省、区。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因为支系众多,分布地区广,方言土语复杂;大体分为6个方言区、3个次方言区和25种土语。由于上述的原因,形成了彝族音乐的丰富多采;同时也形成了不同支系不同地区之间音乐风格差异颇大的现象。彝族人民能歌善舞,每年都有若干次盛大的风俗性的歌舞活动。农历六月的火把节是彝族的隆重节日。此外,在年节婚丧等活动中,歌舞活动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彝族民间音乐有民间歌曲、歌舞音乐、器乐等3种。
民间歌曲 可分为叙事歌、情歌、儿童歌、劳动歌、催眠歌、风俗歌等6类。彝族民歌的传统歌词以5字句为主,7字句是其变体;押韵的形式多为借字谐音,前句中的某一个字音,在后句中的相应位置出现,以此构成歌词的韵律。云南、贵州的部分彝族民歌中,吸收了汉族民歌7字4句或7字2句的歌词形式,并以汉语演唱。
叙事歌 凉山彝族称"阿衣阿直"、"阿莫里惹";云南楚雄俚支系彝族称"梅噶";阿细人称"先基"。叙事歌的内容,包括天地万物的形成、人类遭受洪水灾难后又重新繁衍后代、民族的迁徙、战争、英雄故事以及婚丧礼仪的来由、狩猎农耕经验等。
叙事歌的结构较为短小,有的是一个乐句的反复,多数为上、下句结构;也有由引腔开始,告一较大段落时加上齐唱结尾。曲调多平稳流畅,较少连续的跳进;与语言音调的结合紧密,具有较浓厚的说唱性。叙事歌多由中、老年歌手独唱或对唱,以真声演唱为主,有的到高音区换为假声演唱。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大姚一带俚支系的梅噶(正腔),是演唱长篇叙事歌的曲调。它由两个长度不等的乐句组成,优美抒情。在反复演唱中,由于歌词的变换,曲调相应有所变化。见下例:
云南鹤庆白衣人的叙事歌为男声齐唱,有山野风味,肃穆豪放;路南撒尼人的叙事歌短小精练,委婉质朴,以sol、do、mi为曲调的骨架音。
情歌 情歌是民歌中最丰富的歌种,称谓繁多,体裁多样。红河两岸的尼苏支系称"阿哩"、"曲子",贵州西部的彝族称"求谷",凉山彝族称"阿惹牛"等。在音乐上,男女轻声对唱的情歌,委婉流畅,节奏平稳;山野间的对唱情歌常带有悠长的拖腔,曲调起伏较大,节奏也有一定的对比变化。流传于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地区的《阿冉妞》(意为幺表妹)由上下句组成,曲调柔美抒情,多用切分节奏,上句是亲切的呼唤,下句是歌词的陈述,如下例:
歌词大意:吔,幺表妹呀,天快黑了,心里就想起你。......情歌的曲式结构形式多样,有短小的上下句结构,有较长的多段结构,有长达10个部分组成的"求谷",还有结构长大的红河彝族"曲子",它由拘腔、正曲子和白话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包含十几个乃至几十个较小的部分。调式多种多样,不仅有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的调式,而且有一些独具特点的调式,如红河南尼苏支系的调式:
这种调式不属于十二平均律范畴,它的Ⅲ级音稍低于a1,Ⅶ级音稍高于戇e2;I(调式主音)、Ⅲ、Ⅴ、Ⅶ4个音级在曲调中居于骨干地位,其余3个音级多处于环绕骨干音运动的从属地位。情歌的演唱形式,主要是对唱。红河两岸彝族的情歌中,对唱声部与齐唱声部常以独特的形式结合成多声。真声与假声相结合的唱法,是情歌演唱中常见的传统唱法。
儿童歌 内容广泛,有唱日月星辰、打雷、下雨等自然现象;有唱家禽鸟兽、花草昆虫等。儿童歌的音乐多以一个短小的乐句作多次变化反复,上下句结构也较常见。曲调活泼跳跃,音域较窄,适于儿童歌唱。
催眠歌 歌词没有具体含意,只表示温柔的情绪。曲调单纯优美,节奏自然;以单句式和上下句结构居多;以do、sol、la为主音的3种五声调式最常见。
劳动歌 彝族居住于山区或半山区,主要从事农业、牧业生产,反映劳动生活的歌有牛山歌(亦称牛歌)、下种歌、推磨歌等。牛山歌为农民犁耕时所唱。歌词中多吆喝性的衬词。节拍也不规整,即兴性强。推磨歌、下种歌等劳动歌,曲调明快,节奏鲜明。各类劳动歌以sol、la、do等音为主音的五声调式最为常见。
风俗歌 主要有婚礼歌、丧礼歌,以及传统节日唱的风俗歌 3类。①婚礼歌。有的地区还保持着成套的婚礼歌,按传统礼仪形成一定的程式。如贵州西部和云南东北部的彝族婚礼中,在女方家唱的出嫁歌和在男方家唱的酒礼歌,都各有许多首不同的歌。婚礼歌的结构以上下句式和四句头式较为常见;调式多为sol、la、do为主音的五声调式或六声调式;曲调委婉,富于抒情性;节拍有的较为规整,也有散板式的。②丧礼歌。各地彝族的丧葬仪式中都流传着丧礼歌,如黔西北的"贝毛歌"、"克活",及云南和凉山地区毕摩在丧葬礼仪中诵唱的"毕摩调"等。有的属于念诵经文,曲调中常出现夸张性的跳跃进行,或插入驱鬼的吆喝声。③节日的风俗歌。凉山的都则都格那(火把节歌)黔西北春节期间的奴里河(请蜂子神歌)等都是节日演唱的歌。此类风俗歌流传的范围较窄,调式以do、sol、la为主音的最常见。曲式短小,节拍规整,单乐句结构和上下句结构很普遍。
歌舞音乐 彝族各支系的民间舞蹈繁多,归纳起来,基本上有如下几类。
打歌 包括打跳、跳歌、跌腿等歌舞。流传于云南西部与凉山交界的地区和云南西南部,常于节日或婚丧喜庆中进行。舞时人们围成圆圈,相互手挽手,随音乐起舞,也有载歌载舞的。这类舞蹈以腿和足的动作为主。舞曲称打跳调或打歌调,结构短小,也有按一定的程式将若干首舞曲连接成组曲式的结构。伴奏乐器以葫芦笙、无膜短笛、三弦等为主。葫芦笙与短笛常形成两声部,有时与人声结合为三声部。音乐朴实欢乐,节奏刚健有力。如下例:
跳弦 因舞蹈者双手弹击木质烟盒,亦称烟盒舞。流传于云南中部、南部地区尼苏支系中。跳弦又分为正弦与杂弦两类。①正弦,多为双人舞,有《鹭鸶拿鱼》、《哑巴砍柴》、《长虫扭腰》、《鸽子度食》等许多传统舞蹈。舞姿轻盈优美,情绪欢乐热烈。音乐为以sol为主音的七声调式,曲调由弱拍到强拍的乐汇变化连续而成,富于弹性。节奏规整而鲜明。②杂弦,为许多歌舞小品的统称。有《四穿花》、《老人家》、《西厢坝子一窝雀》、《大轻纵》等若干传统歌舞。杂弦的舞曲和舞蹈歌均称杂弦调。音乐为以la为主音的五声、六声调式最多。常见以三连音作单位拍的节奏。杂弦调轻快优美,以轻声演唱。
罗作 包括三步弦等传统歌舞。流行于红河南岸尼苏支系中,并形成了4~5个或8~9个歌舞的演出程式。舞蹈队伍多为圆圈形,集体舞中包含着对舞。歌舞曲用单句式或上下句式结构。音乐为以 sol为主音的七声调式,曲调欢乐跳跃,节奏强烈明快,2拍、4拍较常见。歌舞曲由短笛、树叶、草杆、巴乌、四弦、三弦、二胡等七种乐器组成的乐队演奏;各种乐器之间形成模仿式的多声结合,舞蹈歌与乐队之间也形成不同曲调的结合。
跳三弦 云南中南部地区阿细人、撒尼人、阿哲人的舞蹈属此类。阿细人的"高斯比",意为欢乐舞(亦称跳月),由竹笛、三胡(三条弦的胡琴)、月琴、三弦等乐器伴奏。其中,竹笛按不同音域分为高音笛、中音笛、低音笛;三弦按不同音域分为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和低音三弦,由于声部划分较细,颇具多声效果。欢乐舞的调式是以do为主音的五声调式。曲调是3拍加2拍组成的5拍乐句,每句都用切分节拍开始,增添了旋律跳动感。清脆响亮的笛声与鼓声般的低音三弦声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增加了舞蹈的欢快活泼气氛。下例是高斯比的片断曲谱:
器乐 彝族的民间乐器有30余种。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吹管乐器无膜短笛、葫芦笙、直箫、唢呐,拨弦乐器四弦、月琴、三弦以及具有特殊音色的乐器巴乌、马布和口弦等。这些乐器都有各自的独奏曲或合奏曲。流行于云南西部俚支系、腊倮支系中的短笛曲《放中调》、《过山调》等优美动听;流行于凉山的《雷波调》,滇西北的《野马过河》,红河南岸的《小伙子和姑娘》等月琴曲,曲调富于花饰。凉山的月琴曲中,还运用了多种调式、调性的转换手法,形成独特的效果。流行于红河流域的巴乌,具有柔和略带鼻音的音色,适宜于吹奏抒情性的乐曲。
彝族的口弦调与言语音调结合紧密,类似吟诵调,音色纤细优雅,善于传情达意。2片或3片为一组的口弦,能奏出泛音旋律,构成二声部或三声部的多声音乐,具有特殊的魅力。
唢呐主要在婚丧礼仪中演奏,曲牌十分丰富,其中,各地区、各支系均有独具风格的曲牌;也有不少曲牌来自汉族或邻近的兄弟民族。器乐合奏曲多源于情歌或舞曲,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先后建立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歌舞团、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歌舞团等专业演出团体,开展了群众性的音乐活动,培养了一批音乐工作者,创作演出了许多音乐作品。其中比较优秀的作品有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马儿快快跑》、《阿波毛主席》、《在一起》,舞剧《凉山巨变》、《奴隶颂》、《米依录》,舞蹈音乐《快乐的啰嗦》、《阿哥追》、《红披毡》,器乐曲《拨动金丝弦》、《荞子舞曲》等。著名的音乐工作者有民间歌手白秀贞,月琴手沙玛乌兹,青年歌手吉逖兴和、尔子莫衣各、曲比阿乌等。
民间歌曲 可分为叙事歌、情歌、儿童歌、劳动歌、催眠歌、风俗歌等6类。彝族民歌的传统歌词以5字句为主,7字句是其变体;押韵的形式多为借字谐音,前句中的某一个字音,在后句中的相应位置出现,以此构成歌词的韵律。云南、贵州的部分彝族民歌中,吸收了汉族民歌7字4句或7字2句的歌词形式,并以汉语演唱。
叙事歌 凉山彝族称"阿衣阿直"、"阿莫里惹";云南楚雄俚支系彝族称"梅噶";阿细人称"先基"。叙事歌的内容,包括天地万物的形成、人类遭受洪水灾难后又重新繁衍后代、民族的迁徙、战争、英雄故事以及婚丧礼仪的来由、狩猎农耕经验等。
叙事歌的结构较为短小,有的是一个乐句的反复,多数为上、下句结构;也有由引腔开始,告一较大段落时加上齐唱结尾。曲调多平稳流畅,较少连续的跳进;与语言音调的结合紧密,具有较浓厚的说唱性。叙事歌多由中、老年歌手独唱或对唱,以真声演唱为主,有的到高音区换为假声演唱。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大姚一带俚支系的梅噶(正腔),是演唱长篇叙事歌的曲调。它由两个长度不等的乐句组成,优美抒情。在反复演唱中,由于歌词的变换,曲调相应有所变化。见下例:
云南鹤庆白衣人的叙事歌为男声齐唱,有山野风味,肃穆豪放;路南撒尼人的叙事歌短小精练,委婉质朴,以sol、do、mi为曲调的骨架音。
情歌 情歌是民歌中最丰富的歌种,称谓繁多,体裁多样。红河两岸的尼苏支系称"阿哩"、"曲子",贵州西部的彝族称"求谷",凉山彝族称"阿惹牛"等。在音乐上,男女轻声对唱的情歌,委婉流畅,节奏平稳;山野间的对唱情歌常带有悠长的拖腔,曲调起伏较大,节奏也有一定的对比变化。流传于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地区的《阿冉妞》(意为幺表妹)由上下句组成,曲调柔美抒情,多用切分节奏,上句是亲切的呼唤,下句是歌词的陈述,如下例:
歌词大意:吔,幺表妹呀,天快黑了,心里就想起你。......情歌的曲式结构形式多样,有短小的上下句结构,有较长的多段结构,有长达10个部分组成的"求谷",还有结构长大的红河彝族"曲子",它由拘腔、正曲子和白话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包含十几个乃至几十个较小的部分。调式多种多样,不仅有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的调式,而且有一些独具特点的调式,如红河南尼苏支系的调式:
这种调式不属于十二平均律范畴,它的Ⅲ级音稍低于a1,Ⅶ级音稍高于戇e2;I(调式主音)、Ⅲ、Ⅴ、Ⅶ4个音级在曲调中居于骨干地位,其余3个音级多处于环绕骨干音运动的从属地位。情歌的演唱形式,主要是对唱。红河两岸彝族的情歌中,对唱声部与齐唱声部常以独特的形式结合成多声。真声与假声相结合的唱法,是情歌演唱中常见的传统唱法。
儿童歌 内容广泛,有唱日月星辰、打雷、下雨等自然现象;有唱家禽鸟兽、花草昆虫等。儿童歌的音乐多以一个短小的乐句作多次变化反复,上下句结构也较常见。曲调活泼跳跃,音域较窄,适于儿童歌唱。
催眠歌 歌词没有具体含意,只表示温柔的情绪。曲调单纯优美,节奏自然;以单句式和上下句结构居多;以do、sol、la为主音的3种五声调式最常见。
劳动歌 彝族居住于山区或半山区,主要从事农业、牧业生产,反映劳动生活的歌有牛山歌(亦称牛歌)、下种歌、推磨歌等。牛山歌为农民犁耕时所唱。歌词中多吆喝性的衬词。节拍也不规整,即兴性强。推磨歌、下种歌等劳动歌,曲调明快,节奏鲜明。各类劳动歌以sol、la、do等音为主音的五声调式最为常见。
风俗歌 主要有婚礼歌、丧礼歌,以及传统节日唱的风俗歌 3类。①婚礼歌。有的地区还保持着成套的婚礼歌,按传统礼仪形成一定的程式。如贵州西部和云南东北部的彝族婚礼中,在女方家唱的出嫁歌和在男方家唱的酒礼歌,都各有许多首不同的歌。婚礼歌的结构以上下句式和四句头式较为常见;调式多为sol、la、do为主音的五声调式或六声调式;曲调委婉,富于抒情性;节拍有的较为规整,也有散板式的。②丧礼歌。各地彝族的丧葬仪式中都流传着丧礼歌,如黔西北的"贝毛歌"、"克活",及云南和凉山地区毕摩在丧葬礼仪中诵唱的"毕摩调"等。有的属于念诵经文,曲调中常出现夸张性的跳跃进行,或插入驱鬼的吆喝声。③节日的风俗歌。凉山的都则都格那(火把节歌)黔西北春节期间的奴里河(请蜂子神歌)等都是节日演唱的歌。此类风俗歌流传的范围较窄,调式以do、sol、la为主音的最常见。曲式短小,节拍规整,单乐句结构和上下句结构很普遍。
歌舞音乐 彝族各支系的民间舞蹈繁多,归纳起来,基本上有如下几类。
打歌 包括打跳、跳歌、跌腿等歌舞。流传于云南西部与凉山交界的地区和云南西南部,常于节日或婚丧喜庆中进行。舞时人们围成圆圈,相互手挽手,随音乐起舞,也有载歌载舞的。这类舞蹈以腿和足的动作为主。舞曲称打跳调或打歌调,结构短小,也有按一定的程式将若干首舞曲连接成组曲式的结构。伴奏乐器以葫芦笙、无膜短笛、三弦等为主。葫芦笙与短笛常形成两声部,有时与人声结合为三声部。音乐朴实欢乐,节奏刚健有力。如下例:
跳弦 因舞蹈者双手弹击木质烟盒,亦称烟盒舞。流传于云南中部、南部地区尼苏支系中。跳弦又分为正弦与杂弦两类。①正弦,多为双人舞,有《鹭鸶拿鱼》、《哑巴砍柴》、《长虫扭腰》、《鸽子度食》等许多传统舞蹈。舞姿轻盈优美,情绪欢乐热烈。音乐为以sol为主音的七声调式,曲调由弱拍到强拍的乐汇变化连续而成,富于弹性。节奏规整而鲜明。②杂弦,为许多歌舞小品的统称。有《四穿花》、《老人家》、《西厢坝子一窝雀》、《大轻纵》等若干传统歌舞。杂弦的舞曲和舞蹈歌均称杂弦调。音乐为以la为主音的五声、六声调式最多。常见以三连音作单位拍的节奏。杂弦调轻快优美,以轻声演唱。
罗作 包括三步弦等传统歌舞。流行于红河南岸尼苏支系中,并形成了4~5个或8~9个歌舞的演出程式。舞蹈队伍多为圆圈形,集体舞中包含着对舞。歌舞曲用单句式或上下句式结构。音乐为以 sol为主音的七声调式,曲调欢乐跳跃,节奏强烈明快,2拍、4拍较常见。歌舞曲由短笛、树叶、草杆、巴乌、四弦、三弦、二胡等七种乐器组成的乐队演奏;各种乐器之间形成模仿式的多声结合,舞蹈歌与乐队之间也形成不同曲调的结合。
跳三弦 云南中南部地区阿细人、撒尼人、阿哲人的舞蹈属此类。阿细人的"高斯比",意为欢乐舞(亦称跳月),由竹笛、三胡(三条弦的胡琴)、月琴、三弦等乐器伴奏。其中,竹笛按不同音域分为高音笛、中音笛、低音笛;三弦按不同音域分为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和低音三弦,由于声部划分较细,颇具多声效果。欢乐舞的调式是以do为主音的五声调式。曲调是3拍加2拍组成的5拍乐句,每句都用切分节拍开始,增添了旋律跳动感。清脆响亮的笛声与鼓声般的低音三弦声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增加了舞蹈的欢快活泼气氛。下例是高斯比的片断曲谱:
器乐 彝族的民间乐器有30余种。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吹管乐器无膜短笛、葫芦笙、直箫、唢呐,拨弦乐器四弦、月琴、三弦以及具有特殊音色的乐器巴乌、马布和口弦等。这些乐器都有各自的独奏曲或合奏曲。流行于云南西部俚支系、腊倮支系中的短笛曲《放中调》、《过山调》等优美动听;流行于凉山的《雷波调》,滇西北的《野马过河》,红河南岸的《小伙子和姑娘》等月琴曲,曲调富于花饰。凉山的月琴曲中,还运用了多种调式、调性的转换手法,形成独特的效果。流行于红河流域的巴乌,具有柔和略带鼻音的音色,适宜于吹奏抒情性的乐曲。
彝族的口弦调与言语音调结合紧密,类似吟诵调,音色纤细优雅,善于传情达意。2片或3片为一组的口弦,能奏出泛音旋律,构成二声部或三声部的多声音乐,具有特殊的魅力。
唢呐主要在婚丧礼仪中演奏,曲牌十分丰富,其中,各地区、各支系均有独具风格的曲牌;也有不少曲牌来自汉族或邻近的兄弟民族。器乐合奏曲多源于情歌或舞曲,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先后建立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歌舞团、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歌舞团等专业演出团体,开展了群众性的音乐活动,培养了一批音乐工作者,创作演出了许多音乐作品。其中比较优秀的作品有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马儿快快跑》、《阿波毛主席》、《在一起》,舞剧《凉山巨变》、《奴隶颂》、《米依录》,舞蹈音乐《快乐的啰嗦》、《阿哥追》、《红披毡》,器乐曲《拨动金丝弦》、《荞子舞曲》等。著名的音乐工作者有民间歌手白秀贞,月琴手沙玛乌兹,青年歌手吉逖兴和、尔子莫衣各、曲比阿乌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